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鸭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引起鸭的大批死亡和生长发育迟缓,现已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 1. 病原学特点 1.1鸭疫里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里氏杆菌属。G-,无芽孢,不能运动,有荚膜。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 1.2分离培养:将病料(脑、心包液、肝)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置含5%~10%CO2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形成圆形、表面光滑、稍突起、边缘整齐、有光泽、奶油状菌落,具有黏性,直径约1~1.5mm。普通琼脂与麦康凯琼脂不生长。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不溶血。 1.3血清型:血清型复杂,国际上已确认有21个(1~21),各型之间无或较弱交叉反应。我国有13个血清型,即1、2、3、4、5、6、7、8、10、11、13、14和15型。 2. 流行病学特点 2.11~8周龄鸭对本病敏感,但多发于2~3周龄雏鸭。 2.2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2.3常因引进带菌鸭而发生流行。 2.4本病于冬春季多发。 2.5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饲养粗放等。 3. 临床症状 3.1急性型:2~4周龄的小鸭。精神沉郁、蹲伏、缩颈;眼、鼻有分泌物,眼周围羽毛被粘湿形成“眼圈”;腹泻,排黄白色、黄绿色稀便;病鸭两腿无力,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群,运动失调。濒死前,病鸭不停点头或左右摇摆,转圈、头颈震颤、前仰后翻,有的两腿伸直、头颈向背侧扭曲呈角弓反张姿势,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d,幸存者生长缓慢。 3.2亚急性或慢性型:4~7周龄的鸭,病程1周以上。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腿软,卧地不起,羽毛粗乱,进行性消瘦,或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出现神经症状。 感染鸭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缩颈、流涕。 4. 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 4.1急性型: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有时可见脾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点,呈斑驳状。 慢性型:局灶性感染常见于皮肤,皮肤病变多发生在背下部或肛门周围,表现为坏死性皮炎,皮肤或脂肪呈黄色,切面呈海绵状,似蜂窝织炎变化。 5. 诊断 5.1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 5.2实验室诊断:首先是细菌分离鉴定:无菌采集脑、心包液、肝脏病料,接种麦康凯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培养,鸭疫里氏杆菌只能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不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而大肠杆菌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其次是涂片镜检:取只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得单个菌落瑞氏染色,镜检,鸭疫里氏杆菌为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6.防控措施 6.1改善卫生条件,减少诱因,施行“全进全出”制度。 6.2药物防治,不要盲目用药,要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6.3疫苗接种,选择我国流行的优势血清型菌株联合研制而成的多价疫苗进行防控,在养殖生产上起到较好的效果。 6.4鸭浆膜炎疫苗: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于2013年5月率先研制成功了鸭传染性浆膜炎三价灭活疫苗(1型ZJ01株+2型HN01株+7型YC03株),填补国内空白,针对性更强,保护更全面。临床使用效果明显,远远大于二价和单价疫苗。 鸭传染性浆膜炎三价灭活疫苗攻毒保护试验 | | | 保护率 | 201003 | 201004 | 201005 |
| | | 免疫组 | 10/10 | 9/10 | 9/10 | 28/30(93.3%) | 对照组 | 0/10 | 0/10 | 0/10 | 0/30 | | 免疫组 | 10/10 | 9/10 | 10/10 | 29/30(96.7%) | 对照组 | 0/10 | 0/10 | 0/10 | 0/30 | | 免疫组 | 10/10 | 10/10 | 9/10 | 29/30(96.7%) | 对照组 | 0/10 | 0/10 | 0/10 | 0/30 |
试验结果:免疫后3周对1型保护达93.3%,对2型和7型保护达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