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8|回复: 0
收起左侧

第二章 脏腑

[复制链接]

论坛顾问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勤劳奉献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山西
发表于 2017-2-7 0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西临汾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21-8-19 10:39 编辑

                第二章   脏腑

一、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研究畜体各脏器、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称‘脏象’,‘脏’及内脏’乃内脏的形象及机能活动,病理变化时反映于外的征象。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成五脏(心包是心的外围,故也有六脏之说)。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合成五腑,加上三焦程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形状象腑、而功能似脏,是异于寻常的一种内脏如:脑、髓、骨、脉、胆、胞宫。

五体:脉、筋、肌、皮、毛骨。

五官:舌、目、唇、鼻、耳。

机体的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等各种组织器官,在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由经络以内外上下,运行气血天津液营养各组织器官,从而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因此、当发生疾病时,如体表组织器官受病,可影响到内部脏腑,而内部脏腑生病,则反映到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而出现各种症状(临床表现)。眼耳唇鼻舌名外,心肝脾肺肾名内,内外相应、认病下药、何忧不痊”,‘见其外、知其内,临床诊断治疗依次为根据’。例如:心外于舌舌质赤红是心内热盛肝外于目眼目红肿是肝火上炎,肺外于鼻鼻流清涕是肺金受寒。

二、脏腑功能
脏是贮(zu)藏精气的处所,腑是接受和消化饲料、吸收精微、排泄糟粕的通道。脏藏为主、腑通为用,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脏腑生理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心与小肠

1、心:心藏神(其实为大脑神经系统),心主血脉(运送),脉管为通道。若心经有热、则脉象洪数、口色赤红;若心血亏损、则脉象沉细、口色苍白。若口色暗紫无光泽,则脉象沉迟(心力衰竭)。汗与血同源、‘汗为心之液’,故出汗多时可伤心液。

2、小肠:小肠功能‘受盛(接受)、化物(消化)、分别清浊(吸收食物水分与营养,将无用的水液经肾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为里、小肠为表,心为阴、小肠为阳’。“小肠连心心作脏,小肠为腑一家论”。说明心与小肠有表里、阴阳的互相关系,相互影响的作用。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分别清浊功能。如小便短赤(尿血症)是心火旺盛而下走小肠。‘小肠尿血伤心热’。

3、肝与胆
(1)肝藏血主筋,外应于目,肝主疏泻、其性如风。肝的经络于胆、与胆相表里。肝藏血(血液的贮藏和血量的调节两层意思),肝血不足、则易产生疲劳‘肝者、罢极之本’(罢pi音即劳倦的意思)。肝主筋、筋的收缩舒张,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有病、筋失所养。如肝热生风时,就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步态失常,肢体如柱;踢壳发育不良。

(2)肝主疏泄(疏通、畅达的意思)、其性如风。

(3)肝主疏泄一是指肝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畜体气机舒畅条达;二是肝有疏泄胆汁助脾胃消化作用。肝主疏泄与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暴怒伤肝’肝气过盛,就会出现赤目眼肿、鼻出血现象,由此临床用药常为‘疏肝理气’;在治疗某些出血症时也常加入平肝药。其性如风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肝气郁结、久而化热,热极生风、故有肝性如风之说---中枢神经紊乱症状’。

(4)肝开窍于目:目是肝的外候,‘肝者、眼目之源;肝者、外应于目’;目、得以肝的滋润、才能发挥它的视觉作用,‘肝受而能视’、如肝血不足则、‘两眼干涩、视物不清’。肝火过盛、肝火上炎,则‘目赤眼肿、眵泪糊睛’(眵chi眼屎)。‘肝盛目赤绕眵泪,肝热眼昏翳膜生。肝风眼暗生碧晕,肝冷流泪水冷冷’。(醫yi黑眼珠上长白膜,遮挡视线,也叫白醫)。

(5)胆:胆藏精汁、助消化,与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精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而来。‘胆汁清净之腑’,与五脏藏精的功能相似,即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如肝胆之气郁结,疏泄失司、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就形成黄疸。

(6)肝与胆的关系:‘肝脏共同胆一处,胆号为腑肝为脏,脏腑之间要辨明’。在经络关系上,肝为里、胆为表,肝属阴、胆属阳,二者虽有表里、阴阳之分,但在临床常见肝胆往往同病。在治疗时常常肝胆并治。

