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7-20 18: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持续的市场低迷,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3年前,席卷全国的“倒奶事件”。那时候,全国上下在“如果13亿人每人每天喝一杯牛奶”的虚假需求的蛊惑下,大兴奶业,奶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不仅奶牛养殖户大幅增多,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大幅扩产,而且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奶牛养殖,各地新涌现出的养殖小区成为奶牛养殖的主力军,同时各级政府也把发展奶业作为促农增收的手段,大力扶持和鼓励养殖户投身奶牛养殖业。
然而,虚假的东西始终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当残酷的需求现实,特别是“阜阳假奶粉”事件之后的系列负面报道,把吹得大大的、美丽的肥皂泡击得粉碎的时候,养殖户成了最终的受害者。乳制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牛奶标准压低收购价格或拒收,可以采用限量生产的方式保持乳制品价格不跌或小幅跌价,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甚至谋取高额利润。当初鼓励农民养奶牛、大搞养殖小区建设的各级政府,此时却自我开脱地说这就是市场规律,而没有意识到正是长期以来,政府对养殖产业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门实施,主要抓的是生产环节,把发展养殖业片面理解为提高养殖数量,对加工、销售环节的调控、监督和引导长期缺位,而造成市场失范。最后,所有的风险转嫁给了奶农,做为产业链上最弱的他们,除了含泪把白花花、香浓浓的牛奶往臭水沟倒,别无选择!]
我们这里也有这种情况,响应号召发展养牛,借款加带款,投入了20多万元,买了20多头奶牛,养了三年,发展到30多头,去年由于种种原因卖了,才卖了8.5万元.陪了多少钱,不用我说,大家都会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