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提到新城疫,相信任何一个养鸡者都不会陌生,从雏鸡开始,养鸡者就会进行新城疫的免疫,即使对于生长周期不到40天的白羽肉鸡,整个生长过程中也会免疫2~3次新城疫疫苗。但是,频繁的免疫并没有让鸡场杜绝新城疫的发病,相反,近年来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几乎疫横扫我国养禽业,严重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城疫如此猖狂?在本次会议上,山东农业科学院秦卓明研究员从病毒变异、致病力改变角度为我们解读了波诡云谲的新城疫。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养禽密度的增加,新城疫的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很多临床上免疫过新城疫疫苗、实验室检测抗体滴度很高的鸡,仍然有发病的现象,这与新城疫流行基因型的不断变异有很大关系。以下将从实验研究、病毒传播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城疫病毒的变异。
通过对过去近七十年中(1933-2009)分离的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比较发现:近二十年来分离的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HN基因与国内外一直广泛应用LaSota疫苗株的同源性愈来愈小,但2001年后中国的新城疫病毒流行株Ⅶ型(代表毒株SGM01)相比,这一同源性却愈来愈大。但在对F基因的比较中,却看不出这一趋势。由此推测:LaSota等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造成的免疫选择压正在促进新城疫病毒的抗原性变异,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主要与HN基因相关。 实验室研究表明,与LaSota和中国经典强毒F48E9相比,HI、VN、单抗和免疫实验证实了新城疫病毒流行株在抗原性上已经出现了变异,经典疫苗仅对40%左右的流行强毒具有保护,但对60%的流行毒不能提供有效保护。从新城疫病毒自身的变异来看,新城疫病毒(NDV)属RNA病毒,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新城疫病毒的变异速率(0.98-1.56X10-3/year)远低于流感病毒(3-4X10-3 /year);缺乏高效的RNA校正酶,病毒本身具有较高的复制效率,间隔代次时间短,免疫频繁,临床多种病毒共存,使得病毒变异几率增高;渐进性的新城疫病毒变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通过对新城疫病毒致病力和种间传播的研究发现:几乎每次新城疫的大流行都会有新的宿主感染,并且均会有新的基因型或亚型出现。例如新城疫病毒过去仅对鸡、火鸡等表现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对其他禽类和野鸟,特别是水禽很少感染,而目前新城疫病毒感染宿主范围明显扩大,已经有鹅,企鹅,鸭,鹦鹉,鸽子等发病的报道,能自然或人工感染的鸟类超过250余种。更令人关注的是,近几年猪发生新城疫的感染。
新城疫病毒近年来出现了不同宿主互感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在不同禽体内互感增强了新城疫病毒毒力。传统报道的水禽新城疫病毒绝大部分为弱毒,但也有少数具有强毒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如病毒血凝素对热的稳定性、病毒对红细胞的解脱率等。因此,新城疫病毒强毒可能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禽鸟只是一种病毒携带者。Takakura等(1998)在水禽分离的47株新城疫病毒中,有5株新城疫病毒的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基序已变为强毒,部分毒株经鸡胚或鸡传代后变为强毒;由此推测:自然界迁徙的水禽体内可能含有潜在的强毒株,这些毒株可能传给家禽并增强其致病性。
新城疫病毒对宿主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研究发现:非鸡源性毒株在鸡群中流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通常在一段时间后消失。如基因Ⅴ型新城疫病毒曾一度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新城疫病毒发生,但在1990年以后,数量急剧下降,近几年几乎看不到它的踪影。鸽新城疫大部分在其本动物群内流行(鸡、鹅曾经流行)。新城疫病毒对猪有较高的致病力,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多与新城疫病毒弱毒疫苗(基因Ⅰ型)相关。是偶然因素还是自然传播有待进一步研究?受体是病毒宿主特异性的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新城疫病毒的变异,这对未来新城疫的流行特点有重大意义。新城疫未来仍将成大面积散发和地方流行,不容忽视;新城疫病毒将多种基因型病毒并存,以基因Ⅶ型毒为主;经典强毒减少,与疫苗相关毒株增加;新的病毒重组株值得关注:新型疫苗需要配套研制:NDV流行株已发生抗原性和基因型的变异。新流行株可能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提高HI抗体保护阈值可降低感染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