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35|回复: 4
收起左侧

新病和一些综合征或病因不明的疾病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勤劳奉献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烟台
发表于 2008-9-27 17: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多病因呼吸道病

        虽然对引起禽类呼吸道病的单一病原了解较多,但由单一病原引起的无并发感染的呼吸道病却较少.在商品化生产条件下,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免疫抑制性病括病原,不利环境等多病因引起的并发感染比单一感染更为多见.此外,常规免疫接种引起的呼吸道反应在其呼吸道病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

呼吸道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

        支原体是多病因呼吸道感染的最好例证.在炎鸡,由败血支原体(MG)引起的单一感染可致炎鸡表现呼吸道症状,窦炎和气囊炎;在鸡,由败血支原体或滑液支原体(MS)引起的单一感染常表现轻笛或中度亚临诊症状.从所周知,NDV或IBV可加重MG感染的程度[1,11,13,41,46,51,57].在MS感染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22,23,27,29,50,54].呼吸道病病毒的毒力可影响支原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将MS与高度传代的IBV野毒株和IBV疫苗株同时攻击的鸡所表现的呼吸道病状比感染IBV野毒株的更轻微,而MS与鸡体传代的IBV疫苗株同时攻击的鸡比感染早期的IBV疫苗株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气囊炎[22,23].
        在并发感染的发病机理中,致病病原的攻击时间至关重要.通常呼吸道病病毒和支原体同时或间隔一小段时间攻击以利于两者协同作用才会使鸡发生并发感染,但以IBV攻击未感染支原体的鸡比攻击慢性感染MG的鸡表现的临诊症状更加轻微.
         其他病原,如鸡副嗜血杆菌(HP)与MG也有协同作用[2,26,32,38],在治疗MG时常遇到由传染性鼻炎引起的轻微呼吸道症状.此外,MG与腺病毒,呼肠孤病毒和喉气管炎病毒也存在相互作用[3,24,7].
        病苗病毒(NDV和或IBV),支原体(MG或MS)和大肠杆菌三种病原的协同作用比其中任一两种病原导致的呼吸道病状都更加明显,而以单一病原攻击的鸡或不表现临诊症状或表现的临诊症状非常轻微[37,50],混合感染IB和MG的鸡直到攻毒后8天对大肠杆菌仍不敏感[19].
        在火鸡,火鸡支原体与其他多种病原的相互作用已有描述,以火鸡支原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攻击无菌火,可加重其气囊炎病变[47].滑液支原体与火鸡支原体可引起火鸡窦炎[43],但不引志气囊炎[44].火鸡支原体与衣阿华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气囊炎比其中任何单一支原体感染都更严重[44].一般情况下,鸡支原体通常认为是非致病性的,但当它与NDV或IBV疫苗株混合感染肉仔鸡时,可引起气囊炎[30].在存在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下,大肠杆菌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常发生相互作用,单独感染大肠杆菌或IBV一般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临诊症状或死亡,但同时攻击IBV的不同毒株和大肠杆菌可引起明显的临诊症状和死亡[48,60],因此可借助这种混合攻毒的方法用于评价IBV疫苗对各种IBV攻击毒株的保护情况[10].1987年Ficken 等[16]报道感染NDV LaSota 株的火鸡气管黏液运输速率降低,气管内大肠杆菌的清除率降低.对大肠杆菌和禽波氏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感染波氏杆菌的火鸡比未感染波氏杆菌的火鸡其气管内大肠杆菌的数量更多,气管和肺清除大肠杆菌的能力降低[52,53].此外,禽波氏杆菌对火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免疫有不利影响[45].

免疫抑制性病原的作用

        众所周知,免疫抑制性病原,尤其是鸡IBDV和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可提高其结呼吸道病原的易感染性.试验表明攻以IBDV的鸡对NDV,IBV,滑液支原体和黄曲霉菌的抗体应答能力和抵抗力均下降[15,17,18,21,42,58,40],在ND免疫接种后IBD免疫接种后IBD中等毒力的疫苗株对ND抗体的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干涉作用[34].
        先混合感染IBDV和大肠杆菌后攻击不同腺病毒毒株的SPF鸡,出现呼吸道症状和病变,而只混合感染IBDV和大肠杆菌但未感染腺病毒的SPF鸡却不然[12].在野外控制肉仔鸡呼吸道病时,控制IBD是至关重要的.在火鸡,大肠杆菌的临诊症状和死亡率与出血性肠炎病变及其脾脏中的病毒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引出血性肠炎感染可加剧大肠杆菌病的假设[49],的来这一相关性假设得到实验室攻毒研究的证实[33].实验室研究表明同时攻击出务万籁 肠炎病和大肠杆菌有利于引发大肠杆菌病[39].可见在控制火鸡大肠杆菌病时应同时控制出血性肠炎.
        虽然MDV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病原,但它对呼吸道病的作用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然而感染MD的鸡比未感染鸡对滑液支原体的血清学应答能力降低[28].

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禽类,有证据表明环境因素在引起呼吸道疾病病原间的相互作用中有明显影响,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已研究的环境因素有大气中的氨,灰尘及温度.饲养在含氨达20ppm 的环境中的鸡和火鸡6周后可出现肉眼或组织学病变,且这种条件下饲养的鸡对NDV更易感[5].饲养在含氨达100ppm或 40ppm 的环境中的火鸡其黏液纤毛退化,黏液分泌多,纤毛表面粗糙,气管组织纤毛脱落[35],气囊,肝和肺对大肠杆菌的清除率下降[36].饲养在含氨70ppm或100 ppm条件下的鸡,4天后则表现心肌前房壁增厚,肺毛细血管收缩[4].饲养在含氨25 ppm或50ppm 条件下的鸡,以IBV攻击后,体重减轻,饲料转化率下降,肺增大,气囊炎更为明显[31].
         大气中的尘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应答起有害作用,它明显加剧高度或低度感染火鸡支原体病的火鸡气囊病变的发生率及其程度[6].肉仔鸡饲养研究表明,大气尘埃样品中大肠杆菌细菌数达到高峰后1周,因大肠杆菌性败血病造成的损失也达到高峰[9].在冬季,呼吸道病发生增多,气囊炎病变也更多见,但关于气温对禽呼吸道病易感性的影响研究不多,以滑液支原体和IBV同时攻击分别饲养在7-10℃和24-29℃或31-32℃条件下的鸡只,结果发现前者气囊病更为严重[59].

免疫接种反应

        在鸡和火鸡的饲养业中,呼吸道病毒活疫苗的广泛应用对呼吸道病毒病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应用最多的是ND和IBV两种疫苗,目前应用的ND活疫苗有自然发生的无致病力的毒株(如VG/GV,Ulster 和QV4等),自然发生的轻微呼吸道有低毒力的毒株(如B1和LaSota 等)和应用很少的有中等毒力的毒株,而IBV活疫苗主要是鸡胚传代的野外分离株.鸡胚传代常用于有毒力的IBV野外分离株的致弱,单一IBV分离株(如M41)经鸡胚传代不同代数后均可用作疫苗.
        所有的呼吸道病毒活疫苗可在禽体内增殖,并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损伤,这种由疫苗毒增殖引起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称为免疫接种反应.对饲养在良好环境条件下的健康家禽,接种呼吸道病毒活疫苗可诱导免疫应答,但同时也可引起十分轻微的发病或轻的免疫接种反应.接种IBV或NDV活疫苗引起的正常免疫接种反应为接种后3-5天出现临诊症状,且持续3-5天.若免疫接种后表现出严重的临诊症状工其持续时间延长则认为是持续的免疫接种反应或严重的免疫接种反应.
        在商业化养鸡业中,免疫接种ND或IB活疫苗后,常发生严重或持续的免疫接种反应.出现严重免疫接种反应的鸡群最易发生呼吸性大肠杆菌病,这种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前面描述的野外有毒力的呼吸道病毒与大肠杆菌相互作用的机理相似[48,60].大多禽病专家一致认为由呼吸道病疫苗毒与大肠杆菌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病是目前商品化养禽业中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病.
        只要存在导致严重呼吸道免疫接种反应的各种因素,即使不存在应激,常引发呼吸道大肠杆菌病.已证实免疫抑制可使病原的毒力增强而引起疾病[15,18],同样的在出现严重免疫接种反应时免疫抑制会阻碍禽体对呼吸道病疫苗毒复制的限制能力.呼吸道感染有其他病原(如败血支原体和滑液支原体)的禽群免疫接种呼吸道病毒疫苗时会出现严重的免疫接种反应[8],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或禽波氏杆菌时也出同类似现象,在大肠杆菌严重污染的条件下刚孵出的仔鸡,在育雏期间免疫ND或IB活疫苗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呼吸道反应.
        ND,IB,ILT疫苗活毒在鸡只间的传播可能使其毒力增强[14,20,23].在现代商业化养鸡业中,如果仅对一部分鸡进行免疫接种,这样同舍或同群的未免鸡则感染疫苗活菌,即出现疫苗活毒返祖传代,如此常使免疫接种反应程度增强和反应时间延长.
        环境因素对免疫接种反应的程度有影响,正如前面所述,氨气和尘埃对呼吸道有影响而加剧病症[31],这种影响类似于呼吸道病疫苗毒.呼吸道病毒病疫苗应用不当也会加重免疫接种反应的程度,如气雾免疫除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外,其细小液粒可进入呼吸道深部组织,结果疫苗病毒在肺和气囊中大量增殖[55].气溶胶免疫后攻以滑液支原体也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气囊炎[56].饮水免疫不当未能确保同群所有禽只都获得免疫剂量的疫苗,这样为疫苗病毒在不同禽体间的扩散传播提供了条件,随之而导致疫苗病毒毒力的提高.
        虽然不同毒力的呼吸道病疫苗病毒都是有效的,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使用何种最适当的疫苗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而言幼雏多以高度致弱的疫苗病毒免疫,而未完全致弱的疫苗病毒多用于成年禽和已免疫过的禽群,如果以用于成年禽的病毒活苗免疫幼雏常引起严重的免疫接种反应(如ND,IB活疫苗).


