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又称鸭病毒性肠炎,其特征:肿头流泪、绿色下痢、瘫痪。
一、流行病学:
1、 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
2、 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
3、 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的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的接触而间接传播;
4、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流行较为严重。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5天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盛期。鸭群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
二、临床 症状:
1、 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使眼睑周围羽毛粘湿,而后变成粘稠或脓样,常造成眼睑粘连、水肿,甚至外翻;
2、 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
3、 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并发生鼻塞音,叫声嘶哑,部分鸭见有咳嗽;
4、 病鸭发生泻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肛门肿胀,严重者外翻,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病鸭的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假膜,不易剥离;
5、 部分病鸭在疾病明显时期,可见头和径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触之有波动感,俗称“大头瘟”。
三、病变特征:
1、 出现急性败血症,消化道粘膜出血和形成假膜或溃疡,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呈条纹状的黄色假膜覆盖或小点出血,假膜易剥离并留下溃疡斑痕。
2、 泄殖腔粘膜病变与食道相似,即有出血斑点和不易剥离的假膜与溃疡。
3、 食道膨大部分与腺胃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和出血。
4、 肠粘膜充血、出血,以直肠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位于小肠上的4个淋巴出现环状病变,呈深红色,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病灶,后期转为深棕色,与粘膜分界明显。
5、 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在其外表或切面均可见到。
6、 雏鸭感染时法氏囊充血发红,有针尖样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白色、凝固的渗出物。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
7、 胆囊肿大,充满粘稠的墨绿色胆汁。
8、 心外膜和心内膜上有出血斑点,心腔里充满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
9、 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卵泡的形态不整齐,有的皱缩、充血、出血、有的发生破裂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10病鸭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在“大头瘟”典型的病例,头和颈部皮肤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四、治疗方案:
1、在病初肌注鸭高免血清0.5ml/只,也可用聚肌胞肌肉注射1mg/只,每日一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疗效。
2、用本病康复鸭的新鲜血液(因其血液含有抗体)加2.5%~5%柠檬酸钠,其量占采血量10%,以防凝固,每只鸭注射3~4毫升,隔12~36小时可重注1次如有合并其它细菌性病感染时,每只鸭可拌入2000~3000单位庆大霉素混合肌注,早晚各1次,第二天以后再连注2~3天庆大霉素或恩诺沙星针,或喂服氟哌酸粉等。
3、紧急注射疫苗在流行区对染上疫病而症状表现尚轻的鸭群及可疑鸭群,可采用倍量疫苗(正常预防量1~2倍)进行紧急注射。注射时一只鸭换一个针头。
5、 对未患病鸭注射1ml鸭瘟弱毒疫苗或0.5ml鸭瘟高免疫血清。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片,每千克饲料中添加6片,连喂4天。也可用中药辅助治疗,其处方是:川芎15g,滑石20g,银花10g,千里光10g,连翘10g,艾叶10g,郁金香 12g,花椒8g,肉桂20g,党参15g,蜈蚣3条,干姜30g,神曲12g,桂枝15g。每剂加适量水(加水量以刚好没过待煎中药)煎煮半小时后,去除药渣,拌入10kg大米中,再取白酒250g拌入混匀,可喂鸭100只,分2次内服。一般服药1~2剂即见效。
6、 阿昔洛韦1克兑水30斤;
7、 为防止继发浆膜炎,大肠杆菌投放氟本尼考20mg/kg,头孢噻呋5mg/k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