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与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主要危害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一种主要的免疫 抑制性的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为:20日龄若发生法氏囊病时,发病率死亡率高病鸡精神萎靡不振,厌食,拉黄白色稀粪,胸肌腿肌出血,法氏囊充血。水肿严重的呈紫葡萄状,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 因此时病毒会破坏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使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无法向次级淋巴细胞传送,导致永久性的免疫抑制,若3周后发生本病,则免疫抑制现象较轻,或者是暂时性地免疫抑制,因为小鸡在3周时,B-淋巴细胞不但存在于法氏囊中,同时次级淋巴组织也已存在,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 被破坏,次级淋马细胞中还有,且被破坏的淋巴细胞10天后被新发育的淋巴细胞替代,日龄越大,越不易产生免疫抑制。 一、 法氏囊病毒特性 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通常认为该病有两个血清型,Ⅰ型(鸡源性毒株)及其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能突破传统疫苗的保护,导致大批急性死亡,也可引起鸡的免疫抑制。Ⅱ型(火鸡源性毒株)一般认为无致病性,IBD病毒非常稳定,对环境变化耐受性强,对碘制剂敏感。 二、 法氏囊的免疫 法氏囊作为鸡的中枢免疫器官之一,其对免疫的作用可想而知,,若法氏囊遭到损害,则鸡的免疫就答难力大大降低,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所以做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的时候,要考虑到在不伤害法氏囊的同时又能使鸡获得良好的主动免疫能力,才是优秀的疫苗。 法氏囊母源抗体的水平,取决于种鸡群,也就是说其母代的在产种蛋当时的抗体水平决定了子代法氏囊病抗体的高低,种鸡群抗体水平低的差异同样亦会导致子代法氏囊病抗体水平低的差异,一般来说,法氏囊病母源抗体在出壳后4-5天最高,4周后消失,所以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何时进行免疫接种的的生要因素。抗体水平低时可以在低日龄接种疫苗,若抗体水平高时接种疫苗,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导致免疫接种效果不理想,而应当推迟免疫时间。 为了使子代苗鸡法氏囊抗体水平高且一致,种鸡群应当在开产前4周进行法氏囊活疫苗的免疫,4周后进行法氏囊病灭活苗的免疫注射,以后根据其搞体水平针对性地免疫接种,这样可以保证雏鸡能够获得较高且均匀一致的母源抗体,以保护雏鸡在低日龄时免受法氏囊的侵害,待免疫系统发育逐步成熟后再进行免疫。 雏鸡1周龄时免疫器官的发育非常重要,故此时要用高质量的饲料产品且不能使用有损于免疫器官的药物或疫苗。 (1) 疫苗的选择 根据IBD疫苗毒力的不同,可分为中等偏强毒力疫苗(如2512、228E、G603)。、中等毒力疫苗(如B87、BJ836 疫苗)及弱毒疫苗(D78、PBG98、LKT、LZD228),随着疫苗毒力的增加,其对法氏囊淋巴组织的损害也在随之增加,主要表现为淋巴组织数量减少,法氏囊萎缩,免疫抑制等,但是其对母源抗体的干扰性的突破也随之提高,保护率也随之增加,相关疫苗毒力的减弱,对法氏囊淋巴组织的损害性也降低,对母源搞体的干扰性也降低,有时很难或根本不能突破母源抗体,保护率也下降。所以说对疫苗的优缺点也要分别看待,但是在生产实践中,雏鸡法氏囊的抗体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日龄的种鸡、同日龄种鸡个体间的差异,所产的种蛋混在一起导致雏鸡法氏囊抗体整齐度不一致,在同一日龄免疫,不可能保证疫苗都能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且产生坚强抵抗力,因此对一群有母源抗体的鸡群进行IBD的免疫,用中等毒力疫苗在母源抗体消失前进行免疫,必须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免疫才能成功。对特定鸡场并非所有疫苗都是有同样效果,在疾病流行区域或者存在超强毒的区域,建议用中等偏强毒力疫苗或中等毒力疫苗,而在相对温和的区域可以选用弱毒疫苗,在应激和免疫机能受损的情况下选用中强毒或中等毒力疫苗,则可能引发免疫抑制。 (2)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除生产厂家质量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导致质量下降,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运输和保存要求进行保管,否则会导致疫苗不合格。 (3)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根据鸡的品种、母源抗体水平,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疫苗的特性,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所以免疫程序不可能是统一的,每个地方也不可能是一致的,切忌生搬硬套。 仅一次免疫母源抗体不同的鸡群,只能使部分鸡产生免疫应答,原因是若使用中强毒力疫苗,虽然可以突破母源抗体,使病毒在法氏囊内增殖,产生免疫力,但同时也损害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形成免疫抑制,因为低母源抗体的鸡只,病毒在法氏囊内过量繁殖,损害了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虽然只是部分鸡只,但这些鸡会成为疫病的传染源,它会将各种病原增强后向外排出并传播,使疾病难以控制。