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细节到卓越:孵化绩效的实践指南》: 来自 ACPV 研讨会的洞见与实践,行业内部分享手册 01
孵化场及养殖行业概况
Jose J. Bruzual
Senior Poultry Veterinary
Technical Specialist
Aviagen
近二三十年来,孵化场的目标基本保持不变。
这些目标是用最低成本生产出数量最多、品质最优的雏鸡。
考虑到美国普通孵化场每周的肉鸡种蛋入孵量接近 160 万枚,且受需求增长影响,全球年肉鸡出栏量已从 2000 年的 88 亿只增至 2019 年的 99 亿只(月均出栏量超 8 亿只),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尤为显著。
我们该如何定义 “品质”?过去人们采用过多种方法来衡量品质,有些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复杂。
其中包括塞万提斯(Cervantes)评估法、雏鸡体长测量法、帕斯加尔评分(Pasgar Score)、托纳评分(Tona Score)等。
这些方法中,有部分无法反映雏鸡的最佳生产性能,且多数方法并未像许多胚内注射(in ovo)企业多年来所做的那样,将孵化场中的微生物因素纳入评估范畴。
许多孵化场会依据 5-6 项雏鸡外部特征,制定自己的评分体系。
然而,行业普遍认为,雏鸡品质评估与实际生产性能并非 100% 相关,因此我们或许需要开发一套新的评估体系。
众所周知,雏鸡品质并非仅由种蛋或雏鸡在孵化场停留的这段时间决定。
其影响范围应更为广泛,从种蛋受精那一刻起,一直到雏鸡运抵养殖场,整个过程都会对雏鸡品质产生影响。
若将目光聚焦于孵化场内部,会发现许多核心孵化因素(如种蛋储存环境条件、孵化空气温湿度、蛋壳温度、种蛋水分流失率等)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而孵化场中的其他因素(如品种/遗传特性、种蛋大小、设备与技术水平)则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无论如何,归根结底,我们所有人都在追求 “高品质雏鸡”。
相对而言,受遗传特性、更精细化营养供给与管理等因素影响,如今雏鸡在孵化场的停留时间大幅延长。
这段时间为我们提供了机遇:在雏鸡转运至养殖场前,可对其进行特定处理或接种疫苗。
这使得雏鸡在孵化场的这段时间更具价值,也为改善雏鸡品质、优化相关生产指标创造了可能。
如今人们看待孵化的方式,与过去相比已有些许不同 ——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人们更关注孵化过程不佳对后续养殖结果的影响。
以肉鸡生产中的两个常见指标——料肉比(FCR)和体重增重(BWG)为例:
过去 10 年间,饲料转化率每年稳步提升 2-3 个单位;42日龄体重现已达到破壳体重的约69倍。
当孵化条件达到最佳状态时,肉鸡的屠宰率也会受到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多年来家禽行业整体经历了诸多变革,始于产业整合。
如今,家禽企业或一体化集团的数量大幅减少,但规模更大的综合性养殖基地数量增多;孵化场建筑和设备的规模也更大、效率更高,比如孵化器与出雏器。
由于孵化规模扩大,且行业需降低对人工的依赖,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孵化流程的必备条件。
更复杂的机械设备,也要求员工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能够操作电子设备、处理复杂电路等。
除温湿度外,行业对种蛋储存环境的卫生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推动行业转向采用单阶段孵化机 —— 此类设备不仅能满足种蛋的生理需求,还能符合新的卫生标准。
当企业转向无抗生产或逐步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养殖方案时,卫生防疫便成为必要举措。
近期行业面临的另一项要求与动物福利相关:
为响应消费者诉求,行业已实施关于蛋鸡与雏鸡管理的新规程,以符合这些新兴标准。
回顾过去 20 年孵化场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可发现一些行业趋势,例如孵化率稳定在 83%-85% 左右。
由于行业倾向于在孵化场完成尽可能多的疫苗接种(而非在养殖场现场接种),疫苗成本有所上升。
而得益于设备效率的提升,能源成本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孵化场规模如何扩大,为满足当前肉鸡养对更高品质和更大规模的要求,孵化场对自动化和流程化的需求都在持续增长。
新建场舍与现有工作人员,已具备提供适宜条件、培育优质雏鸡的能力。
重要的是,企业需积极接纳新技术,并将其与改良的遗传品种、更精细化的营养管理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养殖效益,并充分发挥现代肉鸡的遗传潜力。
需谨记:孵化场所有环节均对肉鸡生产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并为行业创造巨大价值。
关键词:家禽生产参数、雏鸡质量、孵化、家禽业、自动化、效率、关键绩效指标(KPI)、孵化场
美国孵化场和生产行业概况
下文内容摘美国家禽兽医学会(ACPV)主办的 “孵化与孵化场生产性能” 研讨会报告,该研讨会于 2021 年 3 月举办,早于西部禽类疾病大会(Western Poultry Disease Conference)。
何塞·J·布鲁祖阿尔(Jose J. Bruzual)是爱拔益加公司(Aviagen)的高级家禽兽医技术专员。
接下来,我将简要概述美国禽类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肉鸡行业的关键数据如下:
2020 年,美国肉鸡出栏量超 92 亿只,总活重接近 597 亿磅(约 271 亿千克)。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肉鸡出口国,仅次于巴西。
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较高 ——2020 年人均消费量达 98 磅(约44.5 千克)。
美国肉鸡产量排名前五的州分别是佐治亚州、阿肯色州、北卡罗来纳州、亚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
以上是 1998 年与 2019 年美国排名靠前的肉鸡企业(生产数据)对比示例。
