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定的病因能引起什么样的病变(鉴别诊断)
由(一)饲料及水质因素,(二)管理因素,(三)应激因素造成的消化道疾病①不具有传染性,虽时有发生,也只是个别户,个别区域②都有他一定的临床特征;比如,鱼粉变质则从口腔到直肠都有黑色液体;食盐中毒则鸡拼命饮水;痢特灵中毒则兴奋不安等,③都有不当的操作或环境的突变等,鸡出现消化道病后,不难发现。
有关这方面内容,不再多说,下面谈一谈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消化道病都有什么特征病变。
1、法氏囊病
① 本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双股RNA)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② 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3~6周龄的雏鸡易感,发病具有“一过性”的特点。但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③ 主要侵害鸡法囊器官。初期,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的呈“紫葡萄状”;囊腔有果酱样粘液或黄白色干酪样物。后萎缩,呈蜡黄色。
④ 在消化道表现为:
病初,有些鸡啄自己肛门周围羽毛,继而食欲减退,初拉黄色稀便,后排白色石灰水样粪便;腺胃及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盲腔扁桃体肿大并有出血点。
2、新城疫
① 本病是由副粘病毒(单股RNA)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叫亚洲鸡瘟,又称伪鸡瘟。
② 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为多。近几年,多以非典型形式出现。在3~4月龄、20~30日龄、80~100日龄;180日龄后的产蛋鸡较常见。另外,有报道说基因VII新城疫正威胁着养鸡业。
③ 此病毒侵害多处器官,表现为产蛋变化,神经症状,呼吸道几消化道的病变。
④ 在消化道可见:
食欲减退,嗉囊长满酸臭液体,排黄色或黄绿色稀粪;
腺胃肿胀,乳头出血,有的溃疡,用力挤压有浓性物;肠道有不规则的充血,出血斑块;盲肠扁桃体多肿胀、出血、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直肠皱褶呈条状出血。
另外,基因VII型新城疫肠道病变呈典型性。
3、禽流感
① 本病是由A型正粘病毒(单股负链RNA)引起的,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种强烈传染病。成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病毒血清亚型众多。引起病变常见的有H9、H7、H5型。
② 本病多爆发于冬春季节,尤其气候变化大的时间。刮风对此病的传播有促进作用。不分品种,不分日龄均有易感性。
③ 发病后较典型的有头部及腿趾部的病变。大多侵害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④ 在肠道,类似于典型性新城疫。
4、传染性支气管炎
① 本病是有冠状病毒(带囊膜单股RNA)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分呼吸型、肾型、生殖型、腺胃型、肠型。前四种国内都有发病的报道,今天讲肾型和腺胃型。
② 肾型传支主要侵害30日龄左右的雏鸡。发病鸡群在临床症状上呈双相性,即发病初期有2~4天的轻微呼吸道症状,随后呼吸道症状消失,出现表面上的康复,五天后进入急性肾病变阶段,出现全身症状,有零星死亡。
主要表现在肾的病变上,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变粗,内有大量白色的尿酸盐沉积,呈花斑状。此时机体脱水,干爪,皮肤与肌肉不易分离。在肠道,泄殖腔有一包白色石灰水样粪便,此时病鸡拉白色米汤样粪便。
③ 腺胃型传支(传染性腺胃炎)
本病是96年以来首先在山东青岛、烟台等地发现的,现已遍及全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A.本病主要发生在20-80日龄的中、幼雏,以及20-40日龄最盛。病程较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
B.感染本病后,鸡主要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饮水量减少,发生缓慢甚至停滞,病鸡消瘦,最后衰竭死亡,有呼吸道症状。感染本病的鸡群个体差异很大,很像不同日龄的鸡只组成。
C.在肠道。病鸡拉稀。腺胃肿大如乒乓球,腺胃壁增厚,粘膜有出血和溃疡,乳头肿胀,个别出血或乳头处凹陷,消失,周边出血,坏死,溃疡。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肿胀,有卡他性炎症。
注意:腺胃球状肿大,有时比肌胃还大,但乳头不肿胀,多见于饲料中纤维素缺乏。
腺胃肿大,松弛,内有黑色内容物,是饲喂劣质鱼粉引起。
腺胃球状肿大,胃壁增生坏死,切开有溃疡灶,见于马立克氏病内脏型。
腺胃乳头出血,多见于新城疫、禽流感、喹乙醇、痢菌净中毒等。
5、大肠杆菌病
① 本病的病原是大肠埃氏杆菌,革兰氏阴性,需氧兼厌氧性。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此菌血清型极多,很易产生耐药性,按致病力大小可分致病性、非致病性和条件性3种类型。
② 冬末春初较易发,如果处于恶劣的外界条件和各种不良应激因素,例鸡群拥挤、空气污浊、环境潮湿、湿度骤变、水料不洁、营养不良、免疫接种等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且并发或继发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球虫病、坏死性肠炎等病。本病可经种蛋垂直传播。
③ 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或某器官脏器的炎症。如: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腹膜炎、脑炎、眼炎、关节炎、脐炎、出血性肠炎以及生殖系统各器官的炎症。还有脏器的肉芽肿、肿头综合症都与感染的大肠杆菌有关。
④ 在消化道可见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拉黄绿色或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潮湿、粘连。
腺胃粘膜充血,小肠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严重病例见肠粘膜脱落,偶见溃疡。
6、沙门氏菌病
① 本病是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疾病的总称。根据病原体的抗原结构可分为3种疾病,即由禽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白痢,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鸡伤寒,由带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的鸡副伤寒。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兼性厌氧。
② 本病可经蛋垂直传播,感染通常是终身的。
A.鸡白痢主要危害雏鸡,是常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表现为不食、嗜睡、下痢和肝脏、肺脏、心脏、肌胃、盲肠有坏死节。以及卵黄吸收不良。腹膜炎、出血性肺炎等。
(1)在消化道,(出壳后5-7天,有的两周)
病鸡排白色浆糊状的稀粪,有时泄殖腔周围的羽毛上粘结着白色、干结成石灰样的粪便,常称为“糊屁股”。由于干结粪便封堵泄殖腔,雏鸡排粪时出尖叫声,多预后不良。
(2)对青年鸡,白痢病是一新的发病动态。在育雏期不同程度的发生过白痢病,虽经采取措施得以平息,但到育成阶段,50-120日龄,特别是50-80日龄,受到较大的应激,使之重新发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颜面苍白、发育不良,最明显的特征是病鸡拉稀、排黄色、黄白色、或绿色粪便,有的似蛋青一样。也有不拉稀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破裂、腹腔内积有大量的水或血凝块,以及各脏器的坏死结节。
(3)对产蛋鸡,多为隐性感染,不易觉察,只感到产蛋率降低,鸡冠发暗,发干,个别鸡只有垂腹现象,有零星死亡现象,剖检常见卵巢的病变及引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