若使用弱毒疫苗虽然不会损害法氏囊的淋巴组织,但母源抗体高的鸡群,抗体与疫苗毒力中和,当抗体水平下降到较低水平时,一旦病毒攻击就会出现法氏囊病。 最佳免疫日龄的确定:若1日龄AGP(琼脂扩散试验)阳性率达80-100%,则7-10日龄时再测一次,若AGP阳性率率低于50%则首免在14日龄,21日时二免。若AGP阳性率率高于50%,则首免在17日龄 ,二免在24日龄,若1日龄AGP(琼脂扩散试验)阳性率低于80%,首免在10日龄,17日龄二免,种鸡在开产前和40周时要注射灭活疫苗以保障雏鸡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 接种法氏囊疫苗后,法氏囊处于炎性反应期,故一周内最好不要接种其它疫苗,否则效果不理想。 若雏鸡在一周内发病,则可能是感染了法氏囊病的超强毒株,可考虑首日免疫。 (4)免疫方法 通常情况下,法氏囊的免疫一般采取滴口或饮水免疫的方式进行,两种免疫方式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因为该病疫苗病毒主要在消化道黏膜的淋巴组织定居增殖,属消化道免疫,所以不提倡用点眼的方式进行免疫。 为提高免疫效果,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和含有消毒剂的水进行免疫,可使用冷开水或井水,饮水中加入2%的脱脂奶粉,以延长疫苗病毒的存活时间。 饮疫苗之前应停水2-4小时,视天气状况而定,天热时缩短时间,天冷时,可延长时间,让鸡有一种“渴”的感觉,再进行饮水免疫,可使鸡尽可能朝阳喝到疫苗,一般要求在30分钟到一小时左右为宜。否则疫苗效价下降,影响免疫效果。 三、 当前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 1、 发病日龄提前和延迟。 肉鸡12-21日龄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最早有3日龄发病的报道,90日龄发病的鸡也较常见。 2、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呈非典型性。3周左右的鸡发病病程有的达到2周以上,有的鸡可反复发生,有时一批鸡发病达3次,与传统认识的法氏囊病“尖锋式死亡”有所不同。有的鸡群肌注卵黄抗体达3次,同一鸡场不同批鸡也先后发病。 3、 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 的出现。 法氏囊病毒变异毒株的抗原性与血清Ⅰ型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疫苗株对其交叉保护力仅为10%~30%,主要以亚临床型症状为主,死亡率低,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但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并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超强毒株 (vvIBDV)虽然抗原性无变化,但传统疫苗株高滴度的抗体并不能抵抗超强毒株 的攻击。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使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严重损伤,死亡率在50%以上。 4、 明显的季节性和品种特性。每年5-10月是疾病的高发期,肉杂鸡发病率高于肉鸡,肉鸡发病率高于蛋鸡。 5、 并发症、继发症明显增多。因为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对其它疾病的抵御能力,极易继发或并发各种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鸡新城疫等,造成大量的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3天,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精神不振,1~2天内可波及全群,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双翅下垂,畏寒怕冷、挤堆,闭眼呈昏睡,腹泻,拉黄白色、石灰样稀粪或蛋清样稀粪,肛门周围,毛污染严重;
剖检 病死鸡严重脱水,胸肌和腿肌常见刷状或线状出血,肾脏肿大,呈花斑肾,并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的病变具有特征性,感染后4~6天法氏囊肿大,可见出血或有淡黄色的胶冻样渗出液,感染后7~10天法氏囊萎缩。变异毒株只引起法氏囊迅速萎缩,超强毒株引起法氏囊严重出血、瘀血,呈“紫葡萄样”外观;肌胃和腺胃交界处常见出血点或出血斑。 四、防制
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必须贯穿种蛋、孵化、育雏的全过程,选用有效消毒药对育雏舍、鸡笼、饲养用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早期感染。生产中应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保护子代雏鸡避免早期感染。 合理的免疫程序与免疫方法,是保证鸡群健康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鸡群发病后,必须立即清除患病鸡、病死鸡,应深埋或焚烧。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对鸡舍、鸡体表、周围环境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射高免蛋黄每只鸡1-2ml. 高免蛋黄属被动免疫抗体,经实验监测(胥桂华等):以肌肉注射2小时血清中出现抗体,皮下注射4小时血清中出现抗体,口服基本无效。24小时后无论肌肉注射还是皮下注射均能达到抗体高峰,但48小时开始下降 ,72小时后基本消失,但皮下注射抗体消失相对慢一些, 2、加强饲养管理,适当提高室内温度,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提高维生素含量。有利于减少对肾脏的损害。投服保肝护肾药物。 3、可以考虑运用抗病毒的中药或西药,为防止继发感染,投服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