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移因子携带有致敏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信息,能够将特异性免疫信息递呈给受体淋巴细胞,使受体无活性的淋巴细胞转变为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从而激发受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转移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学调节活性,一方面可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将特异性免疫能力传递到其他动物,激发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
转移因子是小分子物质,不会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解,也不会被胃酸破坏,可以口服。无毒副作用,无过敏反应,无抗原性。使用剂量小,起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
预防天花开创人工免疫来,免疫预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一直局限在体液免疫方面转移因子自由Lawrence在 1949年通过裂解人白细胞制得,经过数十年研究,已发展到应用牛脾、猪脾等多种原料的制剂,剂型也得到进步丰富。作为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细胞调节因子。免疫增强剂已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号,也吸引着科学工作者从事转移因子实验及临床研究,转移因子在各类疾病中的治疗机理的报道也日趋增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五个方面:
1、传递特异非特异细胞免疫信息,激活正常淋巴细胞、修复淋巴细胞膜受体的免疫活性。转移因子传递细胞免疫信息的功能在TF发现初期的经典试验中就得以证实,从利用抗原球孢子致敏细胞制备的转移因子,能使受者获得对球孢子菌素发生细胞免疫反应实验到利用人工合成抗原进行的实验,都令人信服地证实转移因子具有传递特异细胞免疫信息的活性。傅颖缓等采用H一TdR棒入法对肺结核、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125例患者进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合浓度下TF可激活淋巴细胞,产生淋巴细胞增值反应作用。徐燕萍等用人、猪、牛三种不同种属转移四子进行淋巴细胞E受体激活试验,发现三种转移因子均能激活淋巴细胞E受体,提高人和猪血淋巴细胞玫瑰花的形成率。韩敬淑等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正常人淋巴细胞,然后用转移因子做E花环重建试验证实转移因子在E受体受损情况下具促胰蛋白酶消化的淋巴细胞恢复玫瑰花环形成能力,临床研究发现转移因子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同时临床使用转移因子治疗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后,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与临床治疗疗效正相关的报道也进一步证实TF的激发、修复淋 巴细胞膜受体传递免疫信息的作用机理。
2、调节细胞免疫。钱薇等发现 TF可调节淋巴细胞mRNA的合成,特异TF可抑制癌细胞DNA合成,显示出TF的免疫调节作用。张方信等应用特异转移因子免疫抗肿瘤病人后发现各细胞因子活性显著增强,WBC明显增加,且 IL-1、IL一2活性及WBC增加明显高于化疗者。 提示 TF做为细胞调节剂可调节肿瘤病人的细胞因子水平。朱炳法等研究转移因子治疗过敏性哮喘的免疫机理时发现:经TF治疗的过敏性哮喘患者,过敏原皮试阳转阴,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降低,与此相反ConA诱导的抑制T细胞活r陛明显增高,证实了TF 在治疗哮喘病人时的免疫调节活性。吴海红等发现老慢支患者经TF治疗后,能提高患者EaRFc(一组对SRBC有高度亲和力的T细胞特殊亚群,是T细胞中具有免疫活r陛功能的效应细胞),使Ts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从而调节 Th/Ts的比值,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杨炳志等在用猪脾转移因子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时发现患者胸腺中的肌样细胞内含有乙酰胆碱受体(Ac—hR),认为胸腺可能是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最早诱生乙酰胆碱受体一抗体 (AchR- Ab)的场所,14例患者经4个疗程的TF治疗后AchR-Ab显著下降,表明TF作为免疫调节剂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3、抗放射、抗免疫抑制剂、提升白细胞作用。苗田等采用环磷酰胺建立的免疫抑制家兔模型进行猪脾转移因子提升白细胞实验.注射后第三天即可见白细胞总数迅速上升,第五天可达最高峰,第八天后趋向正常。彭责勇等报道:TF可降低丝裂霉素对淋 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可协同5一氟脲嘧嚏非常显著的增加淋巴细胞转化半。因而认为:TF作为免疫激活剂进入机体后、可使造血系统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白如胞,同时活化淋巴细胞.增加T辅助细胞产生和释放更多的淋巴因子,促进T淋巴细胞生长和分裂从而发挥抗放射、抗免疫抑制、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4、TF诱导启动干扰素的作用。邓淑华等在人体外用不同剂量的TF启动促新城鸡瘟病毒诱生干扰素获得成功。用TF启动诱生的干扰素要比只按常规方法诱生的干扰素多1.7倍。
5、人工被动免痘作用。自从Jenner创造牛痘苗,对许多由细胞免疫起主要保护作用的一些病毒、细菌感染还缺乏有力的预防和应急治疗手段。张保华报道猪转移因子用于预防新城鸡瘟,保护率高选 97%。TF预防的成功开辟预防疾病的新途径,但其预防机理和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从致敏动物的白细胞或淋巴细胞中提取的一种多核苷酸和多肽,是一种低分子的复合体,它能将供体的某种特定的细胞免疫功能转移给供体,从而提高受体的免疫功能。转移因子是一种不含蛋白质、可溶、可透析、可超滤的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在10000道尔顿以下,含有转移因子的产品大多通过冻融透析法、孵育透析法、超滤法等从动物外周血、淋巴结、脾脏、卵黄、高免奶牛初乳中提取。
转移因子在体内通过核酸浸入受体的淋巴细胞,起着被动转移免疫信息的作用,能诱导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在炎症局部集聚,发挥抗感染和抗肿瘤等作用;转移因子可将免疫反应活性转移给正常未致敏或者是免疫活性受阻的细胞,使之成为致敏淋巴细胞,从而扩大细胞免疫反应。转移因子转移的细胞免疫具有抗原特异性,很小的剂量即能使一正常受体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而且在很短时间内(2-3小时)激活宿主的淋巴细胞,使受体迅速致敏,致敏性一旦转移后,持续时间可达一年之久;转移因子除能特异性地将共体某一细胞免疫功能转移给受体,还能非特异性地增强受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双向体调节作用,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治愈疾病。
