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引言:没有调查与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畜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中医药热,但是真正的会应用中医药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停留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病毒的西医药思维当中,没有真正的踏入中医之门。
中医退热就有很多方法,结合禽病临床实际,阐述如下:
1,解表退热法:简分为辛温,辛凉两法。解表,顾名思义,解除表邪之证治法。邪郁于卫(第一道屏障)散热功能障碍。产热与散热功能不成正比,矛盾在于表热,所以用辛法,因《黄帝内经》曰(辛能发散)故也。为什么又有温凉之分呢?因为又有表寒郁证,表热郁证,有口渴,口不渴之证,但都离不开辛味,而据证加温,凉佐之。但是,临床应用之中,有时据情况,可以反佐配伍。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细辛为辛温治法,散热驱寒解郁于外。如薄荷,桑叶,连翘,菊花等为辛凉治法,散热清热驱邪于外。特殊情况,麻黄-生石膏,豆豉-栀子,荆芥穗-黄芩等,亦可以不同比例配伍而用。临床实际中,多据季节变化,而有所调整。或者据证拟方,合方而用,春夏多辛凉,秋冬多辛温;或者经典方制剂,用时据证调整比例。大多数寒温同用。不可解过。.
2,和解退热法:中医有和解表里,和解营卫,和解少阳,和解脏腑等等。不离一个和字,以和为贵,调整平衡而用。以和解少阳,与和解脏腑多用。和解少阳,讲的是肝胆经气郁结,热郁于内,内生之热。以间歇热,弛张热型为多。禽类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便秘交替,呕吐粘液,精神忽好忽坏等。少阳肝胆病,多用柴胡制剂,药多选择柴胡,青皮,黄芩,枳壳,芍药,石膏,桂枝,甘草等。以打通上下脏腑经络,热出而愈。和解脏腑法,以肝胆,脾胃为多。肝木实,脾胃虚,多气郁,食郁;禽类消化不良,急性肝炎,霉菌中毒,内生湿热多采用此法。龙胆草,大黄,木香,枳壳,陈皮,山楂,香附等等多可用到。平衡为上。
3,清热解毒法:禽病临床泛滥多用,已成坏法。但此法治疗实热证,效果俱佳。实热,体质未降,外邪相争,故为实。直接清解。清-清理之意(高热实热)。解-解除毒素(内外自体毒素)。方剂之白虎汤,黄连解毒散,清瘟败毒散多有此意。不可过剂。
4,通便泄热法:此法多用于里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胃肠病,内热多会出现家禽便秘之证。大家畜用大黄苏打片即是此意。禽类也有此药证,但是临床多数忽视。禽类气管栓塞,肺炎高热,兼便秘者,通便以泻火,缶底抽薪。用药选择,大黄,芒硝,厚朴,生石膏,知母,生甘草,陈皮等。以适为度。
5,滋阴退热法:补血,补阴,补水,定为滋阴。阴者,血,津也。血虚,阴虚,皆可产热。水少火盛也。虚证,不可泻火,滋阴为上。热性多以低热。干咳,贫血,消瘦,爪干。剖检,肺肾萎缩,红小干瘦,便秘,肌胃干裂等。治疗选药,黄芪当归地黄汤,六味地黄方,增液汤等。地黄,麦冬,竹茹,当归,黄精,知母,贝母等。慎用苦寒。
6,补气通络法:气虚热郁而热,也为低热。内脏生热正常,皮肤散热正常,而热循环障碍郁结于内,化热。清热,散热皆无效,惟有活血通络法。气虚不行,加黄芪,党参,升麻。血瘀加丹参,当归,赤芍,红花,三七,通草。热甚加黄芩,大黄,柴胡,枳壳。以通为用。
7,开窍退热法:痰湿郁结,心包蔽塞,致高热神昏。禽类表现神经失常,高热出血,心包积液,发抖抽风,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鸡新城疫,喉气管炎,鸭大舌病多用此法。选药:牛黄,水牛角,贝母,黄连,冰片,生石膏等。以开为用。
中医之吐法等,不适于禽类,兹不复述。
临床当以辨证论治,勿拘于一法。明理用中药,药半而功倍。不明乱用药,药效达不到。
法无定法,热有虚实,补泻升降,通和平转。
传统中医,赋予哲理,辩证求真,实践为智。
传承,实践,发展,创新。
董晓峰
交流共进,不喜勿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