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肉鸡饲养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随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化药抗生素的药物残留、敏感性的下降、毒副作用的频发,因此,中药制剂因其具有低毒、副作用小、无抗药性的优点,在肉鸡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药制剂防治鸡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个别肉鸡饲养场采购了许多中药制剂,如黄芪多糖、银翘散、双黄连、荆防败毒散、清瘟败毒散、黄连解毒散、扶正解毒散等,在脱离中医、中兽医理论指导下,抛弃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到了盲目使用、随意滥用地步,不但使中药制剂产生不了应有的防治效果,更甚者反而加重了病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卫气营血辨证与肉鸡温热病的防治的角度,谈一下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呼吁全行业重视中药的合理使用。
1卫气营血辨证
1.1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其所著《温热论》一书中创立的一种诊察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叶天士根据《内经》有关营卫气血部位划分的理论,全面吸收《伤寒论》的精华,在六经辨证的启迪下,汲取华佗、巢元方、孙思邈、吴又可、袁体庵等历代医家“病从卫气营血分治”的学术观点,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参以平生治疗温病的丰富经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病机、证候,借用卫气营血做了理论性的概括归纳。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浅深、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进而指导温热病的临床治疗。
1.2叶天士《温热论》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论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至慌张矣。
1.3卫气营血的现代病理研究
祖国医学将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和现代医学中把疾病过程分为前驱期、明显期、极盛期、衰竭期四个时期是相一致的。卫分阶段主要是机体内发生了各种防御代偿活动,尚未发生功能或代谢的明显障碍,局部病变可为充血水肿或轻度发炎。前驱期以后即进入症状明显期。壮热烦渴,不恶寒反恶热,口干舌苔黄,脉洪数等。温病学说认为此时病邪已入气分。此时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尚旺盛,其脏器病变是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也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这些改变往往是可逆的,当病因消除后,可以恢复正常。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组织损伤变将随之加重,各种症状与体征进一步加剧,如夜不安寐,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温病学说认为此时病邪已入营分。这个时期是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较为突出,从量变到质变,并可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如果脏器损害进一步严重,免疫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可致心肝肺肾的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重紊乱,这是热入血分,正气衰竭的阶段。综是所述,邪在卫、气分时,患者常常以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主,而脏器病变以充血水肿和实质细胞的变性为主,或伴一些炎症反应;一旦邪在营、血分时,则以某些实质脏器或组织的变性坏死为主,功能也相应发生紊乱和失调。
2肉鸡温热病
温热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由此可见,温热病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病种,而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在肉鸡的常见病中,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非典型新城疫、低致病性禽流感、多病因呼吸道综合症,基本上均可纳于温热病的防治范畴。
3卫气营血辨证与肉鸡温热病的防治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至慌张矣”。
3.1在卫汗之可也
卫分证是指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气失常,肺气失宜所表现的证候。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而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肺外合皮毛,故云在卫。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求汗之法。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或前额有汗,乃火热上蒸之象,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气机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
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
温热在卫,以银翘散加减,以宣肺退热,方为:银花、连翘、薄荷、前胡、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竹叶。双黄连注射液具有相似的功效。湿热在卫,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而燥湿邪,少佐淡渗分消走泄,方为三仁汤加减:白蒺藜、佩兰叶、白芷、半夏、杏仁、厚朴、黄连、薏苡仁、白蔻仁、赤苓、滑石。暑湿在卫,宜辛香宣透,方如新加香薷饮加减:陈香薷、藿香叶、大豆卷、厚朴、草豆蔻、半夏、黄连、芦根、荷叶、益元散、杏仁。燥热在卫,可用润燥疏化法,方用桑杏汤:北沙参、川贝、桑叶、杏仁、淡豆豉、栀皮、梨皮。