鼻气管鸟疫杆菌感染

历史

        由于ORT难以分离与鉴定,所以直到1994年才有报道[12].该菌在禽群中可能已存在多年,以继发性条件致病菌扩散传播.1981年德国学者自呼吸道感染的5周龄火鸡首次分离出鼻气管鸟疫杆菌[9],1986年英国相继从轻微咳嗽和气管炎的火鸡气管中和出现单侧肺炎,高死亡率,疑为禽霍乱的禽只中分离到该菌,当时又称为类巴氏杆菌.与禽霍乱相比较,本病不易在禽群间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以四环素治疗有效[17].以色列于1986年从患有急性渗出性肺炎和气囊炎的不同日龄的火鸡中也分离到该菌[1],以后以色列自火鸡中共分离到近500株鼻气管鸟疫杆菌.1994年,德国学者认为该菌是引起23周龄火鸡类禽霍乱病变的病原[9],1995年美国报道在27-42周龄种火鸡中存在类似疾病[4].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学者就认为一种多形性,革兰氏阴性,杆状,尚未鉴定的细菌与禽呼吸道病有关[2],到1995年Walker [16]将这种细菌鉴定为ORT.
         目前,只有欧洲[5,7,8,9,11,12],以色列[1],南非[8,11,12]和美国[2,4]从禽中分离到ORT,但很可能呈世界性分布.


病   原  学

        以前将ORT描述为金氏菌属类巴氏杆菌或多形性,革兰氏阴性杆菌[9].1994年Vandamme等根据对21株ORT分离物研究的结果建议将ORT划入 rRNA等5总科,并就其种系发生地位,不同基因型,化学分类,典型表现型特性等方面作了叙述[12]。ORT为革兰氏阴性,高度多形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胞的短杆菌,大小为0.2~0.9um X1~3 um(图37.1),具有化学器官赵化性和嗜常温的新陈代谢特性[12]。
         大多ORT菌株在需氧、微需氧或厌氧条件下均可生长,在7.5%~10%CO2条件下生长最佳。在30~42℃下均可生长,于5%绵羊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培养24小时可见直径小于1mm 的针尖大小的菌落,48小时可见直径约为1~2mm 、圆形、不透明到灰色、表面隆起、边缘整齐的菌落。由于该菌菌落较小,尤其只培养24小时,时,因此易被其他生长旺盛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所掩盖或抑制。该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远藤氏琼脂平板、Gassner 琼脂平板、Qrigalski 琼脂平板或西蒙柠檬酸盐琼脂平板上均不生长。在TSI琼脂斜面生长不良,试管底部及琼脂斜面无变化。分离的ORT菌株过氧化氢酶阴性、氧化酶阳性,尿素酶的产生以Christensen 尿素琼脂斜面和尿素肉汤测定时不稳定,有时需延长培养到7天才出现阳性反应。在硫化吲哚运动性培养基或PPLO培养基中不产生吲哚。所有的ORT分离株在o-硝基酚-ß-D吡喃半乳糖肉汤中可产生ß-D-半乳糖苷酶、不液化明胶,但均可产生透明质酸酶。其发酵碳水化合物酚红肉汤来测定,大多ORT分离株可发酵葡萄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和果糖,但不很稳定;不发酵肌醇、棉子糖、山梨酸、海藻糖和木糖。

***************** 图  *****************

图37.1  鼻气管鸟疫杆菌显示出很高的多形性

大多ORT分离株不能用标准生化试验而以两种市售的试剂盒(api-NFT和api-ZYM)进行生化测定,以api-NFT试剂盒测定大多ORT分离株尿素酶反应阳性,所有的ORT分离株ß-D-半乳糖苷酶(PNPG)阳性;以api-ZYM测定ORT分离株碱性磷酸酶-酯酶-脂肪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缬氨酸氨基肽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糖、α-葡萄苷酶和N-乙酰-β-葡萄胺酶均为阳性。主要脂肪酸有15:0 iso, 16:0, 15:0 iso ,3 OH ,17: iso ,16:0 3 OH, 17:0 iso 3 OH 以及不明峰值13.566和16.580的相等链的长度。
至今应用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已鉴定出7种不同的ORT血清型(A-G)[14]。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可自然感染本病,死亡率通常为2%-11%[6,8]。目前,也有从白嘴鸦、山鹑、欧石鸡,雉和鸽中分离到ORT的报道[2,12]。
除3-4周龄鸡易发生本病外,24-52周龄的肉用种鸡也同样可感染该病,尤其在产蛋高峰期[8],主要表现为死亡率稍升高,采食量下降,轻微呼吸道症状,产蛋量降蛋壳质量低劣,蛋变小等。仔鸡感染本病时,主要表现为3-4周龄左右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死亡率稍增、屠宰加工时淘汰率增高[8]。
在火鸡,多见2周龄的火鸡感染本病,但14周龄以上的成年火鸡和母火鸡感染本病时可见更严重的病症[8]。感染本病的2周龄火鸡表现呼吸道症状、流鼻涕、面部和眶下窦肿胀[8],此外还可见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采食品店量和饮水量减少、死亡率增高。成年火鸡感染本病时仅表现死亡率突然上升、精神轻度沉郁、轻度咳嗽、明显呼吸困难、咳出带血黏液,最后死亡。感染本病的母火鸡群产蛋率下降2%-5%[6]。
气囊内注射感染ORT的4周龄鸡和火鸡生长迟缓,但未见气囊炎病变[15],从气囊中未能重新分离到原接种菌,但偶尔可从其脑和关节中分离到。经气雾实验感染的14日龄火鸡可引起气囊炎。此外,以火鸡鼻气管炎病毒(TRTV)为诱因,同时气雾感染ORT,可引起严重的气囊炎和明显的生长停滞。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气囊内注射途径实验感染32周龄的火鸡,不能产生任何病变,也不能重新分离到原攻击菌[3]。
自然感染本病的临诊病鸡和火鸡可见单侧肺炎、胸膜表面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图37.2),这一病变与火鸡霍乱相似,但受损的程度和范围更小。此外,还见轻微气管炎、纤维素性异嗜性气囊炎、心包炎和腹膜炎。

*********************  图  ********************

图37.2  鼻气管鸟疫杆菌感染(Shivaprasad )31周龄火鸡发生的肺炎和胸。

对于自然感染病例,组织学病变主要见于肺、胸膜和气囊中。肺充血,毛细血管和副细支气管腔中积聚大量的纤维蛋白,并混杂巨噬细胞和异嗜细胞,肺间质见巨噬细胞和少量的异嗜细胞浸润(图37.3),副细支气管腔周围见弥漫性融合性坯煞费苦心灶,且波及邻近的肺实质。坏死灶内主要充盈大量坯死的异嗜细胞或呈散在分布,在病灶内可见一簇簇病原菌,可能并非是ORT细菌。毛细血管常扩张,且充满纤维蛋白性血栓。胸膜和气囊明显膨胀、间质性纤维蛋白性渗出、弥漫性异嗜细胞浸润、散在的局灶性坏死性异嗜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  图  *****************

图37.3  鼻气管鸟疫杆菌感染(De Rosa)31周龄火鸡严重的肺纤维蛋白异嗜性炎病,H.E. ,×15.

诊  断

气管,肺和气囊是分离ORT的最佳组织,眶下窦和鼻腔也适用于ORT的分离,但易被生长旺盛的其他细菌所掩盖.常规的非选择性血液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可用于ORT的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可见特征性多形性革兰氏阴性细菌,过氧化氢酶阴性,氧化酶阳性,其他特性可用生化试剂进行测定[2,12].
目前,尚无商品化抗原或试剂盒可供使用.德国学者建立了间接DLISA[8]并用于监测禽群的感染状况在肉仔鸡群ORT抗体阳性率为22.2%(2/9),肉用种鸡群ORT抗体阳性率为77.3%(17/22),而曾经或正患呼吸道病的商品代火鸡群其阳性率为62.9%(27/39).应用煮沸抽提的A,B,C三种血清型抗原建立的ELISA可达到监测该病的目的,也能检测1日龄鸡和火鸡的母源抗体[13].
最易与本病相混淆的是禽霍乱,此外引起浆膜炎的大肠杆菌病,鸭疫里氏杆菌病,鹦鹉热衣原体病也应排除.需应用生化试难鉴别ORT和黄杆菌,噬细胞菌,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及类溶血性巴氏杆菌.注意如不分解尿素,应用api-NET 易把ORT错误鉴定为溶血性巴氏杆菌,因此不能将api-NET单独用于ORT的鉴定。

治  疗

已发现欧洲分离株对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阿布拉霉素,新霉素,三甲氧苄二氨嘧啶和磺胺增效剂等不敏[8]。自鸡形目禽鸟分离的ORT菌株与白嘴鸦分离株相比较,青霉素-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5-20倍,这一结果表明自鸡形目禽鸟分离的所有ORT菌株对抗生素具有获得性抵抗,而白嘴鸦ORT分离株对抗生素天然敏感。鸡形目禽鸟ORT分离株对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物,喹啉和四环素也有获得性抵抗。
加利福尼亚所有ORT分离株对红霉素,壮观霉素和链霉素均敏感,土霉素饮水,金霉素拌料或肌注壮观霉素,ceftiofur 和青霉素单独或联合应用可治疗该病[4]。
已发现美国弗吉尼亚州ORT分离株对四环素,阿布拉霉素不敏感,但对其他大多抗生素敏感[10]。以前最经济有效的治疗药物是青霉素(22 000IU/kg ),但现在已无效。应用金霉素饮水(5.5mg/kg )或L A-200(200mg ),ceftiofur (2.2mg/kg ),timicosin (30mg /kg )也有一定疗效。
在德国,应用氯霉素(0。5%)和/或羟氨苄青霉素(0。025%)3-7天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8]。在英国,以四环素饱满水治疗该病也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17]。
目前尚无市售疫苗可供使用,但Bock (1995)报道以色列严重感染ORT的火鸡群,免疫接种自家油佐剂灭活疫苗,几年来均取得良好效[1]。荷兰在肉仔鸡和火鸡群中试用灭活疫苗,也取得充满希望的效果[13]。


