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接雏鸡应选择羽毛光亮、活泼、欢叫、眼有神、反应灵敏、脐部愈合好的雏鸡。鸡盒和运输车要注意保暖、通风,切勿过多、挤压。炎夏接雏要避开中午,冬春则选择气温较暖的中午。车行要平稳,防止颠荡等,以减少损伤。2.接回的鸡雏要连盒一起散放在育雏舍内,休息10分钟左右再捡放在地面或网上,及时给水(用温水,最好是5~8%的糖水)2~3小时,而后开食(把饲料平撒在垫纸或板上,使其自由采食)。由于雏鸡消化道容积小,要求少给勤添。饲料要求颗粒细、营养丰富,一定要全价。若为预混料一定要按配比要求加复合维生素。6周龄以前的雏鸡饲料中粗蛋白水平不低于18%,代谢能2850千卡/千克。总之要保证充足自由饮水、采食。由于雏鸡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又处于高温环境条件下,水必须充足,否则易发生脱水、死亡。3、温湿度要调控好,配合通风换气,勿使育雏舍冷、热不匀,忽冷忽热。温度低易患感冒、拉稀,甚至踩压冻死;温度高易造成毛焦、生长发育停滞、脱水甚至热死。一般要求第一周时蛋用雏32~31℃,肉鸡雏33~32℃,其后每周逐渐下降2~3℃,至6周龄时维持23~20℃。相对湿度在60~70%。4、光照和饲养密度要适中。1~2日龄雏鸡光照要求23~24小时,以利熟悉环境和采食;第三天起至2周龄时光照15小时,以后用自然光照直至20周龄。光照不宜过长过强,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啄癖的形成,同时也为将来利用光照刺激产蛋打下基础。密度要适中,而且进雏时和育雏10天后最好将强弱雏鸡分开饲养,以利生长发育均衡,免得弱雏总吃不上,吃不好,易被踩压致死。5、及时断喙,注意营养。幼雏在6~10天时第一次断喙,10~12周龄再修正一次;注意饲料中盐、矿物质、钙磷、微量元素、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等物质的补充。不断喙或晚断喙及营养不足加上光照强、时间长极易造成互相啄肛、啄羽和啄趾,可造成30~40%的损失。6、育雏期间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随时观察鸡群的动态(如扎堆、鸣叫示冷;若远离热源、张口喘、频繁饮水,说明过热;鸡群的精神状态,粪便干稀、颜色;室内气味和空气流通与否;天气变化;炉火旺、灭等),随时调整温度、通风、添减食、水,及早防病、治病等到可大大提高育雏成活率。7、适时接种疫苗,加强防疫消毒意识。出壳雏鸡一定要在24小时内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育雏舍进雏前预先清理、洗刷、彻底熏蒸(福尔马林28毫升加高锰酸钾14克/每立方米空间)消毒24~48小时,以防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7~9日龄新城疫II系或Ⅳ系苗滴鼻、点眼,21~24日龄时再免或同时加油佐剂灭活苗(各地方和各场的免疫程序不一样,不好统一规定)。传染性法氏囊病苗饮水免疫要看雏鸡母源抗体情况而定(母源抗体高时可于16~18日龄再免,母源抗体低时可在1周龄左右免)。传支苗可在4~5日龄首免H120(饮水或滴鼻)6周龄时再免H52。肾传支可于4日龄和25日龄2次免疫。平养鸡2周龄后应防治球虫,特别是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更应注意(用球痢宁、绝球、马杜拉霉素、地克珠丽等药物或用球虫疫苗)。1~2周龄还应加强预防白痢病。整个育雏期应随时注意发现疫病或异常情况,及时正确诊断,及时全面处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8、凡弱雏(无论是孵化的原因或种鸡的原因、营养不足、甚至带菌大腹者等)均应单独挑出,特别精心护理。一定要保暖,温度可提高1~2℃,饮温糖水(约3~5小时),庆大霉素饮水,按每只雏1000单位,每天2次,连用5~7天,及时清除粪便。如此过7~10天可大大减少弱雏死亡率。以后,根据生长生发育情况再混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