四、脾与胃

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草谷。一脏一腑、相互协作共同进行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故有、‘脾胃有后天之本’。脾还统血、调节水液,主肌肉外应于唇。脾与胃在经络上相表里。
脾主运化、升清:运化包括运化‘草谷精微(营养)’和水两个方面。饲料经胃初步腐熟,由脾再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营养物质,传输至心、肺,再通过经脉传输运至全身,以供生命的活动需要。进入胃的水液中的精微,亦有脾吸收、上输到肺,再输布到全身,在肺、膀胱等脏器的共同配合下,以保持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2、脾主升清(清、指精微物质)。当脾运化正常时,机体营养充足;反之、‘脾不健运、脾气不升’,则机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或‘水湿停滞(zi)、导致泄泻、水肿’。治疗应于健脾去湿为主。脾的运化有赖于肾中命门之火的辅助,若命门之火衰则火不生土,即产生完谷不化的慢性泄泻症(消化不良、过料)。

3、脾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至于浸出脉外,是依靠脾气的统摄和制约。‘脾气充盛方能统血;脾气虚、则不能统血,血液就会浸出脉管外,形成出血现象’。临床便血、尿血,都与脾虚不能统血有关。

4、脾主肌肉、四肢、外应于唇:肌肉、四肢、唇、口都是脾的外候。脾主运化(营养)、脾气充盛则膘肥体壮,四肢强健有力;脾虚则消瘦无力。脾外应于唇、唇即生涎(xian)、涎是口中唾液富含消化酶,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物质。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光泽;脾虚、则唇苍白或淡黄;脾寒、则蹇(jian迟钝的意思)唇似笑;脾毒、则唇角生疮。

5、胃: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容纳的意思,‘腐熟’是消化的意思。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称为‘胃气’,胃气‘宜合、宣降’才能食欲旺盛,便于消化推动食物下行至小肠,否则会导致食欲不振或废绝,乃至导致食物停滞(zhi)胃中或上逆呕吐。‘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作为一项治疗原则。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是脏中之母。
6、脾与胃的关系:两者在正常情况下相辅相成,保持相对平衡。如‘脾不健运’则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大便稀薄。‘脾主升’是指脾将食物营养向上输送至心肺,如脾气不升、则出现中气下陷的病理过程,如腹泻、脱肛、子宫脱等;‘胃主降’是指将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向下移送至小肠,如胃气失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呕吐嗳(ai叹词)气等症状。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所以食欲不振、嗳气酸臭、肚腹胀满、舌苔厚腻(ni油腻)往往会同时出现。脾与胃在性能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湿邪易犯脾(影响脾的运动),脾虚运化不健也易生湿’,故、临床常用燥湿、利湿的药物来健脾。胃喜润恶燥、热邪犯胃、灼伤胃津,则出现口干舌燥、渴欲饮水,食欲减退、大便干燥,舌质光红或稍有黄苔等燥的症状。临床多以‘润燥养胃’药。脾与胃有经络相连,脾为里、属阴,胃为表、属阳。

五、肺与大肠

1、肺主气、朝百脉:肺主气一是呼吸之气,其二是源于脾所运化上输于肺的营养精气。二气合于肺中产生宗气以维持机体的动能。在功能上,一方面吸入空气中的清气(氧气),二是呼出体内浊气。这种‘吸清呼浊’功能是依靠肺的‘宣散肃降’两种运动形式完成的,若肺气宣降失常,则出现咳嗽、气喘、鼻塞、流涕等现象。宗气由肺入心、推动血液循环,以维持脏腑、器官、组织的技能活动,所以有‘肺朝百脉、主周身之气’之说。肺气充足、精神饱满,肺气不足、气短无力。肺主气(呼吸)还须肾来协助,‘肺为气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不能协助肺主呼吸功能,就会出现气急、喘息‘肾不纳气’的症状。

(1)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郁’,二者相辅相成。治疗时常以破血和行气药相配伍。