肠道疾病综合征

在幼禽,常受到病原尚未完全确定的许多肠道疾病的侵害。许多年以来,由于缺乏特殊方法或试剂,采样时间不当,对样本处理不当或/和其他多种因素等的影响使得对这类肠道疾病不能作出确诊。然而即使具备全面而先进诊断技术的国家或地区,对危害幼禽的肠道疾病虽进行了详尽检查,但也未能确诊。
一些侵害幼雏的病原不明的疾病统称为病毒性肠炎,但依据受侵害禽类品种的不同赋予许多其他病名。许多国家报道的鸡病毒性肠炎又称为鸡吸收不良综合征,鸡传染性矮小综合征,肉鸡矮小综合征,鸡苍白综合征或鸡直升机病等[3,4,5,14,19,25,27,40]。最近的报道指出,鸡的尖峰死亡可能与这一综合征有关[9]。火鸡病毒性肠炎双称为火鸡吸收不良综合征服或消化不良综合征[28,33,37]。在本章中的诸如矮小综合征,雏火鸡肠炎综合征和尖峰死亡等病名用于描述一些病因未明的类似疾病。
鸡和火鸡发生这些综合征时表现出相同的临诊症状[4,28,33,37]。在2周龄内感染发病的鸡或火鸡通常表现腹泻,神经症状,生长迟缓(矮小),啄垫料,饮水增多[3,4,5,14,19,25,27,37,40]。实验感染火鸡,结果证明火鸡饮料转化率降低,增重减少,饲料量减少,消化不良(双糖酶活性下降),吸收不良等,呈现矮小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典型症状[2,28]。这些症状出现后随即发生羽毛(主要是双翅羽毛)生长不良,因而呈现雏火鸡或雏鸡直升机病的临诊症状[4]和佝偻症[19,29](雏火鸡比雏鸡更易发生此病)[4]。雏火鸡吸收不良综合征易导致与低钙血症有关的早期骨质疏松病变,进而转变为与维生素D缺乏和低磷血症[29]相关的佝偻症病变。吸收不良综合征康复的雏火鸡的双肢易发生成角性畸形[30]。在鸡低血糖症与高死亡率直接相关[9]。
病鸡的肉眼病变包括腺胃肿胀[25],腺胃炎[19],胰脏,胸腺和骨异常[4,31,35,27,32,19,20],双肢皮肤色泽变淡[125,卡他性肠炎[19]和肠道苍白,内充满桔黄色黏液。患病火鸡的肉眼病变主要为胃肠道扩张,内充满气体和黏液,肠道异常,高瞻远瞩肠臌胀,内充盈泡沫样内容物[28,33]。发生尖峰死亡的鸡和火鸡死亡率升高,而死亡率低的火鸡或鸡群生长不良,群体生长不一,发病后变成矮小的鸡和火鸡不出现代偿性生长,因此直到上市日龄时体重仍未增加。
目前虽然不能完全排除非传染性病因的作用[4],但通过临诊观察和实验研究,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种肠道疾病综合征很可能是一种传染病[2,19,38]。由于目前现有的肠道病原不是本病病原,因此许多研究者均致力于本病病原学研究,目前已发现和/或鉴定了许多病毒。已报道的引起禽类肠道病毒性感染或与禽类肠道疾病相关的病毒汇于表37.1,其中有些病毒已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详细描述,基他肠道病毒简略介绍如下。
目前自发生病毒性肠炎的鸡肠道中已观察或分离到几种病毒,应用电镜技术从表现传染性矮小综合征的4周龄鸡肠道中证实了类杯状病毒粒子的存在[41]。类似的自患苍白综合征的病鸡肠道中应用电镜技术证实了小冠状病毒粒子(即类冠状病毒粒子)的存在[15]。应用禽细胞培养物自4日龄表现传染性矮小综合征的雏鸡肠道匀浆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定名为FEW病毒[12]。自患矮小综合征的10日龄鸡肠道内容物中以电镜技术证实存在细小病毒[18],而另有报道指出,细小病毒可引起鸡肠道疾病(即传染性矮小综合征)[10,17]。自患传染性矮小综合征的病鸡胰腺管中分离到类披膜病毒[13],最近自患严重肠炎的珍珠鸡中也发现类披膜病毒[6]。

表37.1  肠道病毒性感染

病毒类型    受侵害的禽类    相关疾病
腺病毒(Ⅱ群)
星状病毒
杯状病毒
冠状病毒
类冠状病毒(粒子)
肠道病毒
类肠道病毒(粒子)
FEW病毒
毛边膜颗粒(FMPs )

疱疹病毒
正呼肠病毒
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
类细小病毒
类细小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
棒状类病毒粒子


轮状病毒

类披膜病毒因子    火鸡
火鸡

火鸡

火鸡


火鸡,鸡,珍珠鸡
鸭,鹅和天鹅
火鸡


火鸡
火鸡

火鸡
雉鸡,鸡,珍珠鸡和日本鹌鹑
鸡,鸭,珍珠鸡和火鸡
鸡,珍珠鸡    出血性肠炎
火鸡病毒性肠炎
传染性矮小综合征
冠状病毒性肠炎(蓝翅病)
吸收不良综合征
腹泻和肠炎
传染性矮小综合征
传染性矮小综合征
雏火鸡肠炎综合征,腹泻和肠炎

鸭瘟(鸭病毒性肠炎)
火鸡病毒性肠炎
Dersy ‘s 病
传染性矮小综合征
肠道疾病,矮小和腹泻
肠道和呼吸道
吸收不良综合征
传染性肠炎
腹泻和肠炎


腹泻和肠炎

传染性矮小综合征,严重肠道疾病

        在火鸡,与鸡肠道疾病相似,自患肠道疾病的雏火鸡中分离或鉴定了许多病毒[33,34,36]。已报道通过对回肠上皮切片进行电镜检查认为引起幼火鸡矮小,高死亡率和腹泻的肠道疾病病原为细小病毒[39],且在回肠上皮中发现包含体。另报道,类细小RNA病毒(伪细小RNA病毒)可引起火鸡肠道和呼吸道疾病[1]。
        尽管目前已报道自患肠道疾病的雏鸡和雏火鸡中分离或鉴定了许多病毒因子或通过电镜技术证实了许多病毒粒子的存在,但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弄清。首先,以上提及的一些病毒在鸡或火鸡肠道疾病的发生中可能不是单独起作用,自患肠道疾病的宿主体内检出的病毒因子并不意味着就是其病原或起相关作用.这一点可通过从患病鸡和火鸡肠道和/或肠内容物中最常分离鉴定的病毒为噬菌体的事实而得到解释[23].因此务必慎重,否则难以解释一些结果.如对鸡,火鸡和其它禽类肠道进行电镜检查证实存在FMPS[16,26],而身患肠道疾病和貌似正常的禽类中也发现这种粒子的存在.有人将这些粒子描述为类副黏病毒粒子,且认为其他许多有囊膜病毒[26,16].细胞膜片段类似有囊膜病毒[11],也被认为是FMPS,这表明通过直接电镜技术来诊断肠道病毒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这些病毒需进一步研究以便进行确切的分离或/和与一些人为类似物相区别.目前,对于这些形态相似的病毒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
        其次是要弄清每一病毒的作用和肠道疾病的复杂性.肠道是一个具有许多功能的高度复杂的系统.机体通过肠道吸收营养物质,而肠道为宿主提供保护,也为其他活微生物生长增殖提供了场所.肠道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同样,该病的病原也是非常复杂的,可能由不同病毒,其他传染性或非传染性因子共同或相互作用而引起肠道病毒性疾病或加重或减轻其严重程度.这可根据最近以大理石脾病病毒(作疫苗用的腺病毒Ⅱ群)和雏火鸡艾美尔球虫同时接种火鸡可抵抗出血性肠炎的研究结果而得到解释[24],这两种病原的结合增强了疫苗病毒的致病力,.但相矛盾的是,同时接种雏火鸡艾美尔球虫和有毒力的出血性肠炎病毒(HEV),结果HEV的致病力却减弱.另外,以MDV口服感染免疫过MD疫苗的肉仔鸡也可说明肠道疾病的复杂性,1日龄免疫接种MD疫苗的肉仔鸡于18日龄口服感染MDV后受轻微侵害,仅表现吸收不良综合征.假定MDV不是肠道疾病的直接致病病原,那么MD疫苗提供的保护应归于非特异性刺激自然杀伤细胞(NKC)的作用[21].因此,了解和确定每一病毒在肠道疾病病原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是可能尚可发现新的肠道病毒.尽管目前已鉴定了许多病毒和认为许多病毒与肠道疾病相关,但发现在肠道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的新的病毒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如已报道自患肠道疾病的雏雉鸡肠道内容物中发现了类病毒粒子[7],这种类病毒粒子不象其他动物病毒,噬菌体或已报道的真菌病毒,倒极似植物病毒.从鸡[8],珍珠鸡和日本鹌鹑[22]的肠道样本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校友会状类病毒粒子.然而无论如何,由于这些类病毒粒子对禽类或其他动物在潜在的致病性,因此它们仍隶属动物病毒,只是目前尚未分类定位而已.
        当今,养禽业在饲养管理,营养和禽体本身等方面均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正是这些变化为肠道新的致病病毒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
(安格拉病)

病 原 学

        起初巴基斯坦认为HHS是一种中毒病或营养缺乏症,后来以患病鸡的无菌肝匀浆接种肉仔鸡复制出本病,才认为HHS是一种传染病[10,13].由于病鸡肝细胞中存在嗜碱性核内包含体,所以许多学者试图分离病毒.到1998年下半年,经试验研究认为腺病毒是本病病原[21],接着电镜检查肝匀浆发现典型的六角形病毒粒子,病鸡肝和肺抽提物与特异性抗腺病毒血清琼扩试验阳性,肝匀浆抽滤后经绒毛尿囊膜和卵黄囊接种8日龄SPF鸡胚,在接种后4~7天内可致死鸡胚[2].1991年研究发现肝悬液以在正常条件下不灭活腺病毒的乙醚或氯仿处理后失去感染性,而在60℃条件下处理30min(一般可灭活尕病毒)后仍有感染性,这一热稳定性与其他腺病毒(见第23章)大不相同。肝匀浆45000rpn离心 90min ,其沉淀悬浮液具感染性,而上清液却相反,但在其中加入引起本病的病原除主要为腺病毒外还有其他病毒[3]。1994年墨西哥的研究指出,据不被5-溴-脱氧尿苷所抑制的特性认为引起本病的其他病毒为一种RNA病毒,此病毒在鸡肾细胞和肝细胞制备物中可产生小合胞体[20]。在有本病发生的地区,易并发高度致病性的传染性法氏囊炎和鸡传染性贫血病。1995年Vos等[24]自巴基斯坦病鸡的肝匀浆中除分离到Ⅰ群血清4型11型腺病毒外,还分离到与本病有关的其他病毒.
        最近,巴基斯坦和黑西哥分别以血清4型禽腺病毒分离株(PARC-1)株和血清8型腺病毒分离株(DCV-94)实验复制出了本病,感染的敏威鸡表现包含体性肝炎和心包积水[16,22].血清4型腺病毒对淋巴组织具亲嗜性,可引起免疫抑制[22].
        对于本病窨是由单一病毒还是两种病毒引起的,尚存在争议,这有待于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后才可定论.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自然和实验宿主

        未成年鸡是本病的天然宿主,该病主要发生于3~5周龄肉鸡和未成年的种用后备肉鸡.巴基斯坦鸽群有类似HHS的疾病报道[6].

