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
传统效用 |
额外效用 |
缺乏症症状 |
备注 |
其他 |
维生素A |
促进皮肤和粘膜的发育及再生能力,并有保护作用;调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促进健康,促进生长,促进骨胳发育和提高繁殖能力,合成视紫质。 |
活化细胞膜的溶酶体膜,促进肾上腺产生皮质酮;提高免疫能力,增强对传染病的寄生虫病的抵抗力。 |
眼眦模糊,干眼症,夜盲,瞎眼,粘膜角化,皮毛“干燥”,蓬乱,繁殖能力下降,产蛋量降低,不育,哺乳动物的胚胎早期死亡,流产,种卵孵化2—3天内,因外血管循萎缩和消失而致胚胎死亡,抵抗疾病的传染的能力降低。猪繁殖障碍、产畸形仔、运动失调、增重下降。 |
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皆可罹患。 |
猪中毒被毛粗糙,鳞状皮肤,过度兴奋,蹄周出血,血尿,血粪,不能站立,周期性震颤。 |
维生素D3 |
调节钙和磷的代谢功能,尤其是促进肠对钙和磷的吸收,调节肾脏对钙和磷的排泄,控制骨胳中钙和磷的贮存及其活动状况 |
|
钙磷代谢紊乱,骨基质钙化停止(佝偻症、软骨症),骨关节变形,易发生自发性骨折。牙齿发育不良,缺乏牙釉质;蛋壳脆弱惚破裂。 |
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皆可罹患。 |
猪中毒软组织钙化,降低采食及生长速度,动脉、心脏、肺脏和肾脏钙化。 |
维生素E |
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肌酸的代谢,节约糖元;促进性腺发育,提高生殖机能;通过脑下垂体前叶调节激素代谢;以抗氧化作用防止细胞中敏感的脂肪酸和其他敏感物(如维生素A、类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产物)受到氧化破坏;保护肝脏功能。 |
刺激合成辅酶Q的作用,故可提高免疫效应;对氧化氢、黄曲霉素B1、亚硝基化合物以及聚氯联苯等的抗毒和解毒作用,抵抗致癌作用,促进抗坏血酸的合成。 |
心肌和骨胳肌变性(营养不良),突发性心力衰竭,桑葚状心脏病变;胃角化不全、胃溃疡,贫血,肝环死,脂肪组织黄染,猝死;哺乳母猪缺乏易造成6—12周龄内仔猪VE-Se缺乏症,心脏衰竭而猝死;怀孕后期胎儿死亡;胰及萎缩;生育、繁殖受损;运动失调;家禽脑软化症,神经症状,渗出性素质(皮下蓝或绿色),肝坏死,肌胃溃疡。 |
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皆可罹患。
与硒和含硫氨基酸有关。 |
没有证据证明对猪有毒性,生长猪550mg/kg 未见毒性反应,饲料中的天然来源主要是绿色植物及种子中的生育酚。 |
维生素K3 |
促进凝血酶原的合成,维持正常的凝血时间。 |
|
凝血时间延长,出血不止,小伤口也可以引起血管破裂。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 |
猪能耐受大剂量K3,110mg/gkMPB对猪无中毒症状(1000倍) |
维生素B1 |
通过焦磷酸硫胺酯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脏的正常功能,维持肠道的正常蠕动,维持消化道内脂肪的吸收以及酶的活性。 |
|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食欲不振或废食。
增重降低,体温和心率降低,偶尔呕吐,心脏肥大无力,心肌退化,心脏衰竭而猝融死。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但也有成年牛缺乏症报道;大脑皮质坏死。 |
猪玉米-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没有证据表明需添加VB1。 |
维生素B2 |
为黄色辅酶(FAD)的组成部分,对氢和电子的转移起重要作用,即起辅酶作用,和其他B族维生素一样,在蛋白、脂肪和核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
|
青年母猪不发情,幼龄生长猪生长缓慢,白内障,步态僵硬,皮脂溢,呕吐和脱毛,免疫力下降,怀孕母猪死胎高达100%;食欲减退;腹泻;家禽害屈趾状麻痹。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 |
大多数饲料中VB2含量不足,必须予发添加。 |
维生素B6 |
