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8-12 17: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啄癖(Cannibalism)
概念 啄癖是家禽的一种行为异常,各种家禽和猎获的笼养野禽均可发生,是养禽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患啄癖的家禽啄食羽毛,肌肉,禽蛋或其它异物,造成肉用仔鸡等级下降、蛋品的损耗率增加和鸡群病淘率增高。啄癖的类型众多,临床上常见的有啄肛癖,啄肉癖,啄毛癖,啄趾癖,啄蛋癖,啄头癖,鹌鹑啄鼻癖,异食癖等。禽类一旦发生啄癖以后,即使没有激发因素,也将持续这种啄癖的习惯。
发生原因 啄癖的病因复杂。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在下列条件下,家禽比较容易发生啄癖。
1.饲料中缺乏蛋白质或某些必需氨基酸。一般地说,当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15%,或者蛋白质含量符合要求,但蛋氨酸、色氨酸缺乏。
2.饲料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如每公斤饲料中的锌含量低于40mg,或日粮中的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
3.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4.饲料中氯化钠不足。当日粮中的氯化钠含量低于0.5% 时,各种啄癖现象均容易发生。
5.日粮中的粗纤维成分不足。一般地说,太多的粗纤维对家禽的生长是不利的,因而日粮中的粗纤维不应超过5%。但如果粗纤维含量太低,啄癖现象就容易发生。
6.饲养密度太大,鸡群太拥挤。关于这一点,许多养禽场是深有体会的。目前不少养禽场的饲养密度均超过了规定的标准。众所周知,放牧的禽群是极少有啄癖现象。
7.光线太强。造成光线太强的因素主要有二种:一是来自人工光源,有的禽场为了延长采食时间,常常使用人工光照的办法。当人工光照的光线太强,特别是采用白色光源时,就比较容易引起啄癖。二是自然光线太强,用铁皮做门窗的鸡场,尤其在夏季,强烈的阳光经铁片反射后,鸡舍内的光线过于明亮,常引起啄癖现象。
8.禽舍内的相对湿度太低,空气过于干燥。
9.家禽的日龄不一,强弱悬殊明显,健康鸡与病鸡群混群时,大的啄小的,强的啄弱的,健康的啄有病的。
10.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鸡群突然混在一起,一开始就会引起互相打斗啄咬,如有创伤出血,则易引起啄癖的发生。
11.不同品种、不同肤色、不同毛色的鸡突然混在一起饲养,彼此容易啄咬。
12.种鸡或产蛋鸡的鸡舍内的产蛋箱不足,或产蛋箱内光线太强,常常造成母鸡在地面上产蛋,产在地面上的蛋被其它鸡踏破后,成群的母鸡围起来啄食破蛋,日久就形成食蛋癖。产薄壳蛋和无壳蛋,或已产出的蛋没有及时收拾起来,以致被鸡群踏破和啄食,均易使鸡群发生啄蛋癖。
13.鸡群内垂死的或已死亡的鸡没有及时拾出,其它鸡只啄食死鸡,可诱发食肉癖。
14.螨,虱等体外寄生虫的感染时,鸡只喜欢啄咬自己的皮肤和羽毛,或将身体与地板等粗硬的物体上磨擦,并由此而起创伤,易诱发生食肉癖。
15.泄殖腔或输卵管垂脱。这种现象在产蛋鸡群或患白痢等疾病的病鸡群中比较常见。当泄殖腔或输卵管外翻,并露出于体外时,其鲜红的颜色就会招惹其它鸡只来啄食,并由此而诱发大群的食肉癖和啄肛癖等。
16.笼养鸡缺少运动,闲而无聊,要比放牧的鸡容易发生啄癖。饲喂颗粒料的鸡比饲喂粉料的喂鸡更容易发生啄癖,与闲而无聊也有关。
17.饲槽或饮水器不足,或停水、停料的时间过长,也是啄癖的诱发因素。
18.未断喙的禽群比断喙禽群更容易发生啄癖,发生时症状也更严重。
防治 一旦发现禽群发生啄癖症,应尽快调查引起啄癖的具体原因,及时排除。在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下列措施以防止啄癖的进一步发展。
1.在日粮或饮水中添加2%的氯化钠,连续2-4天,或在饲料中添加生石膏(硫酸钙),每只每天0.5-3.0g,根据具体情况可连续使用3—5天。
2.及时将被啄伤的禽只移走,以免引诱其它禽只的追逐啄食。
3.如仍无法制止,可将禽群全部断喙。此法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制止和控制啄癖现象的继续发生。