传播

         由于有证据表明Ⅰ群腺病毒是HHS病原,则推测HHS可垂直和水平传播.腺病毒可潜伏于种禽中,到成熟时在免疫抑制或应激影响后可排出.感染本病母禽的后裔3周龄后可排毒,直到14周龄[19].在饲养有各种日龄的禽群或无良好生物安全设备的实验室,由携带者引起的水平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形式[7].
        由于病毒在肠道内复制,排出的粪便会污染衣服,鞋类及设施(包括运输车辆,工具等),商品化生产的养鸡场易扩散传播本病.巴基斯坦的养鸡场,由于缺乏生物安全设施,各种日龄鸡的密切接触及活禽的贸易均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以来源于病鸡的鸡胚制备的污染疫苗也是潜在的传播源.巴基斯坦肉仔鸡群HHS相关病因的研究证实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参观也常促使本病的发生[9].与经气雾或通过污染的饮水或垫草感染相比较,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感染可产生更典型的临诊症状和更高的发病率[5].

临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

        1992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附近的135个肉仔鸡场饲养的131个鸡群,HHS的发病率为46%[9].未免疫肉鸡群和未成年种母鸡群,如感染嗜内脏速发型新城疫,高度致病性传染性法氏囊炎和侵袭性感染(如支原体病),死亡率高达80%一量发生本病,感染期为9~14天,发病率为10%~30%,日死亡率30%~50%[8].以病鸡肝匀浆实验感染的鸡群,感染后2~4天内出现死亡,死亡率为30%~70%不等,这主要取决于肝匀浆的制备,浓度及其感染途径[3,5].
         HHS感染鸡群无特征性临诊症状,主要见突然发生死亡,精神极度沉郁,羽毛成束,排黄色黏液样粪便.病鸡血红蛋白(Hb ),血细胞压积(PCV),红细胞及白细胞总数下降;而异嗜细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这与应激和病毒性感染相一致。病鸡由于肝脏受损,白蛋白产生减少,进而导致低蛋白血症,这可能有助于心包积水的形成。病鸡表现的严重贫血可能是并发感染CIAV或IBDV所致。此外,病鸡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移酶等升高,这与肝,肾损伤相一致[25]。
        本病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心包腔中有多达10ml的清亮渗出液(图37.4),此外还见全身性充血,肺水肿,肝肾肿大,苍白,质脆。实验感染的病鸡心肌和肝脏坏死,心包和肝被膜见出血斑[11]。

********************* 图37.4 ******************

图37.4   鸡渗出性心包炎-肝炎综合征
               心囊充有清晰液体而明显扩张。

        本病的组织学病变主要见于心脏,肝脏和肾脏,表现为心肌水肿、变性和坏死,伴有轻度的单核细胞浸润和红细胞外渗;肝细胞多灶性凝固性坏死,伴有单核细胞浸润和嗜碱性核内包含体;肾上皮细胞中有大面积的坏死区[8,13]。

诊  断

        据心包积水和肝细胞内含嗜碱性核内包含体的组织学病变可较有把握诊断为HHS,但确诊有赖于腺病毒的分离。目前分离腺病毒的方法有两种:鸡胚肝细胞培养和卵黄囊接种8日龄鸡胚[19],但前者较后者敏感。据腺病毒特征性的细胞病理作用,可确定组织细胞培养物中腺病毒的存在。此外还可借助负染电镜技术和血清中和试验证实或鉴定腺病毒[18]。

治  疗

        目前对HHS尚无特异治疗措施,得于发病鸡群的饮水中加入2.5%碘附溶液使之终浓度为0.7%~0.1%,可降低病死率和减轻发病的严重程度[1]。

预防与控制

        巴基劳动保护坦、印度和墨西哥等国家由于流行HHS,所以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在生产上不能避免腺病毒的传入,在经济上也不合适。在这些国家引起HHS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饲养多日龄鸡、活鸡交易、饮料运输和雇佣家中养鸡的工人。对种鸡群务心制定可行的生物安全计划以避免传染HHS,如种鸡场要远离商品代鸡场至少2km ,实行全进全出制,进雏前要彻消毒鸡舍,饲料应大批量运入,所有工作人员进入种鸡场前均要消毒,用于种鸡及其后裔的活设苗要按严格标准生产且不含腺病毒及CIAV等病原体。
        在HHS流行的地区,应防止鸡群原发感染腺病毒。1989年巴基斯坦以制备的肝匀浆甲醛灭活疫苗用于野外,试验证明可保护肉仔鸡[14]。以超声波处理SPF鸡肝匀浆制备了更为有效的用0.1%甲醛灭活的疫苗[4],这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28个鸡群共10万羽肉仔鸡中得到证实,免疫鸡群因HHS引起的死亡率为1.2%而未免疫鸡群为20%在拉瓦尔品第区免疫的约100万肉仔鸡HHS死亡率下降到4%,而未免疫肉鸡却为31%。
        在墨西哥,根据攻毒后存活数量及是否产生组织学病变对5种上市的HHS疫苗进行实验评价,结果认为福尔马林灭活的油佐剂疫苗可提供100%的保护[17],其余4种灭活疫苗的保护率分别为0~45%(以DVC-94毒株攻毒),而对照鸡死亡率为80%.应用免疫荧光抑制技术可证实所有免疫鸡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攻毒后幸存鸡的数量与免疫接种诱导的血清抗体水平呈现相关.


肉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

发生与分布

        目前在加拿大,欧洲,马来西亚,南非和美国均有本病报道,本病主要侵肉仔鸡,但种用后备肉鸡和来航鸡也易感.

病 原 学

        至今尚未鉴定本病病原,从感染鸡中分离的12型禽腺病毒可致死鸡胚和鸡,但不引起HSMS[12].腺病毒可引起肉用鸡包含体性肝炎,而且出现高死亡率和低血糖[9].尚未发现其他鸡群感染腺病毒[1].
        最近,口服接种未处理的病鸡粪便和肠道盐水匀浆,通过0.45um 微孔滤器抽滤的粪便匀浆或粗制的病鸡脑磷酸缓冲盐水匀浆于敏感鸡,均可复制出本病[5,7]。以自病鸡肠道内提取并经不连续Renograffin®梯度离心成带的类病毒粒子或卵黄囊接种成带病毒粒子致死的SPF鸡胚匀浆(经0。2 um 微孔滤器抽滤)接种鸡也可复制出本病[1,7]。这些强果表明至少一种类型HSMS似乎由具传染性的能滤过的病原引起,但这种病原至今尚未分离和鉴定。在一些HSMS人工感染的接种物中已证实存在IBV Arkansas 株和禽脑脊髓炎病毒[3,7],但目前尚不清楚鸡的这两种常见病毒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由于应用直接电镜技术自病鸡粪中检出沙粒病毒粒子,因而建立了New world 沙粒病毒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技术(IHC)用于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的自然和实验感染的病鸡组织。在病鸡胰岛,腺泡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出现正染,但在未感染对照鸡的以上细胞却不然[5,7]。以离心成带的类病毒粒子72h内接种的SPF鸡胚也呈现IHC阳性。然而在HSMS感染的鸡胚和鸡中IHC反应的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确定,因为可能存在与沙粒病毒和其他未鉴定病原的抗原决定簇起交叉反应的抗体。
        为使HSMS的实验感染成功,口服接种1~2.5日龄的雏鸡,约2周以后感染鸡停料2~6小时,有时还喷洒25℃凉水引起轻笛应激。在停料和应激1.5-4小时后开始出现HSMS的临诊症状,病鸡血浆中葡萄糖水平明显降低,有时低至17mg/dL ,而未感染的对照鸡未受停料和冷应激的影响,血浆中葡萄糖水平超过150mg.dL[5,7].给鸡喂以自反复发生本病的鸡场鸡舍捕获的拟步甲虫(Alphitobius diaperinus)也可复制出该病,但至今尚不知道是甲虫还是其他类似昆虫充当本病病原的机械或真正传播者[7].
其他认为与本病有关的因素是日粮,尤其是富含易被氧化的动物副产品,喂以植物性全价日粮的鸡对败血性大肠杆菌易感性明显增强,死亡率升高[2].病鸡饲养管理不当(如停料或受其他应激)也可引发HSMS.由于霉菌毒素或其他有毒物质可引起鸡突然发生中的作用,但至今得到证实[2].给鸡喂以苍耳(Xanthium spp)。不引起临诊症状或低血糖症[8]。

发病机理与流行病学

    病鸡的临诊症状包括恶寒,震颤,失明,大声唧叫,食欲减退,共济失调,蹲地,肢外伸和错迷,饲养管理条件好的快速生长的公鸡最常受侵害[2]。本病病鸡并非一定表现腹泻,但常见桔黄色黏性粪便。在急性临诊症状消失后常出现跛行。
        该病无特异性肉眼病变,但肝脏偶见出血和坏死,胸腺明显萎缩,其他淋巴器官不同程度的受损,常见脱水和输尿管内尿酸盐沉积,轻微肠炎,直肠和盲肠内积液。本病也无特征性显微病变,但与肉眼病变相一致,肝脏出现肉眼病变的病鸡见肝细胞坏死,肝动脉纤维样坏死[1,5,7],但在肠道和内脏相关性淋巴样组织中罕见类血管病变。病鸡还表现生长不良和法氏囊严重坏死或淋巴样竭尽[1],但最近报道的病鸡却未出现这些病变[5,7]。
        在突然感染时,潜伏期可能为10~12天,病鸡排出含未消化饲料的湿性粪便和聚堆。若实验感染鸡未停料或受应激,则表现消化障碍及其引起的短小(生长不良)后遗症,幸存鸡常转变成僵鸡[5]。僵鸡或低血糖症病鸡血浆常变色或呈黄白色,而未感染健康鸡血浆呈深黄色[7]。此外,病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相关激素[13,14]明显减少[5]。野外和实验感染急性低血糖症病鸡胰腺高血糖素水平明显下降[4,3],但这些鸡的胰脏组织学正常,无细胞坏死的病变。
        应激和强制停料可促进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以维持血中葡萄糖水平[10,11]。倘若鸡缺乏高血糖素和/或糖原,则很快变为低血糖,HSMS病鸡既缺乏高血溏素,又缺乏糖原,因此在受应激或/和强制停料时极易形成低血糖症[4,7]。