3.2到气才可清气。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气分证范围较广,因邪入气分所犯部位和脏腑的不同,所见兼症也各有不同。
叶氏谓:“到气则可清气。”若未到气切不可清气,初至当以疏卫之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一味寒凉,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能除。清气之法甚多,包括凉膈、利胆、泄火、导滞、通腑等,在治疗时以宣气机为本。
栀子豉汤用于热郁上焦,用之辄取良效。若热邪壅肺,炽盛于阳明,均应以辛凉之剂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宣郁清热、达热出表。若热蕴中焦气分,邪热化火,则宜苦寒如黄连解毒散等直清里热,驱热邪外达。热结肠腑,病在气分,可用苦寒攻下,如小承气汤等。
3.3入营犹可透热热转气
营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陷,营阴被灼,心神被扰所表现的症候。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气热灼津,病仍不解,即可渐渐入营。营分属阴,其气通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反不甚渴饮,舌绛脉细而数,或斑点隐隐,时或谵语,皆营热阴伤之象。治之必须清营养阴,透热转气。吴鞠通创清营汤、清宫汤,皆治温热日久入营之证。并佐以增液,但必须注意透热转气。热邪入营,来路不一,临症同病,必详诊细参。
心包者,心之宫城也。热胜阴伤、津液被蒸,煎灼成痰,最易成热陷心包证。其“舌绛鲜泽”,又见神昏谵语,即是心包受病,其由于手太阴传入者,又称逆传,病在手厥阴也。手厥阴之病最易传入足厥阴肝经而见动风之证。
热陷心包,非属下陷,最忌提升。此时内窍闭塞,气机不畅,邪热深入于内,昏厥谵语,脉舌色证俱当详诊细辨,切不可一见昏迷即用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必须审其因,观色脉,在卫当疏,在气当清,入营方考虑透热转气。入血仍需加入宣畅气机之品,万不可妄用寒凉,以防寒凝,不可过用滋腻,以防气机不畅,反使热不外达。用药轻则灵,重则滞,灵能开窍宣通,助热外达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清营汤,为热邪入营、劫伤营阴的代表方剂,方中银花、连翘、竹叶均有透热转气作用。邪入心包、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具有相同的效果。
3.4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耗阴、动风所表现的证候。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其病变累及心、刮、肾三脏。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动血包括发斑、吐衄、溲血、便血及内脏出血等。其为热盛动血,治疗不能一味止血,首当凉血解毒。血和不妄行,瘀散血可止。
余师愚《疫疹一得》之清瘟败毒饮,由一派寒凉之品组成,具有清气泻火、泄热保阴、凉血解毒之功,余氏称本方为“十二经泄火之药”,对于温热病极期邪深毒盛、区营或气血两燔的重症、险症,用之得当,确能力挽危局。本方由生石膏、生地黄、犀角、真川连、山栀、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组成。
4注意问题
4.1家禽的生理特点,概括地说,禽体较小,体温较高,脏腑特殊,缺少胸膈膜和膀胱、粪尿同出,机能特异,缺乏汗腺,没有牙齿,代谢迅速,生长旺盛,难以问诊、闻诊、舌诊和脉诊,用中医理论和诊治方法处理鸡病,是一个较新的、尝试性领域
4.2伤寒与温热病的异同:伤寒与温病同为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方面,亦同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然而寒与温其性质毕竟不同,故在诊断和治法上都有区别,故叶氏“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为感受寒邪,寒性阴凝,化热过程较慢,初起留恋在表,卫阳被遏,呈现表寒征象,必待经过一定时间,然后才逐渐化热而由表入里内传,而温为阳邪,热变最速,初起在表者即呈现热象偏重的表证;温病可发生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间,任何气候,大多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或传染性;伤寒多发生在感受寒冷邪气,如天气气温突然下降,冒雨着凉,或贪凉饮冷,睡卧着凉等。所以伤寒初起,治疗宜用辛温解表;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荆防败毒散等。温病初起治疗宜用辛凉之剂。
4.3卫气营血证的传变:温热病的发展传变,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轻渐重,但由于感邪和机体反应情况的差异,临床上又有顺传、逆传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同时并见的情况。顺传:指病变循卫气营血顺序依次传变。这种传变体现了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至重、由实到虚的发展传变过程。逆传:指病邪侵入卫气后,不经气分阶段而是直接深入营分或血分。实际上“逆传”只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种超越阶段的传变,多由于邪热炽盛,势不可挡;或由于阴液过伤,无力扰邪;或由于治疗失当,致邪迅速深入所致。这种情况一般反映邪盛正衰、病势急重。此外,尚有不按上述规律传变,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并见者。如卫分证候未罢,又出现气分证候,称“卫气同病”;气证候未罢,又出现营分证或血分证,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等等。所以,对于温热病的发展传变,既应了解和掌握一般的传变规律,也应了解和掌握其特殊的传变。 |
评分
-
参与人数 2 | +87 |
收起
理由
|
禽始皇
| + 57 |
感谢楼主分享,如能再来几位中兽医理论的老师朋友共同切磋,好让咱们想了解中医理论的 |
王留英
| + 30 |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