避免或克服上述容易引起啄癖的发生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啄癖的关键。较有效的办法是断喙。雏鸡的断喙可在1日龄或6-9日龄进行,必要时,在合适的时候再断喙一次。日粮的配方应力求全价和平衡,特别要注意满足禽群对蛋白质、蛋氨酸、色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族,以及钙、磷、锌、硫的需要。饲养密度要合理。不宜用白色光源照明。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或反射。不同品种、不同毛色、强弱悬殊的鸡应分群饲养。及时将鸡舍内的病鸡、死鸡、体表有创伤或输卵管、泄殖腔垂脱的鸡挑出。产蛋鸡的鸡舍内,蛋箱应充足,并分布均匀;光线不宜太强,并要勤拾蛋。最好是采用母鸡在产蛋后无法接触到蛋的产蛋装置。及时杀灭家禽体表的寄生虫。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放牧饲养,或在运动场内悬挂青菜、青草等,让鸡自由啄食。平养的禽群在离地面一定的高度悬挂颜色鲜艳的物体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肉鸡猝死综合征
肉鸡猝死综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 in broilers , SDS ) 又称肉鸡急死综合征(Acute death syndrome, ADS)或翻仰症(flip over). 常发生在快速生长肉鸡群中食欲和体况最好的雄性个体.患鸡生前一般难于见到任何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食槽附近突然翻到或仰卧,鸡翅扑打和两脚搔动几次后死去.本病的发病率通常为1.5-2.5%, 21-28日龄为其高发阶段.产蛋鸡和火鸡也可发生此病.SDS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东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地存在,被许多学者认为它是在马立克病和慢性呼吸道病被控制后危害肉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病 因 本病病因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明暸.经众多学者长期的研究,认为这种肉鸡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可能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
1.性别因素: SDS多发生在雄性仔鸡,通常在一个肉鸡群中,雄性SDS病鸡约占整个SDS病鸡数的50-80%.
2.生长速度: 生长快速的肉鸡,其SD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生长缓慢的肉鸡 (Hulan,1986) .但生长速度降低10%时,对SDS的发病率似乎无多大影响 (Mollison,1985). 只有生长速度降低40%时,其SDS的发病率可几乎降低至零 (Similary 和Bowes 等, 1988)
3.饲料因素: 3.1. 日粮组成 Chung (1990) 指出, 低营养浓度的日粮飼喂鸡群,可使SDS发病率显著下降.Mollison等,(1984) 和 Blair等 (1990) 认为,以玉米和黄豆为主的日粮与以小麦和黄豆为主的日粮飼喂肉鸡相比较时, 前者SDS发病率较低.又如日粮组成中应用不同种类的能量飼料对SDS发病率亦有影响, Chung 等 (1993) 在日粮中分别用葵花油和动物脂肪作能量飼料的原料来配制,结果是用前者饲喂的肉鸡群,其SDS发病率显箸低于后者. 3.2 日粮制作的形态: 飼喂颗粒飼料较飼喂粉状饲料或糊状飼料的鸡群, 有较高的SDS发病率. Proufood 等 (1989) 证明其原因不是因为鸡吃颗粒饲料后生长速度增快所引起,而是颗粒饲料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会有一些来源不明的蛋白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3.3 日粮中的营养成分 ① 蛋白质水平与SDS发病率: 在肉鸡育肥试验中, 分别将飼料配成含蛋白质19% 和24%的两个组, 经过4周的饲喂后发现, 飼喂高蛋白日粮的鸡群, 其SDS的发病率显箸低于饲喂低蛋白日粮的鸡群. ② 日粮中的脂类与SDS: 日粮中缺乏脂肪,SDS的发病率增高. Rotter (1987) 用玉米糊替代动物脂肪喂鸡,尽管生长速度降低,但SDS的发病率却升高. Mollison (1984) 认为, 葵花油替代日粮中的动物脂肪之所以能降低肉鸡SDS发病率,其原因可能是与葵花油中的亚油酸降低了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有关.③ 维生素与SDS发病率: 有人认为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 D\\ E可降低SDS的发病率,饲喂高于饲养标准的维生素B1 和 B6亦可降低SDS的发病率. Hulan (1980) 建议, 在日粮中添加生物素(按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50微克的剂量) 可降低肉鸡SDS的发病率. ④ 葡萄糖与SDS的发病率: Summer 等 (1987) 通过试验证明, 含高葡萄糖的日粮可增高SDS的发病率,这可能是与这种日粮的饲喂会使肉鸡体内乳酸水平增高有关.