吡哆醛-5-磷酸是很多酶系统的辅酶,与体内多种代谢有关,特别与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 |
可增加免疫效应。 |
皮毛焦燥,皮炎;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肝脏和心脏受损;繁殖能力降低;胚胎死亡率增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降低食欲和生长速度,眼周渗出液体、抽搐、共济失调、昏迷和死亡。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 |
长期添加未发现猪的生长繁殖性能得到改善,谷物-豆粕型饲料不需要添加VB6。 |
维生素B12 |
作为辅酶,参加蛋白质代谢,在S-腺苷-蛋氨酸循环中将N[sup]5[/sup]-甲基四氢叶酸上的甲基转移给高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 |
|
糙皮病,皮炎,贫血,增重降低,食欲丧失,烦躁及后腿共济失调;叶酸缺乏症常伴有VB12缺乏(叶酸代谢中需要VB12)。家禽羽毛生长不良,孵化率降低;胚胎死亡率增高;饲料转化率降低。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幼小动物敏感。 |
植物性饲料缺乏VB12,动物性饲料及发酵副产品中含有此维生素。 |
生物素 |
作为活化CO[sub]2[/sub]和脱羧作用的辅酶,在哺乳动物中与亮氨酸合成蛋氨酸。 |
|
猪蹄周围皮炎,脱毛,眼周渗出液,口腔炎,脚垫裂缝和出血,生殖紊乱;家禽喙部、胫及趾部周围皮炎;肉用仔鸡发生脂肪肝、肾病综合症。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幼小动物敏感。 |
大多数常用饲料含量丰富,不易缺乏生物素,添加可提高产仔。 |
叶酸 |
以5,6,7,8,四氢叶酸的形式起辅酶作用,参与所有一碳单位转移反应,包括甲基转移、羟甲基转移、甲酰基转移[sub]、、[/sub]、亚胺甲基转移等反应,参加很多氨基酸和含N化合物的反应 |
具有抗霉菌毒素效用,增强免疫效应。 |
血象紊乱,母猪导致增重缓慢、被毛褪色,患红细胞性贫血症,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增生;家禽羽毛生长不良;繁殖能力降低;胚胎死亡率高;骨短粗症。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幼小动物敏感。 |
生长猪添加叶酸无效益,可能有时会提高繁殖性能。 |
烟酸 |
以辅酶I(coI)和辅酶II的形式,参加很多反应。 |
抗致变态作用 |
猪坏死性肠炎、血痢、增重缓慢、厌食、呕吐、皮肤干燥、皮炎、被毛粗糙、脱毛、腹泻、粘膜溃疡,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
|
谷物中的烟酸大部分不能被子利用。 |
泛酸 |
是辅酶A的辅基因,参加酰基的转化。 |
增强免疫效应 |
皮肤和粘膜发生病变,皮炎,肠道和呼吸道疾病,厌食、腹泻、脱毛、免疫反应降低,生殖机能紊乱;降低耐紧张能力;猪害“鹅步”——跨高阔步步态;家禽产蛋量降低;胚胎死亡率高。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幼小动物和种用动物特别需要。 |
在植物中分布广泛,然而其含量仅能达到需要量的下限,建议在饲料中予以常规添加。 |
胆碱 |
是甲基的供体,是卵磷脂的构成部分,整体的胆碱分子防止脂肪肝、肾出血和禽类弱腿症,刺激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
促进抗体的产生,增强免疫效应。 |
脂肪肝,肝脂肪变性;猪后腿叉开站行,运动失调,经常呈坐姿状态;家禽骨短粗症,骨关节畸形。 |
瘤胃发育好了的反刍动物不患。幼小动物和种用动物特别需要。 |
|
维生素C |
体内的强还原剂,参加羟化反应,对胶原合成有关的结缔组织、软骨和牙龈起重要作用,对甾类激素合成有关;参与电子传递;参与将铁嵌入铁蛋白;并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叶酸氢化为四氢叶酸的反应;哺乳动物与家禽具有在体内合成抗坏血酸的机能;人和若干鱼类没有这种机能。 |
抵抗传染病,抗逆境效应,抗致癌作用,保护其他维生素。 |
易患传染病,粘膜自发性出血;家禽在高温下兴奋紧张,蛋壳硬度降低。 |
猪鸡等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补充;鱼类饲料需要添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