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父母代肉用种鸭过程中,养殖场往往忽视对种鸭体重和鸭群均匀度的重视和维护,致使部分种鸭过肥或体重不足,影响鸭群的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进而影响了种蛋孵化效果和饲养种鸭的经济效益。那么,种鸭生产中怎样提高育成均匀度和保持种鸭标准体重呢? 一、提高种鸭育成均匀度应从种苗鸭育雏抓起 由于种鸭苗价格较高,一般的鸭场和农户在购进种苗前的准备工作都做得比较充分,育雏的温度、饲料、预防用药、饮水等都能达到技术要求,但在育雏时还应注意: 1、由于种鸭在开始采食时就采取定量定时饲喂,因此种鸭育雏时必须使每个育雏圈内的鸭苗数一致,这样便于饲养人员在饲喂时易于操作,饲料投放量相对准确,鸭苗采食量相对一致。否则便会造成鸭苗采食不均而造成个体间生长速度差异。 2、鸭苗在育雏过程中饲喂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勤于观察,对一些个体较小或体质较弱的鸭苗应分开饲喂,适当增加饲料量,促使其体质尽快恢复,待其生长速度与鸭群达到一致后再合群饲养。 3、购进种苗个体体质很差或个体特别小的苗鸭在确定其难以恢复且不符种苗要求时应及早淘汰,避免由此而增加种鸭的培育成本。 二、在限饲期间应保证足够的饲喂场地 种鸭育雏至3周龄后直至20周龄,因鸭苗生长较快,个体较大,一般都要将饲料撒在地面上饲喂。此时应注意: 1、要保证有足够大的饲喂场地,使饲料分撒的范围大而均匀,便于每个后备鸭能均匀地采食。 2、所用的饲料品质要好,饲料制粒均匀且粒度要硬,饲料中粉料含量低,这样既便于种鸭采食而又能减少浪费。 3、由于种公鸭一般生长较快、体质好,采食量也较大,因此不能把公鸭单独集中饲养而给予同母鸭相同量的饲料。最好能使每个饲养单元的公母鸭比例一致,这样既能保持鸭群均匀度又能防止公鸭在培育过程中因单独饲喂而产生性功能障碍。 4、在培育过程中,如出现个别体质较差,生长跟不上大群的后备种鸭仍应分开饲喂,适当增加饲料,提高其体质和生长速度。 5、种鸭在培育过程中,应从4周龄(28日龄)开始至26周龄每周定期称重,并与肉用樱桃谷种鸭培育各阶段标准体重表进行对照,以确定饲料喂量。例如在28日龄早上空腹称重时,如体重符合标准体重,则维持原饲料量,即公鸭130g,母鸭114g;如体重超过标准体重,则降低饲料量,即公鸭125g,母鸭110g;如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则增加饲料量,即公鸭135g,母鸭119g。这样的饲喂量维持一个星期,至下周称重再作相应的调整。种鸭在育雏期的饲料量和1~18周龄标准体重见表1和表2。 三、应重视种鸭群的系统防疫和卫生消毒及隔离措施 系统防疫和卫生消毒及隔离措施在任何种禽场都是至关重要的,樱桃谷种鸭场也不例外。要做好种鸭场区的卫生消毒工作,杜绝外来人员进入种鸭饲养区;按防疫规程做好种鸭群的系统防疫,减少和降低种鸭群感染病原的机会和发病率。 不论其他工作做得如何好,种鸭群一旦发病,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健康鸭与发病鸭个体间生长发育上的差异,影响鸭群的均匀度。对种鸭群中出现的反应异常的病鸭应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加强全场的卫生消毒和预防工作。对治疗无效的种鸭应予淘汰。 在种鸭场的日常管理中,应重视种鸭群的死淘率。过高的死淘率往往预示着饲料质量有问题或卫生条件差或鸭群潜伏着某种疾病,往往给种鸭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四、在育雏育成期添加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保健,提高健雏率,促进器官发育 1、净化来自母源垂直疾病对鸭雏的危害。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促进正常菌群定植,抑制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繁殖,提高健雏率。 2、强化雏鸭、育成鸭体质,促进免疫器官与性器官发育。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能够促进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雏鸭免疫器官发育,增强免疫力;在18周~23周促进母鸭性器官发育,为产蛋期高产蛋率、高受精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上述所述各项之外,影响种鸭育成均匀度和培育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不适当的饲喂方法、同一幢鸭舍不同单元之间光照的差异、是否都有充足清洁的饮水、鸭舍空气质量等,都会对种鸭的培育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养殖中务必注意这些细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