(2)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水道是机体水液运行排泄的途径。这条途径的通畅调节,除肾、膀胱、脾的作用外,必须依靠肺气肃降的作用,故有‘肺为水上之源’说法。肺气不能宣降、则水道失于通调,导致水湿停滞发生水肿。治疗上常以‘宣通肺气’的药物。

(3)肺主皮毛、上通咽喉、开窍于鼻:‘皮毛者、肺之合也’,一是肺能调节皮毛的开合功能,寒冷时收缩、温热时舒张开,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和防止外邪侵入;二是肺能润泽皮毛,肺能宣发卫气流于体表营养皮毛,肺气足则皮毛润泽,肺气虚则皮毛枯燥;皮毛开合正常、则外邪不易侵入,外邪从皮毛侵入先常伤肺,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流涕。

2、大肠:大肠为传送之腑,其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吸收水分’。大肠虚寒、则发生肠鸣泄泻,大肠实热、则大便秘结。

3、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在经络上有表里、阴阳相合的关系。肺为吸入清气排除浊气的上窍,大肠为排出肠内浊物、非呼吸(屁)浊气的下窍,共同完成升清降浊的功能。因肺热而使大便秘结,或因大肠秘结使浊气上升侵害肺气,发生肺热喘气等症。故治疗时常以泻肺热而通便秘,或以通便泻下使肺气宣统,以治疗肺热气喘。

六、肾与膀胱

1、肾位于腰的两侧,故有‘腰为肾之腑’之说。中兽医习惯上将睾丸称为外肾,阴经称为肾筋,肾脏称为内肾。肾器官主要有发育、生殖、调节水液的功能。肾推动生长发育作用的动力叫‘命门’,即肾阳(元阳),这一动力的物质基础叫‘精’,即肾阴(元阴)。肾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精是脏腑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基础,肾精足则肾气旺,反之、肾精不足、则肾气衰,出现滑精阳痿。

2、肾藏精:肾藏之‘精’即‘肾阴(元阴)’,它包括‘后天之精’和‘先天之精’,两者藏于肾故称肾藏精。后天之精由水谷化生而来(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它除供各脏腑组织生命活动的需要外,多余部分藏于肾;若脏腑精气被消耗,则藏于肾的精气又会输到脏腑,因此这种五脏六腑的精气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贮藏、又不断消耗,处于‘动’的状态。肾精又能生化血液,精和血关系极为密切。肾精足则其它脏腑之精血亦足,反之、其它脏腑精血不足、则肾精也不足。所以其它脏腑阴虚,也往往会出现肾阴虚证。‘先天之精’源于父体母体,是机体繁育的基本物质。畜体性发育成熟后肾气旺盛,肾精充足有繁殖能力。

3、肾主命门之火:命门、即生命之根本,火、指功能活动的表现。命门之火、即肾阳或称元阳,是肾功能活动的动力,它有促进生殖发育和各脏器活动的能力,又是畜体热能的发源地,它既能助脾胃运化,又能助肺纳气、鼓动心阳活动。脾失肾阳温熙(xi兴盛)、则会出现慢性顽固性泻泄、完谷不化(消化不良)等症;肺失肾阳、则气喘、呼吸不足等肾不纳气症状;心失肾的鼓动、则出现心悸(ji)亢进、气急、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症状;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失禁、余沥不尽等现象;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气化、则发生水肿、肾阳不足、阳痿、腰痿(wei缺失、丧失)、浮肿等症状,称为‘肾气虚’。肾阳本身不足、没有寒象、称为‘肾气虚;有外寒症状称肾阳虚’,两者同属肾虚,可用滋肾助阳药物。

4、肾阴肾阳是肾生理的两个方面,肾阴有滋养全身脏腑的作用;肾阳有推动全身脏腑活动的作用。肾虚有热、为肾阴虚,虚而有寒、为肾阳虚,肾阴虚需要肾阳的推动,肾阳虚需要肾阴作为基础,二者相互影响。若肾阴虚、则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称为‘精能化气’;若肾阳虚、则首补元气,才能促进肾阴恢复,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

