上半年鸡蛋价格持续大幅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最高价差达到2.01元/斤,1-5月份全国主产区均价为2.26元/斤,同比跌幅33.28%,较2015年同期跌幅37.26%。6月份鸡蛋价格出现一个小高峰,月内鸡蛋均价由1.94元/斤涨至3.37元/斤,涨幅高达73.71%。但在需求淡季,高价仅为“昙花一现”,之后承压急速下跌。进入7月份以后,供应面与需求面轮番发力,蛋价一路升高至9月上旬,由2.59元/斤涨至4.45元/斤,累计涨幅达77.22%。之后随着鸡蛋供应恢复至正常水平,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到9月底,蛋价走低至3.45元/斤,进入10月份后,鸡蛋价格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3.45-3.50元/斤。
再怪异的行情背后终究逃不过“供需”二字。根据今年的行情我们分3个阶段分别阐明波动频繁的原因。
第一阶段,供大于求致使上半年蛋价持续低位运行。受2014-2015年蛋鸡养殖丰厚盈利的驱使下,养殖单位补栏积极空前高涨,纷纷扩大养殖规模,致使蛋鸡存栏量一度达到历史高位,鸡蛋供应充足。然而充足的货源并没有得到需求的有利支撑。今年上半年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食品厂采购量减少,终端环节需求不旺,加之受流感疫情舆论影响,市场走货屡屡受挫,鸡蛋价格步步走低。
第二阶段,供需轮番发力,蛋鸡养殖扭亏为盈。上半年养殖单位为减少损失,开始大量淘汰老鸡,淘汰日龄甚至达到350天,更有部分单位承受不住压力退出蛋鸡养殖行业。经过此番痛苦的去产能过程,鸡蛋供应缺口从6月份开始初步显现,进入7月份以后,蛋鸡进入“歇伏期”,产蛋率下降10%-15%,鸡蛋产量进一步减少,之后的8月份以及9月初受到开学和双节效应影响,市场需求得到有力提振,在供需皆利好的情况下,蛋价涨至今年高位。
第三阶段,需求减弱,蛋价逐渐走低。9月中下旬以后天气逐渐转凉,蛋鸡产蛋率恢复至正常水平,鸡蛋供应稳定,而食品厂节前备货基本结束,市场需求放缓,蛋价随之走低。假期期间商超促销活动较多,内销拉动需求有所提升,蛋价止跌企稳。假期结束后,市场需求逐渐趋于平淡,但节日期间,养殖单位多集中淘汰老鸡,新增开产蛋鸡数量有限,部分产区货源略显不足。目前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蛋价相对平稳运行。
当前的供需平衡能否被打破,后市蛋价又将如何运行?
供应面:6、7月份补栏鸡苗虽将进入开产期,但当时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一般,新增开产蛋鸡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养殖盈利尚可,养殖单位淘鸡积极性不高,淘汰日龄一般在500天以上,因此货源供应基本正常。需求面:10月下旬暂无节假日等利好因素支撑,且目前需求处于季节性淡季,下游环节多按需采购,随行就市,需求或弱势运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