4. 应激 飼养密度过大\\ 噪音\\ 抓扑以及其他的一些应激因素均可增高SDS的发病率.
5. 光照 早已有人报告,连续光照与限制光照的饲养相比较,前者显然有较高的SDS的发病率.其原因可能是持续光照使鸡群有最大限度的采食量,与鸡群生长很快有关.
病理发生 SDS的病理发生虽至今尚无定论, 但各国学者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Summer (1987) 提出, 现代饲养条件下,肉鸡体内和血液中乳酸根离子升高, 难免使肉鸡体内酸碱平衡失调, 继而使患鸡心脏功能紊乱,并导致鸡只死亡. 当电解质平衡改变,如 (Na + K - Cl ) 的平衡低于每公斤体重200 毫克当量时, 即阴离子隙增高,可使患鸡易感SDS.. Chung (1990) 认为, 死于SDS鸡心肌的磷脂组成与正常对照鸡的不相同,这种差别可能会影响 Ca + Mg – ATP 酶的活性, 同时也会影响钙离子以及其他离子的正常渗透性, 从而使心肌功能紊乱而死亡. A.A.Olkowski (1998) 提出, 肉鸡群中之所以有较高的SDS的发病率,是因为它们与其他禽类相比较时, 对心率不齐有较高的易感性. 换言之, 肉鸡群中本身就有较高的心律不齐的发病率, 这是与其有较高的SDS的发病率相关联的. D. Soike 等 (1998) 通过应用组织病理学与电镜的手段, 对蛋鸡与肉鸡的骨胳肌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发现肉鸡的骨胳肌在运动之后, 其结构\\ 代谢和功能的一些参数变化显示出较蛋鸡骨胳肌运动之后更为明显的贫血性病理变化. 作者以此来解释肉鸡为啥易于产生肌肉病理性反应的机理.
临床症状 患鸡生前无任何先兆症状. Newberry等 (1987) 通过录像研究了死于SDS患鸡死亡前后12 小时的异常行为,发现所有死于SDS的肉鸡都是突然发病,身体失去平衡,向前或向后跌倒,呈仰卧或附卧,双翅剧烈扑动,肌肉痉挛,发出”嘎嘎”叫声. 患鸡死后多数两脚朝天(80%),少数侧卧(15%)和腹卧(5%),腿和颈伸展.
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 患鸡体格健壮,肌肉丰满,嗉囊及肠道内充满食糜; 心房扩张,内有血凝块,心室紧缩,质地坚硬; 肝脏稍肿,色泽较淡,部分病鸡肝脏破裂; 胆囊空虚或变小,胆汁少或无胆汁; 肺充血水肿; 腹膜和肠系膜上血管充血,静脉怒张. 组织学检查: 由于水肿和异嗜细胞浸润而使心肌纤维分离; 肺脏有严重血管充血; 肝脏中有中等程度的胆管增生,门经脉周围有炎症,临近胆管区域有单核细胞浸润而导致胆管狭窄.
另外,Riddell (1985) 研究后指出,SDS死鸡有较高的血清总脂含量.Buckly (1987) 证明,SDS死亡雄鸡肝脏中甘油三脂和心肌中花生四烯酸含量较高.Riddell (1980) 报告,死于SDS鸡的血清中K\\ P\\ Mg和葡萄糖的浓度上升,而Na的浓度下降.Rotter (1980) 报告,SDS鸡心脏组织中Na的浓度较对照鸡高,而K的浓度较对照鸡低.
诊 断 对患鸡广泛的细菌学和病毒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任何潜在的病原体; 患鸡死后观察,可见其体况良好,多呈仰卧姿势; 嗉囊和胃肠道内食糜充盈; 胆囊变小或空虚; 肺淤血和水肿; 心房扩张,心室紧缩,后腔经脉淤血\\扩张.
防 治 SDS病因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对3~20日龄肉子鸡进行限制性的飼喂;在鸡舍内变持续光照为间隙光照;在日粮中添加牛磺酸;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水平;在饲料中以葵花油替代动物脂肪;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 D\\ E\\ B1 和B6,尽可能减少应激因素; 发现低钾血症患鸡后,可按0.6g/羽 剂量的KHCO3通过饮水投服,也可按每顿饲料掺入3.6 Kg的KHCO3后进行飼喂,在饲料中添加硒制剂和维生素E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用粉状饲料替代颗粒饲料可降低SDS的发病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