5、肾主水:肾者、水为脏,畜体水液的代谢调节,与肺、脾、肾有关,主要依赖于肾阳的作用。水谷经脾胃等脏器消化吸收和肺的输布,其中养分供给各组织器官的需要,而代谢后的浊液和多余的水则由肺的肃降作用,下行到肾、肾再分泌清浊,清者上升到肺、浊者入膀胱排出体外,肾脏的这种功能称为‘气化作用’。肾阳控制着膀胱的开合功能,如肾阳不足、气化作用减退,就会出现水液调节方面的病变;如尿频、尿急、失禁、浮肿。

6、肾主骨、生髓、充脑:肾藏精、精生髓,髓在骨腔中养骨,故、肾主骨。骨的生长发育靠肾精滋补,靠肾气的推动,临床如佝偻病软骨症需用补肾的药。补肾药也能促使骨折的愈合。人的牙齿松动亦认为与肾气不足有关。髓汇于脑故有‘脑为髓之海’。肾生髓而充脑,肾精是脑生长发育的根本。脑的精神活动主要隶属于心肝,因此、在治疗脑病上常从治心、治肝和治肾着手。常有清心火、开心窍,平肝熄风,滋肾阴、补肾阳等方法。

7、肾开窍于耳:肾于耳有密切关系,肾者、外应于耳,肾壅(yong和谐的意思)耳聋难听事..,肾热耳根黄肿起。

8、肾司二阴:指大小便的开启,阴经勃起,排精。

9、肾与膀胱的关系:膀胱的功能是贮留和排泄小便,这种功能称为‘气化’,气化主要指膀胱的开合功能,它是在肾阳的作用下进行的,所以有‘膀胱为津液子腑’、气化则能出焉(yan),畜体内的体液称‘津液’,多余的则由汗、膀胱(小便)排出体外。津液、汗、尿液之间有密切关系,在大汗大泻时,体内津液大量消耗,则小便随之减少,反之、体无汗则小便增多。如湿热停留膀胱则‘短涩淋沥’;热者则尿色赤黄;如寒则‘尿色清利’,湿热久积气化不畅可结成砂石(尿结石),开合失常可见排尿不利、尿闭或小便失禁。

七、母畜胞宫--子宫与输卵的总称。

八、三焦:一般讲前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后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从三焦功能看,前焦主宗气输布,中焦主消化吸收,后焦主大小便排泄。

九、 脏腑的相互关系
畜体脏与腑的功能,虽各有不同,但彼此间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关系,即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形成脏腑生理的统一关系,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的情况下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了解脏腑相互关系,对辨证施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两者共同完成气血的运行功能。肺气虚可导致心气虚,出现气短、心悸(ji心跳)、口色淡白;心气虚、心阳不足,血脉流畅不足,也影响肺气的宣通,出现咳嗽、喘息等症。

2、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血旺盛、则肝也充盈;若心血不足、则肝血也同时亏损。常引起血不养筋,出血抽搐、痉挛症状。若心火旺盛出现口舌生疮,也常引起肝火旺盛而出现目赤肿痛现象。

3、心与脾:血的形成主要靠心脾二脏的协调配合,心主血脉统帅血液的流动,需依赖脾气的统摄、不至于溢出脉外。脾主运化有赖心血的滋养、和心神统管。若心神失常或心血不足,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出现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症状;反之、若脾失健运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出现心悸(ji心跳)亢进,易受惊恐症状。若脾不能统血、则会出现各种虚性出血现象。

4、心与肾血液运行靠心阳的推动,同时也须肾阳的鼓动,若心失肾阳鼓动则会出现心悸亢进,气急、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状;若心阳不足、常引起心肾阳虚,出现心悸亢进,脉象微细而数或大而无力、或结代,口舌灰青或灰白、心力衰竭的症状。若肾阳衰竭,则心阳无所倚(yi靠、倚仗),引起亡阳症,出现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口色苍白、脉微欲绝、休克虚脱症状。

5、脾与肺:脾主运化、吸收水谷精微物质,须依赖肺气以输布全身,其水液部分也赖肺气通调水道下行,肺所以能主一身之气,必须要脾源源不断地供给水谷精微物质,因此、脾气虚、常会引起肺气虚,出现久咳虚喘,瘦弱无力等症;若脾阳不振、水湿不运,脾湿生痰、痰涎(xian)阻肺,可发生痰多咳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失通调水道功能,可导致水湿潴(zhu)留出现咳喘、水肿、或腹胀等症状。

