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39|回复: 4
收起左侧

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理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初中生

Rank: 3Rank: 3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1-5-25 10: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IV>< style="TEXT-INDENT: 2em"></P>< style="TEXT-INDENT: 2em">大肠杆菌病是最容易诊断且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虽然对大肠杆菌的剖检及病理变化研究的比较透彻,再加上药敏设备的应用帮助我们选择敏感药物,但尽管应用了敏感药物,疗效却不甚明显,往往是边用药边死亡。从疗效来看,应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杀灭入侵的细菌,但因细菌被抗菌素成批杀死,造成内毒素在肠道大量释放,一旦聚集的内毒素被吸收,则很容易引起内毒素性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报道,近年来,由于使用不断更新的抗菌素,使得内毒素性休克较以往有增多的趋势,其死亡率仍高达30%-60%。</P>< style="TEXT-INDENT: 2em">1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P>< style="TEXT-INDENT: 2em">大肠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主要的外毒素包括:粘附素、肠毒素、水肿素(现称志贺氏祥毒素)及溶血素。其中,粘附素被认为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动物的先决因子,是一类表达于细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结构,能使致病菌附着于肠道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上,为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引起致病创造条件。志贺祥毒素是引起猪水肿病的主要毒力因子,具有很强的细胞毒、肠毒和神经毒作用;溶血素是引起肠外疾病的重要毒力因子,对于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内皮细胞等具有活性,与出血有关。内毒素是在大肠杆菌细胞崩解以后释放出来的一种脂多糖,是大肠杆菌细胞壁的构成成份,少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发热反应,较大量的内毒素能激活凝血因子及激肽系统,损伤微血管而引起内毒素性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 style="TEXT-INDENT: 2em">1&#46;1内毒素</P>< style="TEXT-INDENT: 2em">内毒素存在细菌细胞内,是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多在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肠道功能在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动物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时,肠道内的内毒素经门静脉和淋巴系统进入体内,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导致动物出现腹泻以及全身症状,进而引起全身器官的损伤;剖检可见心包炎和心包积液。组织学变化为心脏和肝脏淋巴细胞侵润,后期还可见心肌变性,肝细胞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和脱离。现有研究表明大肠杆菌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是内毒素,在大肠杆菌在生长、死亡后崩解,及受到抗生素诱导作用后,大肠杆菌外膜中释放出。当内毒素超过一定限量后会引起发热、腹泻、痢疾,是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溶血、脓毒性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及动物死亡的主要始动原因。内毒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物质,几乎对机体各个系统均有作用,尤其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引起肠道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肠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毒素吸收,加重毒血症,甚至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P>< style="TEXT-INDENT: 2em">1&#46;2肠毒素</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大肠杆菌肠毒素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是肠粘膜上皮细胞,至于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但从病例过程来看,上皮细胞的损伤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应是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上皮细胞损必然影响到其下内皮细胞的变化,另一方面,由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微血管是血液循环的末端,其通透性升高是血液中的水盐溜出循环系统的病例基础,内皮细胞的功能失调进而加剧水盐从上皮细胞继续渗出。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来看,微血管内皮细胞不单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理屏障,并且是各种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的“门户”,通过合成和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调控各种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对于肠毒素等毒力因子引起的肠道炎症来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反应异常可能是其主要机制。因此我们推测,大肠杆菌外毒素很有可能除了引起上皮细胞损伤,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固有层中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腹泻。</P>< style="TEXT-INDENT: 2em">2大肠杆菌致病机理</P>< style="TEXT-INDENT: 2em">尽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很多,但其致病的机理十分相似,即感染机体后,首先通过菌毛粘附在肠黏膜或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上,而后大量繁殖并释放各种毒素(毒力因子),最终造成实质器官的各种炎症,严重时各种毒素被吸收后造成全身性病症。因此,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毒力因子,后者再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造成各种组织损伤和功能失调的结果。在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过程中,不管是那种毒力因子起主要作用,引起肠道局部组织的微血管乃至全身微血管的功能障碍是大肠杆菌病的一个基本特征和病理过程。其中,组织水肿是由于毒素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升高,而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经典征象。</P><P style="TEXT-INDENT: 2em">3微血管内皮系统</P><P style="TEXT-INDENT: 2em">微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循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不但构成了为微血管通透性的主要物理障碍,保证微血管内、外正常的物质交换,而且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细胞,通过合成、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调节正常的血液循环、维持细胞环境的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style="TEXT-INDENT: 2em">血管内皮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受其调节和影响。现已证明,血管内皮通过其分泌功能发挥信息的传导和调节功能,保证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血液与淋巴液之间以及血液本身的有形成分与血浆之间复杂的生理、生化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内环境平衡,同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调控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血管内皮受损已被视为创伤、感染、休克、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急性肺损伤等多种疾病和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P><P style="TEXT-INDENT: 2em">4讨论</P><P style="TEXT-INDENT: 2em">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大肠杆菌多种毒素作用的最先位点。现在研究表明,大肠杆菌有关毒素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大肠杆菌病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保护肠道以及全身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调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才是治疗大肠杆菌的关键</P></DIV>

评分

参与人数 2 +10 收起 理由
李子 + 5 您的帖子对我很有帮助!
华惠 + 5 优秀文章!阐述的很详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华惠动保,致力于禽病防治的最前

Rank: 7Rank: 7Rank: 7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山东济宁
发表于 2011-5-25 1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优秀文章!阐述的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终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

社区居民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勤劳奉献奖忠实会员社区明星

来自
辽宁沈阳
发表于 2011-5-25 11: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因子,,是什么东西。。。卫生部明令禁用这个词,,涉嫌造假。。。就是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陕西省宝鸡市
发表于 2011-5-25 14: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楼主阐述的很独到,学习了。
有几点不明,1、毒力因子是什么?
            2、支原体继发,大肠杆菌的机理?
            3、针对你提到的观点我们在临床上该怎样处理,对临床有什么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社区居民

来自
吉林
发表于 2011-5-25 14: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通化
所以保护肠道以及全身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调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才是治疗大肠杆菌的关键。,这句话,开头的肠道保护,还能理解点,后面的全身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结构,调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说
详细点,应该怎样保护,用什么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780813550|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4-27 19:09 , Processed in 0.105898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