诊  断

        根据在7~14日龄出现死亡高峰的特点仅可怀疑但不能诊断为HSMS,发病率高低不一,其他一些疾病也可引起尖峰死亡。可根据病鸡的临诊症状和低血糖症进行诊断。血浆和全血可用于测定葡萄糖,应用化学分析仪测定血浆含量是最准确的方法,感染严重的病鸡血或血浆中葡萄糖水平介于20~80mg/dL。仅进行停料处理的未感染鸡不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水平高达150mg/dL 。

治疗、预防和控制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疗法,但由于过热、过冷、氨气过多、通风不良、噪声或断料和/或停水等都是重要的应激因素,因此尽可能减少应激对本病有辅助治疗作用[3]。发生本病的鸡应单独饲养,尽可能保证良好的环境和持续供料、供水。补充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可有效减少死亡[2]。
        对野外和突然感染鸡,限制光照均可预防本病的发生[7],其生理学依据是在黑暗条件下的鸡可释放褪黑激素,糖原生成转变为糖原异化。在防止该病从某一鸡群传播到另一群时,控制拟步甲虫是非常重要的(见第32章)以离心成带的类病毒粒子(命名为“栎木因子”)第4代毒接种SPF鸡胚实验室制备的福尔马林灭活的自家疫苗免疫肉用种母鸡,其仔鸡不能抵抗实验攻击[6,7]。目前尚未以活疫苗进行实验性尝试。


雏水鸡肠炎死亡综合征


历史,发生和分布

        1991年夏末或秋初雏火鸡肠炎死亡综合征首次暴发于美国卡罗来纳州西北部和该州南部边境一带地区,当时主要呈SMT形式发生,则认为当时火鸡群中发生的PEMS就SMT,而散发性或呈轻微病型的PEMS却被忽视.同时在地处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州火鸡群中也发生了类似疾病,后证实为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但该病与美国卡罗来纳州北部暴发的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未确定.到1994年PEMS遍布整个卡罗来纳州的火鸡群,至今该病在美国的其他州也有发生,并继续危害卡罗来纳州北部大多数地区,其危害程度仍以卡罗来纳州北部地区最为严重.
        1994年通过对卡罗纳州东北部暴发PEMS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同一火鸡场SMT和EMT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因而认为SMT和EMT是同一疾病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随后的哨兵群监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病  原  学

        本病的病原尚不清楚.由于突然出现高死亡率,最初认为是饲料,饮水或环境中的毒素中毒所致.试图通过直接分析检查饲料和饲喂试验以确定中毒,但未获成功.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Brown以患病火鸡肠道匀浆或患病火鸡群中的拟步甲虫(Alphiobiusdiaperinus)幼虫或粪样实验感染正常健康雏火鸡,从而首次发现本病具有传染性[1]。后来,于卡罗来纳州东北部在夜间放入患病火鸡群中的哨兵群监测雏火鸡,30小时后也发现本病的传染性。有时将患病火鸡粪便样冰结后在易感雏火鸡中不能复制出该病。10%的二甲基亚砚可作为有效低湿保护剂。已经试验证明拟卡甲虫幼虫在本病的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3]。
        虽然自患病火鸡群中分离鉴定了许多肠道致病性病毒,但均不能复制出本病或类似疾病。早期研究结果认为甲病毒(见第31章)可能是本病病原,但后未能得到证实[4]。有人认为冠状病毒或未能发现的病毒很可能是本病的原发或真正致病病原,通过直接电镜技术也证实了冠状病毒的存在,由此可见它与包括SMT型PEMS在内的火鸡腹泻病明显相关[5]。还有人认为本病先由某一病毒引起病变,继发或伴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弯曲杆菌所致,而且推测病毒主要引起雏火鸡肠道发病、生长受阻,并增强其对细菌的易感性;而以上细菌主要引起雏火鸡死亡。患病火鸡常发生嗉囊霉菌病(见第16章)和严重的肠道原虫(毛滴虫、旋身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见第34章),这些病均可加剧本病的严重程度。此外,营养、环境及宿主本身等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及程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该病仅发生于火鸡。在野外,母火鸡群比公火鸡群更易受严重感染,这可能主要与两种不同类型火鸡的饲养管理不同有关,因为实验感染不同性别的火鸡无差异。所有商品代种用火鸡对本病均易感,来自青年母火鸡、中龄母火鸡和老龄母火鸡的雏火鸡对本病的易感性依次减弱。
       有证据表明鸡和牛呈现隐性感染,而且牛可能还充当生物学贮主,带毒时间较长[2],以患病火鸡的有传染性的粪便感染鸡后可产生抗可能的致病病原抗体。虽然鸡尖峰死亡综合征和火鸡尖峰死亡综合征这两种疾病的临诊表现相似,但两者之间的交叉传播研究未获成功。此外,与鸡低血糖症尖峰死亡综合征相比较,SMT病火鸡不出现低血糖症。
        本病主要经粪便—口腔途径传播,试图以血液或除肠道外的组织混合液实验感染健康雏火鸡未获成功。与患病火鸡接触感染的雏火鸡在24~36小时内可出现临诊症状。有隐孢子虫病流行的地区,收集患病火鸡的新鲜粪便作为实验感染的接种物则可排除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和临诊证据表明本病不发生水平传播,也不存在长期带毒者,饲养于曾患该病的生产种用母火鸡群中的哨兵群监测火鸡不发生本病。这似乎表明不同个体的雏火鸡对PEMS的易感性有差异,但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尚不清楚。
        临诊上,最初表现为短暂的活动亢进、嘶叫不断、饮水增加、食欲减退、饲料减少、啄食羽毛和垫料;接着转为不愿活动、嗜睡、厌食、恶寒、聚堆、排粪增多,排出水样、白褐色粪便呈细絮状物外观,严重感染的病火鸡平放时粪便自然外流,泄殖腔周围羽毛变湿、附有粪便;火鸡育雏舍垫料变劣可迅速加剧腹泻的发生,热料过湿有利于环境中细菌的繁殖和感染雏火鸡;3天病火鸡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但有的继续增生,到7天时大多病火鸡生长停滞,有的体重减轻;死亡率在感染后前4天内不正常,感染后5~7天出现死亡高峰,数天后常出现第二次死亡率较低的死亡高峰;体重减轻或未增重的病火鸡大多死亡,体重减轻的火鸡难以恢复体重,康复的公火鸡在20周龄上市时的体重比标准轻2~4kg ;康复火鸡群更易感染其他传染病(如大肠杆菌病和禽霍乱)。

肉  眼  病  变

        本病无特征性肉眼病变,主要表现急性、严重腹泻,患病火鸡脱水、消瘦、肌肉明显萎缩,个别出现骨质疏松症(脆骨症)或佝偻症。其他肉眼病变包括胆囊肿胀,肾上腺肿大,胃肠道空虚,肌胃内充满大量垫料,嗉囊霉菌病病变,肠道膨胀、充满液体和气体、肠壁变薄,盲肠扩张、充盈褐色水样液体和气体,后段直肠和泄殖腔扩张、充满粪便和尿酸盐,胸腺极度肿大,法氏囊和肾脏轻度到中度肿大,脾脏萎缩,输尿管内积有多量的尿酸盐。大约10%~20%感染后期的患病火鸡法氏囊积有干酪样渗出物,形成囊芯(图37.5),这一病变可能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但有特于进一步证实。在一次研究中发现感染后5周始终存在囊芯病变。幸存火鸡羽毛发育不良,矮小。

********************** 图37.5 **********************

图37.5   雏火鸡肠炎死亡综合征(PEMS)
雏火鸡法氏囊内积聚着干酪性渗出物,这样的法氏囊髓在感染雏中约占10%,并能代表该病特征性的肉眼病变。

组织学病变

        本病的组织学病变主要集中于肠道(尤其是空肠中段)和法氏囊黏膜.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查表明,肠道和法氏囊上皮细胞是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肠道见急性肠炎,盲肠炎,纤毛萎缩,隐窝上皮增生,上皮细胞萎缩(尤其在受侵害纤毛的远端1/3处),偶见上皮细胞从纤毛顶端脱落,固有层中细胞浸润(常有坏死的巨噬细胞),肠腔内见嗜白细胞和蛋白质,肠道内常存在隐孢子虫,肠道鞭毛虫和/或大量增多的细菌,偶见长形的丝状细菌.法氏囊以肿大和苍白为特征,其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并伴有蛋白性液体渗出和异嗜白细胞浸润,法氏囊上皮从正常的假性分层上皮转变为过渡型或鳞状层上皮(图37.6A),法氏囊滤泡中原生质球增多,淋巴细胞竭尽(图37.6B).法氏囊内的渗出物有利于细胞的生长,从而加剧异嗜白细胞渗出和囊芯的形成.其他组织学病变包括严重的嗉囊霉菌病病变,脾脏和胸腺中度到明显的淋巴细胞竭尽及消瘦和脱水引起的器官病变.
        通过电镜发现在肠道和法氏囊上皮细胞(尤其在变性或脱落的上皮细胞)胞浆内的空泡中常见大量的病毒颗粒(图37.7).

*********************** 图37.6 *********************

图37.6   雏火鸡肠炎死亡综合征(PEMS)的法氏囊

A:典型的假复层上皮由于感染细胞的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所替代,×70;B在该滤胞中正在发生着增进性细胞凋亡,×70.

免疫

        由于本病侵害淋巴器官,因而引起免疫抑制.胸腺常受侵害,因此细胞介导免疫比体液免疫受到更大的破坏,机体清除细菌的能力下降[6],从而使康复火鸡群易继发感染细菌病.
        关于本病的免疫知之甚少.首次感染后4周再实验感染的康复火鸡,约有20%生长受阻,但不出现死亡,这表明在宿主抵抗方面免疫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与未感染本病的种母火鸡所产的雏火鸡相比,康复种母火鸡的雏火鸡实验感染后致死率明显更低,这提示母源抗体可提供一定程度的早期保护.