6、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还得依赖肾阳的支持,否则将会引起脾肾阳虚的顽固性泄泻。肾为先天之本,而肾中之元阳、还须要后天水谷精气以不断补充化生,若脾阳不足,则无化生之源,故脾虚也会引起肾阳虚,出现腰痿、四肢不温、水肿、滑精症状。

7、肝与脾:肝胆有助脾胃消化的功能,肝气郁滞、疏泄不畅,则脾阳不振肝脾不和、发生食少、便糖、消化不良等症;若脾阳衰弱、水湿不运,湿邪阻滞经脉,脾不能散精于肝,筋失肝滋养、引动肝风,则发生脾虚湿邪,发生意识障碍,偏头直项和口唇歪斜等症。

8、肺与肾:肺主呼吸,还须肾的纳气作用协助,否则将会出现动则气喘的肾不纳气的症状,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肾藏精、不断充养肺阴,肾阴不足、必然会导致肺阴亦虚,出现潮热、干咳等症;反之肺阴不起,也会影响到肾,而导致肾虚。

9、五腑之间的关系:五腑功能主要是消化、吸收、排泄三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如:消化功能是在胃、小肠、胆三个器官的密切协作下完成的。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也有关。排泄主要由膀胱、大肠来完成。在临床一腑有病变可影响他腑,导致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的功能紊乱。如胃不纳谷、则小肠无消化吸收之源;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肠鸣泄泻,则影响胃而食欲不振。

   畜体内不但五脏、五腑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脏腑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五脏所藏精气须从五腑化谷而来,五腑化谷之功能须靠五脏精气供给动力。它们在经络上有‘脏腑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为里,五脏属阳为表,一阴一阳、相互配合。如、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肾合膀胱、脾合胃,肝合胆。在病理上,亦能相互影响,即脏病可以传给腑、腑病也可传及脏。

10、气血津液
畜体生命活动主要依赖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精、津液,它们是由家畜采食水谷后通过脏腑功能而产生的。气血精津液所以能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是通过经络进行的,而经络也需要它们的滋养,因此、气血精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11、气
(1)气的含义涉及面比较广泛,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含营养的微小难见的物质(如营气、卫气); 二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根据气的来源,有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先天之气来源于父体与母体,发育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故称“元气”;包括元阴、元阳、及‘肾阴、肾阳’。元气是畜体生化的原动力,它的作用是激发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元气的维持有赖于后天之气的营养和滋养。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通过脾胃运化精微,输布于肺与自然之气结核而成,聚集于胸中,称为‘宗气’,宗气一方面滋养心肺,以发挥‘主血脉、司呼吸’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心肺而输送到全身,因其分布部位、性质及作用不同,又有‘营气、’之分。营气行血脉之中,是宗气贯入血脉中的营养之气,它除了化生血液,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行于血脉之外,是宗气宣发于脉外的营养之气,主要分布在体表、皮肤、肌肉腠(cou)理之间,以温暖滋养皮肤,肌肉及调节汗孔开闭等,并有保卫机体抵抗外邪的功能。

(2)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结合则称为‘真气’,亦称‘正气’。一切脏腑、经络之气均属于正气的范围;不过在脏腑者称为‘脏腑之气’,在经络者称为‘经络之气’;具体说可有“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经气等。这些都是指脏腑经络受物质之气的滋养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

(3)列表:
真气---先天之气(元气)→来源于父体母体、发育于肾
正气---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由脾运化精微→输布→肺→ 与自然之气结合积于胸中→宗气营气→行于脉中;
卫气→行于脉外→{分布在经络称....经气 ;分布在脏腑称....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等
气在全身流动,上下升降,维持着畜体功能‘动’的平衡,称为“气机”;气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化生为血和津液,输布全身,以及将废液排除体外,称为“气化”。

(4)百病生于气也’,气在畜体内发生障碍则出现:气虚---不足和衰退。如呼吸无力是肺气虚的表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是脾胃气虚的表现。垂缕(lu)不收、滑精,是肾气虚的表现。容易感冒是卫气虚的表现。全身衰竭无力是元气不足的表现等。气滞---气的流通不畅。如脾胃气滞则出现肚腹满胀、疼痛。气逆气陷---气的运动或升降之间失去相对的平衡。如咳嗽、气急,是肺气上逆的表现;反胃吐草、呃(e打嗝)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出,多为中气(脾胃之气的合称)下陷的表现。气逆大多属实证,气陷大多属虚症

