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iv style="MARGIN: 8px">今年家禽疫情为什么特别严重?
自从去年秋天开始、到现在,对于家禽来讲应该是疫情最严重的一年了。最初是2010.9月份开始发生在种鸭上的疫情,种鸭在短短几天内就能绝产、绝食甚至开始大量死亡,接下来便是商品肉鸭的疫情,也是以早发、多发、蔓延迅速、死亡率高为特点的,鸭子的疫情与以往不同,是从南方开始蔓延到北方的,这和这个季节的风向和候鸟迁徙方向是不一致的。从2010.12月开始,疫情开始在肉鸡、蛋鸡、种鸡上开始流行,范围之广、损失之大也是最严重的一年了。到现在还没有减轻的迹象。很多科研院所、动保企业一直在采样跟踪,化验、分析,但却一直没有定论,也没有拿出合理的方案来进行有效的防控。
就非官方的消息来看,有人说是一种新的病毒,但缺乏理论上的支撑;有人说是禽流感的新毒株,也不无道理;有人说是混合感染导致的,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全国性的混合感染不可能这么一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传说,但总是没有定论,这才是可怕的,没有定论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补充说明:在2011.5.21-22潍坊召开的山东省第二届禽病防控研讨会上,有的专家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困扰种鸭的疫情---出血性卵巢炎为主,其病原是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当然也只是初步认定,在学术界尚存在异议)。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以病毒性疾病为主导的疫情,因为从流行病学(大面积爆发)、到临床表现(高的传播速度和死亡率)和诊疗效果(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没有效果)上是可以定性的。
2.疫病流行与气候异常有直接的关系,首先是南方的洪涝灾害,导致了部分发病的家禽尤其是水禽发病后尸体、粪便、其他污染物直接随着洪水和地表径流成为流动性污染源、甚至直接污染地下水。这比普通意义上的经过空气、人员、车辆等的传播要迅速得多。今年是华北、华东和华中大面积干旱的一年,几乎是秋冬春三季不见有效降水,干旱程度达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一遇,不仅导致农作物遭受严重灾害;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干旱导致了空气质量差(空气中尘埃、风沙颗粒携带有机颗粒和病原的能力增强)、空气湿度小(对于家禽呼吸道造成伤害,直接影响到粘膜免疫的效果和上呼吸道粘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抗感染能力下降、对某些疫病的易感性增强)、温差大(今年秋冬春季不仅昼夜温差大、温度波动大、而且相对于往年来讲,低温或超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这不可避免地会给家禽导致应激和生存环境的不稳定甚至是恶化)。
3. 庞大的养殖量是疫病流行的温床。过去有人问我什么时候疫情就减轻或没有了,我曾无奈并半开玩笑地说,等养殖量下来了、疫情也就减轻了;等大家都不养了,疫情也就没有了。其实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疫情流行的时候,凡是那些养殖量和养殖密度大的地方,总是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所以说每次疫病流行,都是对养殖业的一次无情打击。在畜牧业发展中遵循合理的密度和规模也是一种规律,否则我们就会受到惩罚。
4.产地和道路检疫不力是疫病流行的帮凶,就目前来讲我国的畜禽存养量是很大的,如果产地和道路检疫不力,就很难建立有效的隔离带。所以说家禽出栏、病死家禽处理、活禽、产品和粪便运输等,在检疫和消毒不力的情况下都会导致疫病的进一步蔓延。无害化处理现在还是提倡深埋、焚烧,其实在规模养殖的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深埋?往哪儿埋?如何评价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焚烧?怎么烧?成本、油烟、异味,谁让你烧?其实大多数的病、死家禽还是被“处理”了,有的成了水貂、狐狸等的饲料、有的可能就进入了人的食物链,如此等等……,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5.混合感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就肉鸡来讲,是哪几种病在混合感染?从具体的案例中,我们觉得混合感染也没有固定的公式,比如常见的:禽流感、新城疫、大肠杆菌、支原体、球虫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出现混合感染。一种病就很棘手,混感还不要了命?其实我们在研究混感的时候,也要看主次矛盾,目前除了禽流感比较麻烦,象新城疫(适当加大免疫密度和次数、紧急接种等)、大肠杆菌(选用敏感药物)、支原体(选用疫苗和敏感药物)、球虫(选用疫苗和敏感药物)等还是有办法、有能力、有把握控制的,我们不能老是怨天尤人。不管疫情多么严重,在每次疫病流行的时候,为什么总有一部分养殖户能幸免于难,难道仅仅是运气?不是的,这里面还是有必然性的,环境的、管理的因素还是不容忽视的。
6.禽流感是世界性的难题,但在我们国家,由于允许使用疫苗,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应该是可控的。关键是我们的疫苗研发、生产和推广是否能与疫情流行同步,这很关键。我曾建议那些对禽流感研究造诣很深的专家,不要老是在技术讲座中吓唬养殖户,给他们是讲不明白的、就是讲明白了也是没有用的;这些专家应该把他们的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讲给那些生物制品企业的研发人员听,让他们能及时了解疫情、毒株变异,并及时跟进、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与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然后投放到与之匹配的地域使用。对于养殖来讲,需要的是产品和工具,而不仅仅是理论。而在这一方面,我们是脱节的,往往是今年讲去年的疫情,这和给死人把脉有何不同?
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疫情的心态、思维和方法,预防和扑灭疫情是全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需要大家共同承担,否则我们老是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永远都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也就难免被疫情困扰。
赵德峰 2011.2.13
</div>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