诊  断

        目前,正努力鉴定引起本病的真正病原以建立适当的抗原和抗体诊断方法.在尚未建立诊断方法时,可根据雏火鸡群是否出现死亡,不明病因及7~28日龄内死亡率在2%以上等可作出初步诊断,这有助于制订监测和控制计划.而本病的确诊,有赖于临诊感染的病鸡粪便或肠道匀浆接种易感染火鸡或将哨兵群监测雏火鸡放适应症同区或火鸡群中的实验感染成功,后一感染方法可用于检查隐性感染,带毒者或环境的污染.1~2周龄的雏火鸡是最佳的哨兵群监测动物.在检查某火鸡群是否存在本病时,可将粪便或肠道匀浆在哨兵群监测雏火鸡中至少盲传两代(间隔1周)以放大或增强病原的致病作用,若实验感染成功,则可羊为阴性.PEMS的实验感染标准为死亡率至少30%,体重减轻40%以上.
        在商品化火鸡养殖业中,急性腹泻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若火鸡群生产受一定损失,死亡率稍升高,这可排除本病,更不是本病的SMT型.生产受影响,死亡率稍升高的火鸡肠道统称为火鸡肠炎综合征(PEC),由于PEC死亡率较低,不符合PEMS的标准,因而不能诊断为轻度SMT或PEMS.其他介于PEC和PEMS之间的肠道疾病称为短矮小综合症或厌食综合征(见肠道疾病综合征部分),这类肠道疾病在临诊上类似于PEMS的EMT型.PEC和PEMS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对疑为PEMS的火鸡群需借助抗原或抗体检测方法进行火鸡冠状病毒感染的检查,待检的最适样本为实验感染4天后雏火鸡的空肠后段和回肠,这些样本应装入小容器或塑料袋中迅速冻结后放入干冻或酒精容器或液氮中.应用直接电镜检查冠状病毒时,由于病毒粒子数量不多难以观察,而且又难以与细胞碎片相区别,在制样时病毒粒子表面特异性的类花瓣突起又常脱落,因此该方法不适于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人怀疑火鸡冠状病毒肠炎与PEMS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但目前尚未能证实.然而不管怎样,随着冠状病毒感染的越来越重要,在火鸡中任何冠状病毒感染都需测定(也可见第27章)

*******************图37.7 *****************
图37.7   雏 火鸡肠炎死亡综合征(PEMS)
雏火鸡感染后第4天的法氏囊上皮:在胞浆水胞内有多量病毒颗粒,这是PEMS的特征.关于这些颗粒的鉴定,目前尚可不知,但是被认为可能是本病的病原,×58800.

治疗,预防和控制

        应用抗生素(如杆菌肽,林可霉素和青霉素等)和肠道收敛药(如砷剂或铜剂)对控制本病引起的死亡有一定的作用.最近在美国证明按说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Sarafloxacin对本病的控制非常有效。
        据同一地区不同公司的火鸡群PEMS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差异明确指出营养和饲养管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程度有明显的影响。在雏火鸡出现厌食时,增进食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以优质饲料精心配制日粮。脂肪含量增加到7。5%-8%可减少患病火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添加碳水化合物和/或粗纤维也有一定作用,但至今尚未得到证实。饲料的黏稠度也是重要的,糠麸饲料或富含细料的低劣颗粒料可提高PEMS对雏火鸡的致死率,而添加诸如奶粉,谷粒,奶类制品,辗制的燕麦,甜的废糖蜜和糖屑等开胃剂都可减少死亡率。增加饮料循环次数,频频驱赶患病雏火鸡站起和运动,均可提高采食量。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和电解质可补充患病火鸡的营养。此外,在饮水中加入奶类制品也有一定效果,但必须密切监视以免饮水系统的堵塞而引起细菌的污染。
        对患病火鸡群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通风以降低垫料和舍内湿度,提高舍内湿度以免火鸡聚堆,也有利于控制舍内湿度。要勤换食槽和饮水器周围的肮脏垫料,而其他不很肮脏的地方铺上一层新鲜干垫料。
        本病的预防主要参照生物安全原则(见第1章)。但是,实际生产中,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在新火鸡场,生物安全设施良好的种火鸡场或饲养密度降低,彻底清扫和消毒,停养长达8个月之久的火鸡场,也未能预防本病的发生。在PEMS呈地方流行的地区,传统的多日龄饲养方式已被全进全出制和异地孵化方式所取代。这样,一个火鸡孵化场便可为几个火鸡育成场提供5周龄左右的雏火鸡,从而确保实行多日龄火鸡的饲养及全进全出生物安全制度的实施。但至于以上这些改进对PEMS的发生有何影响,目前也不清楚。
        使用甲醛对火鸡群外设施进行消毒是目前最佳预防措施,但仍不能确保不发生PEMS。对于死亡雏火鸡应立即收集并加以处理,以免双翅昆虫接触尸体。由于拟步甲虫和双翅昆虫是本病十分可疑的传播媒介,因此严格控制它们显得至关重要。本病可通过节肢动物的传播来解释本病发生的季节性和地理分布以及一旦发生本病难以消灭的缘故。有限的哨兵群监测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康复的火鸡群康复后6-8周内仍为传染源,但非持久性传染源。在火鸡场中不应饲养牛和其他食类,由于目前认为牛很可能是本病的贮藏宿主,因此养有牛的火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场内的所有牛均应移至该病控制区。
        曾将火鸡自身肠源疫苗和现有的禽用生物制品(如法氏囊疫苗)用于1日龄雏火鸡,未孵化时将孵房内湿度提高到90℃(至少持续3h),饮水适当酸化和饮水中加入消毒剂等措施均未能控制本病的发生。


珍珠鸡的暴发性疾病

引言和历史

        珍珠鸡的暴发性疾病是一种主要侵害12周龄内商品代珍珠鸡的急性,传染性和病毒性肠炎,以严重腹泻和发病率达100%为特征[1,4]。尽管本病病原尚不清楚,但以类披膜病毒已复制了本病[1]。本病不同于更轻微的传染性肠炎,它可能由类肠道病毒引起,是一种目前在珍珠鸡中广泛流行的常发病[5]。
        本病最早于1978年在商品代珍珠鸡群中证实,后在1985年1986年于法国南部也有本病流行[4]。而后本病较少暴发,到1991年珍珠鸡群几乎不发生本病。为何如此,至今仍不清楚,但推测与流行疫区内珍珠鸡群的饲养密度降低可能有一定关系[1]。尽管目前该病几乎不发生,但由于它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上目前人们尚不知如何控制该病,因而它对商品珍珠鸡的生产仍构成潜在的威胁。

发生和分布

        目前尚不清楚其他地区或禽类是否有本病发生

病原学

         本病病原还未确定.曾疑为与本病有关的空肠弯曲菌,鹦鹉热衣原体和原虫已排除,而认为可能由一种病毒引起,因为以自然感染珍珠鸡的肠道匀浆经微孔滤膜(0.45um)抽滤后可复制出该病。许多病毒与本病有关,这些病毒包括类肠道病毒,以禽胚分离的在实验感染时可引起腹泻和体重减轻但不致死亡的一种呼肠孤病毒或疱疹病毒[3]和一种属黏病毒科或正黏病毒科的多形态病毒[3]。在珍珠鸡暴发性疾病流行地区出现腹泻鸡,番鸭和火鸡异常粪样中也观察到这种多形态病原。
        据特性鉴定了一种恬披膜病毒科的有囊膜病毒,经纯化后用于实验室感染[1]。口服感染后3d内的珍珠鸡肠道匀浆中的类披膜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8g/ml,该病毒在PH6.3~6.4,22℃条件下30min可凝集鹅红细胞,应用电镜技术检查纯化的病毒样品可见表面纤突为6-10nm ,平均直径为85nm大小的球形病毒粒子。以乙醚处理后病毒粒子呈六角形,直径变为40nm 左右,该病毒粒子不同于其他相关的不重要的有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0-500nm,表面纤突长20nm,呈长方形,这种长方形表面纤突在感染和对照珍珠鸡肠道内容物也可见)。由于该病毒不能在实验条件下培养增殖,因而阻碍了对其进一步的特性研究[1]。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粪便-口腔途径而发生水平传播,而且传播迅速。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本病可垂直传播。感染后3天的珍珠鸡肠道中存在高滴度病毒[1]。
本病的临诊症状包括厌食,嗜睡,羽毛蓬乱,腹泻,消瘦和衰竭。这些症状是非特征性的,禽类其他任何一种急性的严重腹泻也具有以上症状。患病珍珠鸡多在感染后2-6天死亡。剖检病变为肠道苍白,臌胀,充盈液体,胆囊明显肿胀,肾肿大,胰脏多灶性白色坏死灶。组织学病变为肠道绒毛萎缩,绒毛末端的不成熟肠细胞无刷状边缘,肠道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轻微淋收细胞浸润和胰脏腺泡细胞变性及多灶性坏死[1,4]。

诊  断

    在商品代珍珠鸡群中,目前依据典型的临诊症状来诊断本病。若疑为本病,就应试图从患病珍珠鸡肠道内容物抽滤液中证实有类披膜病毒的存在。目前尚未建立血清学方法。在诊断本病时,需与珍珠鸡的其他病毒性、细胞性和原虫性腹泻症相区别[4]。

治疗、预防和控制

目前,尚未特异性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见第1章),彻底清扫和消毒以及实行全进全出制有助于本病的控制。对于感染的珍珠鸡群需加强管理以增进其食欲和饮欲,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在饮水中补充维生素E和硒是有益的。目前尚无疫苗[4]。