12、血
血首先由肾精化生而来,再生于水谷精微,经脾胃运化输送于肺,通过肺等气化作用转化而成,血由心主之运行全身。血中含有‘营气’,营气是血液具有营养的成分,习惯把营与血联系在一起,统称为“营血”。

(1)营血行于脉中以营养全身,营血的运行不仅有赖于心主血的作用,将血推动、使之循环不息,而且、还依赖于肝脏藏血的作用,以贮藏和调节全身血液的分布;还依赖于脾统血的作用,使之循环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2)血以载气、机体摄取的自然之气和水谷之气,靠血的运载发挥作用,血由气的推动才能正常循环,故、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血在畜体内发生障碍,出现血虚、血淤、血热等病变。血虚是因肾精不足,心脾功能不足,而使血的来源减少;或因其它原因失血过多引起的。血虚表现为‘心悸亢进、四肢无力,背毛枯(ku)焦、口色苍白’等症状。血淤是指血流不畅,或局部淤血停滞,表现为肿硬痛疼,固定不移等症状。血热‘热入血分,迫血忘性’,引起出血、血斑,严重导致热扰(rao)神明、神志昏迷。

(3)血的形成与运行有赖于气的作用,气的产生和作用发挥有赖于营血的滋养,气滞可导致血淤,血淤亦可导致气滞,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亦可引起气虚,二者关系密切,故临床用药上,行气药和行血药,补气药和补血药常配合应用。

13、津液
(1)津液是畜体流动的液体,与体液大致相同,其主要成分是水并含有有营养物质。津、液同源,由水草经脾胃消化吸收而来,在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合称‘津液’。但‘津’与‘液’在性质、分布、作用上有所不同,清而稀者为‘津’,其流动性大,主要浸润于肌肤腠(cou)理,润养肌肉、充润皮毛的作用;浊而稠的为‘液’,流动性较小,主要流注于关节、脑髓、孔窍等,有润滑关节、补宜脑髓、营养孔窍的作用。

(2)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通过孙脉(毛细血管)进出于血管内外。津液除了分布畜体各部供生理需要外,多余部分主要通过汗、尿排出体外,其中有用的津、通过孔脉、复归经脉之中,又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津液的这种环流和多余的水分排泄作用,是维持畜体体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关键。津液可转化为汗、尿、唾、涎(xian)、涕、泪等液。当出汗多时则小便减少,津干舌燥,口渴欲饮;当畜体长期发热或其它原因津液被耗损,就会出现津液缺少,如口干舌燥、鼻镜无汗,皮毛干枯(ku)、小便赤黄。津液于血、汗、尿有密切关系,故临床有出血疾病不能发汗,津液不足不能利尿等禁例

(3)津液的产生输布、环流和排泄过程,主要依赖于脾、肺、肾三脏的功能活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运送到心肺,心肺主输布使津液运送到全身;肾主水、分清泌浊,使剩余的水分和浊液化为尿,下渗膀胱排出体外。它们密切协作以维持畜体津液的平衡。如果某一脏的功能失常,都可影响到津液的代谢平衡,而发生水肿、腹水、胸水等、水湿停聚的症状。

(4)气血和津液都是水谷之精微,由脾胃受纳运化而成,故脾胃称“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的生化代谢过程,离不开五脏的活动,它们之间所起作用各有不同,临床治疗须找到主要矛盾方面以施治,如:气的生成是由脾运化水谷之精气转输到肺,与肺所吸入的自然之气结合而成,故、气虚多从脾。肺着手以补气。血亦由水谷精气化生而成,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血虚多从补肝、补心着手补血;而血盛则以泻心为主。津液的生成输布受脾、肺、肾的制约,因脾主运化、肺主输布,肾主清泌浊,故、水肿、腹水、胸水等水液停聚病症,应以治脾、肺、肾为主,尤其以治肾最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22 14:52 , Processed in 0.14620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