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21|回复: 9
收起左侧

[大肉食] 肉鸡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社区居民

来自
河北省 唐山市
发表于 2010-12-14 17: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温度问题
鸡的中立温度区大约是21度左右,此时鸡不会用任何能量来舍弃或获得能量。
         高温对雏鸡的危害:出壳的雏鸡比成鸡体温低3℃左右,4日龄后体温逐渐升高,10日龄达到成鸡体温,第一周育雏温度应在32℃-35℃,有人认为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卵黄吸收,实际超过35℃持续数小时乃至几天的高温雏鸡严重脱水,发育不良而鼻腔、口腔水分大量蒸发,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体质弱易患病。高温鸡体温上升,鸡只不愿走动和采食量减少,摄入养分不足影响增重,鸡只过量饮水会导致少量饲料在胃肠中被过多水冲流而过,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过量饮水还会造成水泻。高温饮水中微生物繁殖迅速,由于霉菌毒素,氨气的存在,加上养分不足细菌感染和热应激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低温对鸡的影响:育雏温度偏低时会增加体内产热量,拥在一起以保存体内热量,导致踩踏,增加采食量,饲料中的能量用于产生热量而影响器官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卵黄被用于能量代谢影响母源抗体的产生,降低了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提高了腹水症和死亡率。
         第一周雏鸡育雏温度在32-35℃,以后温度每周降3℃,即第2周29-32℃,第3周26-29℃,第4周为23-26℃,直到舍温保持在21℃左右不再变化,实施疫苗接种时,温度应暂时有所提高或不降。温度控制:冬天应取下限,以适应低温,夏天取上限,以适应应激和降低空气温度。防止雏鸡冷应激,尤其是21日龄内,防止温度的急剧变化。温度不是绝对的,要看鸡的状态要在保证最低通风量的前提下考虑温度和供暖,不能为了保证温度而导致通风不足。
       有的养殖户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来控制温度,导致育雏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可取的。
  二、湿度问题
    鸡舍内相对湿度对鸡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特别对10日龄内雏鸡影响最大,如果育雏室过于干燥,会使鸡水分消耗过大而造成卵黄吸收不良,还会使鸡大量饮水,影响消化,并能引起雏鸡的腹水综合症,所以说育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上,可在育雏室每天煮沸开水几小时,既可保温又可增加湿度,10日龄后可逐渐降低,加强通风,湿度保持在60%左右。这里有个小窍门,在过道上用喷雾器消毒时,每天保持过道的地面是阴干的状态,不要存水也不要显得干燥 ,看到干燥了就用喷雾器喷一遍,基本能满足湿度的要求,可以有效的吸附掉空气中的有害灰尘,因为病毒和细菌就是吸附在羽毛灰尘上来传播的,从而有效的减少呼吸道疾病。湿度过小是最近呼吸道猖獗的一个诱因。
  三、密度  通风
    密度过大,鸡过于拥挤,室内空气污浊,氨气刺鼻,尤其阴雨天气、鸡舍内发挥出令人窒息的味道,一般情况下:肉鸡前期的密度以25只/以后每周降5只,最后10-13只/就好。
在通风换气时,外界空气由于比鸡舍内温度低,不能直接吹临鸡体,特别是两侧贴近地面的塑料棚,很多养殖户直接把塑料揭开通风,使冷空气直接刺激鸡体腹部,导致鸡群抵抗力大幅度下降,引发疾病。进风口应该在鸡头部10公分以上,出风口在棚体的最高端,以利于污浊空气的迅速排出,加快换气过程,保持温度。
通风跟棚体的空间也有很大关系,从鸡网到鸡舍最高端的高度决定了棚体的有效空间,这个空间越大,通风次数越少,保持温度越有利。
   四、消毒
    生产实践中不少养殖户消毒观念淡薄,认为把环境清理干净就消除了病源,而且所购买的消毒药质量难保证。消毒过程中任意配水,不计算浓度,也不称重,到头来钱花了药用了,禽病还照常发生。所以我们建议:环境消毒每周一次为宜,带鸡消毒应严格的一次每天,在传染病高发季节也可以两次每天,以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也可降低舍内氨气浓度,消除灰尘的作用。另外,消毒药应轮换使用,切勿只用一种消毒药。可以买不同成分的3种消毒液,跟买一种的总量相当,不会增加成本。
   五、光照
    1-9日龄用25-40度灯泡,10日龄到出栏全部换为灯管(建议18度),
    6日龄晚上关灯一小时,8日龄晚上关灯两小时,9-30日龄晚上关灯1小时开灯1小时,交替开关灯(关灯总时间7-8小时),31-出栏全天光照。免疫当天不关灯。
   在南侧有玻璃窗的棚体,应该用尼龙袋封闭遮光,避免阳光直射,光度过强会引起鸡群躁动不安,并容易发生啄肛,导致死亡。
   六、控制生长
    配合控光的前提下,建议在9-30日龄白天控料3-5次,每次加料应在3-4小时内吃完,然后空槽1小时左右,待鸡群主动找食时再添料,31-出栏每天坚持空槽一次,时间为1-2小时,空槽时间最好选择在中午。最好做到跟天饲喂,不要给料过多造成过料。
    这段时间很多养殖户都反映鸡群呼吸道疾病厉害,我简单分析下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诱因及对策:
    1、通风换气不够,为保温而不敢通风。
    2、低温和冷应激。
    3、育雏期舍内空气湿度小,舍内粉尘飞扬,舍内有霉形体,细菌,病毒的粉尘造成呼吸道症状,同时空气干燥,口、鼻水分大量蒸发,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4、氨气浓度高,氨气会使鸡发生呼吸道病。
    5、疫苗应激:新城疫和传支疫苗接种时,由于病毒在呼吸道里繁殖,同时向空气中排出,诱发轻微呼吸道症状,如果有其他应激因素,如烟尘、氨气、霉形体感染鸡群,通风不良等不良反应加重引起慢呼。
     
    肉鸡棚内部是个小环境,我们在保持与外界有效循环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棚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处理好温度湿度和通风之间的矛盾,给鸡群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精细管理和优良物质基础上,可以把养殖风险降到最低,让养殖给我们创造丰厚的利润。
   

评分

参与人数 2 +60 收起 理由
adm + 30 感谢分享~
布谷鸟 + 30 优秀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辽宁丹东
发表于 2010-12-14 18: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顶~!说的很好啊。很却实际~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烟台
发表于 2010-12-14 18: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很好,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Rank: 7Rank: 7Rank: 7

添砖加瓦奖勤劳奉献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

来自
辽宁
发表于 2010-12-14 18: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丹东
引用第1楼pzq983于2010-12-14 18:24发表的  :
顶~!说的很好啊。很却实际~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优秀会员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

来自
河南焦作武陟
发表于 2010-12-14 1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焦作
说的好,谢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终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

年度论坛贡献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常驻居民奖勤劳奉献奖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烟台
发表于 2010-12-14 19: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内行人的帖子就是不一样,好帖子顶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常驻居民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来自
山东临沂
发表于 2010-12-14 20: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说的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社区居民

来自
河北保定
发表于 2010-12-14 2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保定
好帖子顶啦!说的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

来自
河南信阳
发表于 2010-12-15 08: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信阳
引用第1楼pzq983于2010-12-14 18:24发表的 :
顶~!说的很好啊。很却实际~1 [url=http://bbs.jbzyw.com/job.php?action=topost&tid=103311&pid=1030668][/url]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社区居民

来自
河南省登封市
发表于 2011-2-19 19: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说得好,先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780813550|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4-29 16:03 , Processed in 0.102913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