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

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是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临诊上以高死亡率,腹泻,运动失调和神经症状、羽毛发育异常、生长迟缓为特征。本病类似于鹅细小病毒(GPV)引起的Derszy‘S病,有的群死亡率高达80%。由于这一地区GPV呈地方流行性,且可引起雏番鸭发病,因此该地区内的所有鸭均免疫GPV疫苗(见第31章)。GPV疫苗对雏番鸭免疫的失败促使人们对新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已证实为与GPV既相关又不同的一种新的病毒,称为番鸭细小病毒(MPV)*。
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和最近日本均已证实GPV的感染,但MPV感染除原来发生的无区外尚未见其他国家有本病的报道[7]。
MPV的生物学特性类似于GPV,有完整和空衣壳两种病毒粒子,其浮密度分别为1.39-1.42g/cm3和1.38g/cm3; 直径为 22-23nm;有三条主要蛋白带,其分子量分别为58、78和 91kD;其核酸为 5.6kD 的单链DNA,末端带有发夹样序列[3]。
应用交叉中和试验可区别MPV和GPV[2,5],带高滴度GPV抗体的雏番鸭对MPV仍易感。只有雏番鸭对MPV易感,鹅和其他品种鸭不感染本病[2]。而雏番鸭和各种品种鹅对GPV均易感,但种鹅和其他品种鸭有抵抗。尽管5周龄以上的番鸭对MPV易感和有免疫学应答,但幼雏番鸭发生本病时,其程度比5周龄以上的番鸭严重得多。
MPV可水平传播。易感母鸭在产蛋期感染后和处于潜伏期后斯的易感母鸭可垂直传播本病。孵房内幼雏番鸭发生本病时,死亡率甚高。
本病病鸭的临诊症状、肉眼病变和组织学病变类似于GPV感染(见第31章)。根据不存在渗出性心包炎、腱鞘炎或脾脏淋巴样增生,可将本病与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相区别[1]。
已建立了ELISA用于检测MPV抗体,雏番鸭的抗体滴度与抵抗强毒攻击的保护力呈强相关,至少可保护7天[2,6]。
可依照分离GPV的方法来分离和鉴定MPV(见第31章),但应用番鸭胚及其细胞培养物是分离MPV的首选方法[2]。由于雏番鸭对MPV和GPV均易感,因此应通过血清学方法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或交叉中和试验加以区别。
应用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的MPVDNA探针建立了化学发光斑点印渍技术用于检测组织中MPV抗原,该方法高度敏感、特异,但一些GPV毒株(尤其是GPV浓度较高时)以此探针也可检测到,而不能检出哺乳动物细小病毒和非病毒DNA[4]。
关于本病的预防,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见第1章)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本病的发生,因而显得至关重要。
控制本病的措施包括:(1)免疫种鸭以防止垂直传播,为高度易感染的雏番鸭提供母源抗体保护;(2)免疫接种1日龄雏番鸭以便母源抗体消失后提供主动免疫。免疫种鸭所用的疫苗为MPV、GPV二联油佐剂苗[2,6]。然而有些番鸭群,尤其是产蛋后期出壳的雏番鸭,母源抗体水平不高,不能提供保护[6]。以灭活的MPV湿苗和GPV弱毒活苗免疫雏番鸭可获得较好的保护[2]。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

引  言

定义和同义名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VP)是指在病变中可检查到病毒的传染性腺胃炎[9,10]。虽然常常将雏鸡的腺胃肿胀称为腺胃炎,但应强调只有在显微镜下证明器官内有炎症时才能正确地诊断为“腺胃炎”。另外,除病毒之外的其他病原因子也可引起腺胃的炎症[9]。

经济意义

患病鸡比未患病鸡的生产成本要高[7]。据估计,在美国一家最大的肉鸡公司雏鸡暴发病毒性腺胃炎饲料转化损失10个百分点。

历  史

虽然世界各地肉鸡常暴发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的疾病[14,16],但仅在美国[9,10],荷兰[13,14,15]和澳大利亚[22]详细报道了与TVP相同的病变,疾病的其他特征包括鸡体苍白、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粪便中有未消化或消化不良的饲料(一般称为饲料排出)[5,9,15,17,22]。

发病率和分布

全世界TVP的发病率和分布确切情况还不清楚。在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中,对肉鸡腺胃进行组织学诊断,49.5%为深部非化脓性坏死性腺胃炎,伴有腺上皮肥大和增生[9]。未发现有核内包含体。出乎意料的是,在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的5份病例中,腺胃病变内细胞核内均发现有病毒[9],而在正常腺胃内未见到核内病毒。
进行追踪研究时,在德克萨斯、阿肯色、密西西比和特拉华地区鸡的腺胃中发现了病变内病毒[7]。荷兰[13,14,15]和澳大利亚[22]鸡腺胃光镜下病变与美国患TVP鸡的腺胃病变[19]一致。

病  原  学

分类

腺胃病变中所见的传染性病毒的分类地位还未确定。

形态学

切片中可见有明显的六面形病毒排列(粒子大小平均68.9nm)。在核溶解的细胞内病毒与未结合的浓缩色质相联,并且在胞浆的空泡腔中可见有病毒(粒子大海平均62.3nm)[9]。

实验室宿主系统

感染鸡腺胃匀浆或匀浆滤过液可将病毒传染给SPF鸡和商品肉鸡。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自然和实验宿主

        自然发生的TVP仅见于商品肉鸡中,但该病可以传染给肉鸡和SPF来航鸡[10]。虽然诊断为TVP的大多数鸡是幼龄鸡,但这可能是这一年龄段送诊最多的一个反映。在23周龄鸡中也诊断出与TVP相一致的显微病变[7]。

传染

        自然感染途径不清楚,但雏鸡可以经口和体腔内接种实验感染。

症状

        患TVP雏鸡的主要症状是生长迟缓、苍白、消瘦、粪便中有未消化或消化不良饲料[9]。自然发生的病例常常与鸡群生产性能不佳有关[8]。

肉眼病变

        自然或人工感染雏鸡比未感染鸡明显小[10]。剖检时腺胃肿大,灰-白-黄色斑驳状(图37.8)[9],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中,腺胃呈格状外观,其特征是浆膜下散在灰-白的多角形病灶,代表了单个的受感染的腺体。切面上看,腺胃壁增厚,灰-白灶代表了一个个独立的腺体。部分腺体肿胀,用手指轻压后从腺体中流出白色黏性物。从腺胃腔表面观察,黏膜变厚、有皱褶,乳头孔不明显(图37.9)。

****************************图37.8*********************

图37.8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Avian Pathology )
感染肉仔鸡腺胃肿大,呈灰-白-黄斑驳状;近距离观察,浆膜面多处腺体苍白(插图)。

******************************图37.9*************************
图37.9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Avian Pathology )
感染雏鸡腺胃黏膜变厚,有皱褶;乳头开口不明显。

显微病变

        光镜下    局部广泛性,或弥散性中度到明显的细胞增多,其特征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增多,结缔组织基质(固有膜)有少量浆细胞浸润(图37.10A).发生炎性浸润的同时伴有腺泡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分泌细胞(泌酸胃酶细胞)坏死(图37.10B).这些细胞胞浆形态不规则,有颗粒或空泡,胞核浓缩,碎裂或溶解.少量附着或者脱落的细胞核肿胀,染色质边移和中心透明.未见有玻璃样或嗜碱性包含体.除发生微小溃疡部位之外,初级,次级和三级腺管衬有增生肥大的柱状或短立方细胞.含有空泡的微嗜碱性立方或短柱状管状上皮细胞取代了被破坏的腺泡分泌细胞.
        雏鸡TVP感染过程中的肉眼和显微病变如下:感染的早期阶段,即感染后(DPI)5-9天,肉眼病变为浆膜下多处白-灰-黄色融合性病灶.组织学病变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肥大,GALT淋巴细胞增生和逐渐坏死,多灶性,深部非化脓性坏死性腺胃炎,腺泡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分泌细胞坏死引起微小溃疡,腺泡细胞核染色质边移,中心透明.在感染的过渡期(14DPI),除了上述病变以外,出现腺泡上皮细胞再生及多灶性腺上皮肥大和增生.在感染的后期(35DPI),肉眼病变包括腺胃肿大,伴有腺胃肌胃峡明显变宽;组织学变化包括GALT肥大,多灶性浅表性非化脓性腺胃炎,多灶性非化脓性坏死性深部腺胃炎,腺泡和管上皮肥大和增生,局部或弥散性细胞增多,其特征是固有膜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多灶性腺上皮肥大增生.
        自然病例和实验病例中,病毒感染伴有80%的腺胃腺泡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分泌细胞被破坏[9].这种严重的病变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解释了患TVP的鸡为什么身体苍白,生长不良,饲料转化率低.
        透射电镜检查    变性的腺泡上皮细胞要么有完整的胞核,要么核不完整,伴有染色质浓缩构成的电子致密团块(图37.11).见六边形的病毒粒子,细胞器空泡化或碎裂(图37.12).不同病例病变内的病毒粒子大小不同(平均62.3-68.9nm ).位于完整细胞胞核中的病毒比胞核已溶解的细胞胞浆中的病毒要大[9].虽然患TVP雏鸡中可能不止一种病毒,但更可能是化学处理(福尔马林固定,处理和染色过程中接触有机溶剂等)影响了病毒的大小,也就是说病毒大小的变化是人为造成的,这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中已有报道[18] (参见第30章).

**********************图37.10********************

图37.10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Avian Pathology)
感染雏鸡腺胃的组织学病变:A明显的炎性反应,腺上皮细胞肥大和增生及腺扩张,H.E.,×40;B.高倍放大可见明显的非化脓性炎症,伴有腺胃(腺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部分腺泡细胞核肿胀,染色质边移,中心透明,H .E .,×397.