转移因子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实践,其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病毒病是威胁养殖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用转移因子配合抗菌素治疗,不仅有效控制病毒病,还可防止激发感染;第二、使用转移因子弥补幼小动物先天免疫不足,可通过免疫功能的转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抵制各种病毒性疾病的侵害,提高成活率;第三、免疫补位作用:任何一种疫苗接种后,疫苗会和机体内原有抗体部分中和,在5-7天后产生有效抗体,此时机体的抗病力很差,及时补充转移因子可使机体具有较强的抗病力,有效避免免疫间隙带来的损失。 第四、由于现代畜禽业免疫程序的繁多和周期较短,容易造成淋巴细胞免疫的麻痹作用,即便是正常免疫,其免疫抗体水平并不高,造成免疫后还是会感染某些疫病,转移因子可以很大程度上激活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
1.转移因子在畜禽市场现有背景
目前由于国家对于转移因子的质量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且没有审批文号,这就造成畜禽市场上兽用转移因子较为混乱。很多动物制药厂家没有足够的硬件来支持生产转移因子等的生物制剂。另外由于转移因子中各成分的含量,没有定性定量的标准,且对于转移因子在畜禽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较为有限,所以市场上一瓶多名或以假乱真的现象十分严重。
对于养殖户而言,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转移因子的作用,他们并不了解转移因子对于畜禽免疫的重要作用。所以转移因子在畜禽市场的推广有很大的空间。
2.关于转移因子的作用机理
2.1转移因子的特点
早期认为转移因子是由小分子多肽、DNA和双链RNA组成,但用DNA酶、RNA酶和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其活性不丧失。转移因子不耐热,56℃ 30分钟可灭活,37℃时保持稳定6小时,在-20℃以下可保存较长时间,其活性不消失。目前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转移因子是一种小分子肽,但由于来源不同以及纯化方法的差异,得到的转移因子分子量大小没有一致的结果。所以转移因子为分子量小于10000,具有生物活性的非均一性的小分子混合物,其内含物包括游离氨基酸(16-18种),核酸、多肽及K 、Na、Ca、Mg、Za等金属元素。各种转移因子内的理化特性,组成成分差异不大,但含量有较大差异。
2.2转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转移因子一方面具有非特异性,可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特异性,一种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转移因子,用于处理其它同种或异种动物时,能够将这种特异性免疫能力传递到该动物,激发特异性免疫,其反应的强度与动物机体二次接触同类病原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相当。
2.2.1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
非特异性活性的存在不依赖抗原的刺激。很多研究表明转移因子可以显著增强机体的E玫瑰花环形成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因此,转移因子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也有增强作用。
2.2.2特异性免疫学活性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实现,转移因子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且具有转移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能力,诱导未经过免疫的淋巴细胞,使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另外还可调节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水平。已有众多资料证实,转移因子可激活淋巴细胞E受体,增加E玫瑰花结的形成数目。因此免疫信息通过转移因子转移给受体淋巴细胞,使细胞获得这种免疫信息而产生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当有该种抗原存在时,这种特异性识别受体就会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而触发受体细胞活化,从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如导致其高度分化增殖。
对于B淋巴细胞有研究表明转移因子与疫苗配合使用时,可以显著加强免疫且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免疫接种畜种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产生较高滴度的抗体,并延长抗体高峰期,使之维持较长时间。这是由于B淋巴细胞在实现体液免疫机能时需要T淋巴细胞的辅助,目前普遍认为转移因子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
2.3转移因子在畜禽业临床实践中和应用
2.3.1疫病的治疗
除特异性转移因子被用来作为一种特定性疫病的治疗药物使用外,近年来非特异性转移因子常常被用来作为一些难以控制的疫病的治疗。试验鸡反复人工感染法氏囊强毒,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后胸肌注射转移因子和卵黄抗体,第一次攻毒后转移因子组存活率比对照组高40%,而比卵黄抗体组低20%,在第二次攻毒后转移因子组存活率为100%,而卵黄抗体组仅为25%。对鸡马立克试验,转移因子虽然不能完全治疗,但对肿瘤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工感染禽流感,同时肌注转移因子,淋巴细胞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抗体产生的也更快更高,且临床症状减轻,死亡减少,病程缩短。李学良等用转移因子长期在临床中应用,统计其对仔猪副伤寒的治愈率为72.86%,猪胸膜肺炎的治愈率为53%,猪弓形体病的治愈率为80.5%,猪肺疫的治愈率为66.67%,猪痢疾的治愈率为9%,猪喘气病的治愈率为10%,犬瘟热治愈率为75%。由此可以看出转移因子可以作用一种主药,用来治疗一些畜禽传染性疾病。
2.3.2免疫佐剂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转移因子对活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均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缩短机体免疫应答期,促进抗体的产生,并延长抗体高峰期,使之维持更长的时间。
2.3.3免疫辅助治疗
在人类临床上转移因子已被广泛作为辅助药物与抗菌药和抗病毒药同用治疗顽固性肠炎、慢性呼吸道病以及无确切治疗方法的细菌病和病毒病。但在兽医临床上转移因子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转移因子成本过高和剂型开发落后。而大量实验已证明家禽脾脏转移因子作用效果与哺乳动物的无显著差别,我国肉禽养殖业发达,禽类的脾脏在屠宰中一般作为废物处理。因此,开发禽类的转移因子产品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