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近日召开的瑞普生物技术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赵继勋教授莅临讲座,以下是演讲要点。
一、H5亚型禽流感
1、现 状 从2013年秋到当前,我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多个不同流行毒株同时存在。按基因型划分:分布在2.3.2、2.3.4、7.2三个分支上。 感染鸡的有2.3.2分支的H5N1、2.3.4分支的H5N1、H5N6、H5N8、7.2分支上的H5N1(两种类型)、H5N2(两种类型)。 感染水禽的有2.3.4分支的H5-N2、H5N6、H5N8、或许还有2.3.2分支的H5N1。 当前我国鸡和水禽的感染都呈散发,夏季发生减少,进入秋冬增加。
今冬、明春主要危胁来自三个毒株: 2.3.4分支水禽源H5N6已成今冬明春最大危胁,发病遍布全国并在东南亚、东北亚诸国发生流行,是主要流行株。 2.3.4分支H5N8进入2016年11月已在欧洲及东北亚多国突然爆发,极有可能传入我国中原和北方地区。 2015年秋、冬,2.3.2分支出现了一个新变异株(2.3.2.1.c),已成全国性流行毒株,成散发状。
2013年为了防控2.3.4的推出了Re-8疫苗,用的是鸡源H5N1。在2013年做了2.3.4分支相关毒株HI交叉试验结果的研究,用鸡源H5N1做的疫苗对鸡源H5N1的保护最好,但对于水禽源H5N6的保护相对较差。 而2016年的夏天分离的水禽源H5N6与之前的不一样,Re-8疫苗对其保护效果更不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水禽源H5N6变成了当前禽流感的主要流行毒株。 当前需要防控的最重要的禽流感病毒属于2.3.4分支,是2016年的6月份的水禽源H5N6,应该用2016年的6月份以后分离到的水禽源H5N6的疫苗。 2、监测和诊断应注意问题 疫苗内含物和监测用抗原不相符合。疫苗可能含有变异株但监测用抗原是国家标准株。监测结果可能和实际不符。 用标准抗原检测到的抗体不能表示鸡群具有真正的抵抗力。 检测到H5PCR阳性时,一定要结合生产实际,观察临床表现,结合剖检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病毒分离和鉴定是最终诊断。 3、防 控 (1)疫苗防控: 不要盲目多打,关键是要打好,把苗选对。 要用新2.3.2分支新变异株、2.3.4分支新变异株(2016年的6月份以后分离到的水禽源H5N6的疫苗)。 免疫程序:10d左右第一次,30d左右第二次;开产前第三次;高峰期后第四次;换羽鸡开产前,加免一次; (2)日常防控 根据外界流行情况适时加强隔离、消毒。特别警惕周围水域的野生水禽,防止野生水禽→鸟→家鼠→饲养舍的传播链条的形成。
二、H9N2亚型
1、当前流行趋势 H9N2禽流感病毐在产蛋鸡群中大的流行很少发生,但自2013年春发现病毒有轻微变异的动向。 在产蛋鸡群中病毒分离率有增多趋势,江苏、安徽、山东胶东一带有一定的地方性流行报导,分离毒致病性有增强趋势,新毒株在SPF鸡上表现更明显气管出血和分泌物增多,肝、胰、肠、法氏囊带毒的变化及基因分类位置和2013毒株也有所不同。 2015年发现分离毒和现有疫苗在抗原和免疫保上有明显差异,在全国很多地区已成主要流行株。 疫苗更替已成必然。 2、传播特性 H9N2由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传播能力极强,单纯生物安全措施很难遏制传播。 地区间流行程度有差异,季节性不太明显。饲养密度大、养禽业集中地区容易形成地方性流行。 由于仅有灭活苖,商品肉鸡的免疫防控难以消除免疫空档期(15-25d)的存在。杜绝H9N2禽流感在商品肉鸡中的感染是很困难的。 蛋鸡感染主要是产蛋下降,在育雏、育成阶段感染可能出现一过性呼吸道问题,通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3、诊 断 (1)产蛋鸡 临床表现:产蛋下降通常不超20%,很少出现死亡,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气管有少量粘性分泌物,是初步诊断的指标。 剖检可见:卵泡极度充血,子宫内有分泌物。 实验室诊断:感染后10-14天,HI抗体检测达到≥214,可以确诊。 试剂的纯净性很重要:如果临床未见异常,HI检查结果≥213,多是试剂不纯造成的。 (2)商品肉鸡 在群体中出现HI抗体≥26者有诊断价值,大部分在25d后才能检出低抗体水平,感染鸡群HI抗体可达26-9。 (3)其他方法 —PCR方法监测阳性者有重要参考价值。应注意同时设置阴阳性对照。 病毒分离,可以确诊。 4、防 控
5、支气管拴塞的防控 支气管栓塞是一种病理表现,是一个症候群,不是一种病或病名。 当前对商品肉鸡(尤其是白羽肉鸡)来说,支气管栓塞成为饲养上的主要难题。绝大多数将其致病原因单纯或主要归之于H9N2感染,认识上是错误的。如果只针对H9N2进行防控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出现支气管拴塞首先判断是有病原参与还是环境失控。 防止支气管栓塞要点: (1)别跟H9玩命; (2)一定不能得大肠杆菌; (3)鸡群密度一大,28天以后一定要防止通风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