***********************图37.11******************

图37.11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Avian P athology )
病毒超微结构:完整细胞核中的六边形病毒粒子,注意明显的大黑分泌颗粒为腺胃泌酸胃酶细胞的特征。福尔马林固定,醋酸铀、柠檬酸铅及四氧化锇染色,标尺=500nm

****************************图37.12  ***********************
图37.12    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
细胞核内病毒粒子呈六边形外观,平均直径65nm 。福尔马林固定,醋酸铀、柠檬酸铅及四氧化锇染色。

免疫
       对TVP的免疫力还不清楚。

诊       断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除了在透射电镜下看到腺胃超薄切片中的病毒形态之后,还未对TVP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根据肉眼和光镜下的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病脔 观察到家2~69nm 的六边形病毒时可以确诊。
         试图对病变内腺病毒或多瘤病毒核酸进行定位未能成功,但不能排除是腺病毒或者多瘤病毒感染的可能[9]。正常或者健康鸡腺胃胞浆或者胞核中未报道过有病毒。

血清学

        还没有建立检测TVP的血清学方法。

鉴别诊断

        除TVP 病毒以外,还有多种病毒与病原或因素与腺胃肿大或腺胃炎有关,包括低纤维粮[23]、饲料生物胺和霉菌毒素[2,3,25]、呼肠孤病毒[2,20]、腺病毒[13]、致肿瘤病毒[1,12,19,21,26]、隐孢子虫[6]及被称作为组织细胞的细胞自发性增生[11]。这些报道中均未报道过病脔 病毒。
        虽然呼肠孤病毒感染雏鸡腺胃似乎也肿大[2,20],但呼肠孤病毒感染一般不引起腺胃肿大,也没有腺胃炎。实际上还没有呼肠孤病毒引起鸡腺胃炎的报道[4,24]。

治疗

        对TVP没有特异性的疗法。

预防和控制

        对TVP还没有特异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大肝脾病

引言和历史

        大肝脾病(BLS)是一种病原学未定的传染病,可能为病毒性。其特征是成年鸡,特别是肉种鸡产蛋下降,死亡率增加及肝、脾肿大。蛋鸡较少发生该病。在美国BLS病原感染与一种被称为“原发性羽毛脱落综合征:(primary feather drop syndrome )有关[8]。可参阅近期综述[7,11]。
        澳大利亚于1980年首次发现该病[5],被认为是造成该国肉种鸡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5]。估计50%的肉种鸡群损失8个蛋/只种鸡,价值280万美元[8]。

发病率和分布

         血清学检查表明,除澳大利亚外,英国和美国的鸡群也感染了BLS 病原[7,8,10]。要确定BLS病原的发生、分布及意义需作进一步的血清学监测。

病  原  学

        一般认为BLS病原是一种病毒。可是,尽管人们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未能够对其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1,7]。病原经静脉接种可以在鸡胚中繁殖,但常规的感染途径则不能[1,9]。接种感染鸡的血细胞血沉棕黄层或肝、脾悬液可将BLS 传染给易感鸡,但在感染的组织中未能见到病原[3,7]。可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检测到组织中的抗原[1,6]。从感染鸡的肝脏中分离到一种BLS 特异性的可溶性碱性蛋白质抗原,分子量为18000[6]。
        由BLS 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中常常分离到大肠杆菌[2,9],但该病并非由大肠杆菌引起。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宿主

       自然感染仅发生于24周龄以上的鸡。可是,所有日龄鸡,包括鸡胚对实验感染均敏感。用感染鸡肝脏匀浆,经初步纯化得到的BLS抗原静脉接种鸡胚,孵出的鸡出现持续性抗原血症。易感鸡与这些鸡接触,在孵出后11个月可以发生感染。11日龄鸡胚接种时,鸡的抗原血症最明显[9]。
        同一农场中的鸡群接触后可发生水平传染,但在感染群中的传播较慢[2]。虽然怀疑通过粪-口途径感染[1,3],但水平传染如何发生还未确定[1]。人工气雾感染未能成功[3]。有人认为临诊感染期的母鸡可发生垂直传染,其后代处于潜伏期,直到产蛋时发病[2]。

症状

        发病率和死亡率低,感染群一般表现正常。靠近鸡群休息和躲藏的地方检查可发现少数病鸡精神沉郁、贫血及泄殖腔周围羽毛肮脏[5]。
        临诊症状有很大差异,主要有隐性感染、生产性能不佳、成熟延迟、过早换羽、有能达到产蛋高峰,产蛋下降20%并且在3~4周时间死亡率每周增加到1%[2,5,8],鸡群在感染期及明显恢复后几周时间产小蛋,蛋壳薄,颜色变淡,可入孵蛋的内部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未受影响。与澳大利亚感染鸡群相比,欧洲和美国感染鸡群表现较轻或为隐性感染[7]。
        血像变化包括:红细胞压积在早期正常后期降低;红细胞变小或受损伤;血小板肿大并有空泡,偶尔有大的未成熟细胞型细胞;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白细胞增多,首先是淋巴细胞增多,随后是单核细胞增多,异嗜细胞增多不一。感染鸡血液凝固延迟[5,7]。

肉眼和显微病变

        剖检时,死亡鸡体况良好,但嗉囊空无食物。最常见的病变是脾脏肿大(为正常的2~3倍)。脾脏浆膜面或切面有多处苍白灶,特别是在疾病后期。一般情况下,肝脏也肿大,浆膜下有许多小的出血点。肝脏受损伤时常出现黄疸。其他病变则有所差异,但可出现肺充血和水肿,肠炎,特别是十二指肠,卵巢退化并可能伴有卵黄性腹膜炎,肾肿大,胰脏有苍白斑和出血。检查感染鸡群中外表正常的鸡常常出现脾肿大[2,3,5,7]。
        显微病变可分为5个阶段:(1)淋巴增生;(2)固缩性损伤;(3)巨噬细胞反应;(4)后反应;(5)康复。最初是肝和脾淋巴组织增生。脾椭圆体周围成淋巴细胞区增大及小动脉管周围小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增加导致脾肿大,生发中心活跃。肝脏淋巴滤泡和血管周围淋巴组织增多。这些病变都发生在出现临诊症状之前。一旦出现临诊症状,脾脏及早期出现淋巴增生的组织则有文学性的淋巴组织坏死。随后,巨噬细胞增多,可能是清除细胞碎片及渗出物,并可见散在性异嗜细胞,脾脏的网状内皮区越来越明显。由于网状内皮组织增加、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坏死组织存留及由巨细胞包围的不规则坏死灶,使得脾脏不断肿大,出现成淋巴细胞活支区,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区。虽然很少形成滤泡和有残留病变,但最终转归为较正常的组织[5]。可以推测病至少有部分是由免疫介导形成[3]。

免疫

        1日龄鸡感染后体循环中可出现抗原,但某些鸡要延迟到6月龄才产生抗体。6周龄鸡经口感染后,直到性成熟才产生抗体。成年鸡随着脾和肝脏肿大,在抗体之前即可检测到抗原。34~36周龄易感产蛋肉种鸡经静脉或大腔感染,分别在2~4击和3~6周可检测到抗原和抗体。康复的鸡明显终生血清学阳性[3,7],并且发生持续性低水平的抗原血症[2,5]。肝脏中BLS抗原浓度最高[3]。采用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双染细胞检测抗原和抗体表明,感染鸡中普遍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1,7]。

诊    断

        成年鸡出现典型症状并伴有肝脏和脾脏肿大(脾脏与体重之比大于0.001)即可经作出推断[7]。检测抗原和/或抗体可以确诊,一般是抗原先于或与抗体同时出现。在急性感染期,间隔3~4周,抗体效价升高或血清阳性鸡数量增加则可以确诊[2]。
        最初采用感染组织抽提物和康复鸡血清进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检测抗原和抗体[5],这些方法不如FLISA敏感[8,10]。目前可以应用感染鸡肝和脾脏纯化的抗原或单克隆/多克隆抗体建立的ALISA方法来检测BLS 抗体和抗原[4,8,10]。免疫荧光可以确定冰冻切片中的抗原[6]。
        大肝脾病应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脾肿大进行区分,如Ⅱ型腺病毒感染、马立克氏病、反转录病毒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和禽白血症)、多中心组织细胞增多症、全身性原虫感染以及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和螺旋体病等败血性疾病。应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产蛋下降,特别是EDS76和支原体病。

治疗、预防和控制

        目前对BLS没有特别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清除感染鸡群后,对房舍进行清洁消毒可以防止下一批鸡感染。有证据表明,人可以作为机械性携带者将病原传给易感鸡群。为了减少BLS的传播,必须采取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7]。(参见第1章)


肝炎脾肿大综合征

引言和历史

        肝炎脾肿大综合征的特征是30~72周龄产蛋鸡死亡率高于正常范围,40~50周龄发病率最高。在产蛋中期的几周时间内,每周死亡率约增加至0.3%,有时可超过1%[4,5,7]。死亡鸡腹腔有红色液体,肝脏和脾脏肿大。
        虽然该病最初被称为肝炎脾肿大综合征,但也称作出血性坏死性肝炎-脾脏肿大综合征[4]、慢性暴发性胆管肝炎[2]、出血坏死性肝肿大肝炎和肝炎[7]肝出血综合征[1]。

发病率和分布

        加拿大西部于0991年首先报道了本病[5],之后加拿大东部[7]、加利福尼亚[4]和美国中西部[2]也发现有该病。笼养来航蛋鸡发生典型感染,而且在某一农场经常复发[4,5],最近在肉种鸡中也发现该病[6],有证据表明可引起兼用型母鸡和在垫料上饲养小鸡群的散发性死亡[1]。

病原学

        采用常规的方法从感染鸡肝脏中未分离到细菌[4,5,7]。可是,一次疾病暴发与弯杆菌有关[2]。病毒分离和毒素鉴定均为阴性[4]。淀粉样蛋白和肝脏血管炎与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相一致[1]。意大利的两群青年蛋鸡出现类似肝病变是与反复使用油佐剂菌苗有关[3],但加拿大部分患病鸡群未使用过油佐剂菌菌[7]。

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

        死前未见有任何临诊症状[4,5,7]。部分发病鸡群,伴有产蛋下降达20%[4,5],但其余的产蛋未受影响[7]。
        一般情况死亡鸡体况良好,冠和肉垂苍白[7],但也有报道鸡的体况不良[5]。腹腔中均有未凝固的血液[4,5,7]。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红黄或棕黄色斑点,浆膜下有血肿,表面附着有血凝块[4],也报道过有脾肿大[5,7]。感染鸡卵巢退化[4,5],但也有些卵巢正常[7]。
        显微镜下,肝脏病变表现不一,主要有多灶性出血、不规则的嗜酸性物质聚集小区、广泛性坏死和出血区,门管区单核细胞和异嗜细胞浸润,嗜酸性物质使肝细胞分离。严重病例出现散在的肉芽肿,门静脉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能伴发血栓形成。脾脏病变为淋巴细胞缺失和嗜酸性物质聚集。刚果红染色证明肝和脾脏的嗜酸性物质为淀粉样蛋白[4,7]。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理学进行诊断。

治疗、预防和控制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次疾病暴发中,强制换羽降低了死亡率[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来自
河南洛阳
发表于 2008-9-27 2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洛阳
学习了,你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终级

为中国畜牧业添能加油!

Rank: 10Rank: 10Rank: 10

勤劳奉献奖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常驻居民奖新人进步奖热心助人勋章

来自
河南郑州
发表于 2008-9-28 1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内容不少啊 楼主直接弄点最实用的,最有效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荣誉版主

先学做人 后学做生意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勤劳奉献奖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原创先锋奖社区居民

来自
广西
发表于 2008-9-28 1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钦州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发表于 2011-4-27 18: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正需要这些资料呢,楼主真是太伟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780813550|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4-27 03:18 , Processed in 0.129932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