可见,1998 年排名前五的企业肉鸡产量为 3970 万只,而到 2019 年,前五企业的肉鸡产量已达 1.0651 亿只。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当前榜单中的部分企业,已收购了 1998 年时仍在运营的部分其他企业。
这些头部企业在这期间经历了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与规模扩张。
长期以来,美国孵化场的种蛋入孵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平均每家孵化场每周可入孵 160 万枚种蛋。
当前,美国规模较大的孵化场,每周种蛋入孵量可达约 370 万枚,这一规模十分可观。
若对比 2000 年与 2019 年上报数据的孵化场数量:
2000 年有 152 家孵化场上报数据,而2019 年,主动向 AgriStats 公司(注:美国农业领域知名数据统计机构,专注于收集和分析畜牧、禽类行业生产数据)上报数据的孵化场为 145 家。
若进一步分析这些孵化场所使用的设备类型:
大多数孵化场(128 家)配备的是多阶段孵化机;少数新建孵化场及部分老旧孵化场已改造为单阶段孵化机(12 家);仅有极少数孵化场(5 家)同时配备这两种类型的孵化设备(即混合设备配置)。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孵化环节 “人均每小时处理雏鸡数量” 的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2012 年之前该指标呈上升趋势,但此后出现了小幅下降。这一指标是评估孵化场运营效率的重要依据之一。
若观察 2000 年至 2018 年的孵化率数据,会发现一个相同的趋势:
2012-2013 年之前,孵化率持续上升,此后则出现小幅下降,这很可能就是 “人均每小时处理雏鸡数量” 指标出现小幅下降的原因。
多年来,孵化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核心焦点。如今,肉鸡行业必须做出转变,且目前正朝着 “注重品质” 的方向发展。
这张图展示了某一家综合性一体化肉鸡企业的架构,其中孵化场大致处于该架构的核心位置。
孵化场的职责是将种蛋转化为雏鸡。其核心目标始终未变,仍是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数量最多的优质雏鸡。
但我们该如何评估雏鸡品质呢?目前行业内有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塞万提斯(Cervantes)评估法、雏鸡体长测量法、帕斯加尔评分(Pasgar Score)、托纳评分(Tona Score),以及部分企业自行制定的评分体系 —— 这类体系由孵化场自身研发,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层面的便利性。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评估方法中,多数并未将孵化场的微生物因素纳入考量范围,而实践已证明,微生物管控在预防养殖问题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此外,行业普遍认为,雏鸡品质评估结果可能无法与后续生产性能完全关联。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套新的评估体系?相信各位在阅读本次研讨会的资料后,或许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雏鸡品质并非仅由雏鸡或种蛋在孵化场停留的这段时间决定,其影响因素远不止于此。
我们需将种鸡养殖环节中涉及的部分问题,以及雏鸡从孵化场运至肉鸡养殖场前的相关因素均纳入考量,这才是全面评估雏鸡品质的最佳方式。
不过,本文将重点聚焦孵化场内的相关情况,种鸡养殖场的运营细节以及雏鸡从孵化场转运至肉鸡养殖场途中的注意事项,将在其他报告中提及。
我们必须认识到,部分影响雏鸡品质的因素始终未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定期检查,具体包括:
1.种蛋储存条件
2.孵化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
3.蛋壳温度
4.胚胎自身产生的热量
而受孵化场动态运营环境的影响,另一些因素则在不断发展变化,具体如下:
1.遗传品系(品种)
2.种蛋大小 —— 种鸡群的日龄会导致种蛋大小持续变化,同时部分饲养管理问题也会对种蛋大小产生影响,这就使我们面临调整通风系统参数的挑战
3.设备与机械
4.技术与自动化水平
5.无抗生产要求与动物福利标准
在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的前提下,培育出高品质雏鸡,正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尽管所有孵化场管理者都清楚,我们需要为种蛋提供适宜的孵化条件(包括合理的种蛋储存温度、蛋壳温度、种蛋水分流失率、雏鸡出壳率以及雏鸡泄殖腔温度)。
重要的是要理解一点:孵化场运营的核心挑战,更多在于管理者日常操作孵化机时需持续应对的各类变化—— 毕竟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种鸡群的种蛋进入孵化流程。
得益于遗传改良、更优质的营养供给及更完善的养殖条件,种蛋和雏鸡在孵化场的停留时间,相较于在肉鸡养殖场的生长时间,占比已有所下降。
早在1996年,种蛋在孵化场的预期孵化周期为21 天,这一周期到2019年仍保持不变;
但如今肉鸡在养殖场达到同等体重所需的生长时间,却比1996年缩短了10 天。
相对而言,若将 “孵化场孵化周期” 与 “养殖场生长周期” 视为一个完整周期,种蛋和雏鸡在孵化场的停留时间占总周期的比例实则有所上升。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优化孵化场的产出质量 —— 孵化场参与度持续提升,这一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具体数据计算如下(参考下文)。
鉴于雏鸡如今在孵化场的停留时间有所延长,我们便可知晓,这为雏鸡转运至养殖场前接种疫苗或使用其他产品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这里所指的是胚内注射疫苗,以及雏鸡出壳当天接种的疫苗 —— 这类疫苗多为喷雾型疫苗,益生菌制剂和球虫病疫苗。
若观察伦尼尔联合公司(Rennier Associates, Inc.)制作的这张图表,我们可以发现:
在疫苗投入方面,孵化场的参与占比相较于肉鸡养殖场的参与占比,已从 2001 年的 73% 提升至如今的 94.3%。
从各类疫苗的应用场景来看,胚内注射疫苗和孵化场内非胚内注射疫苗的应用占比逐年上升;而养殖场接种疫苗的应用占比并未增长。
如果你对比一下在孵化场接种疫苗与在肉鸡场接种疫苗或任何其他治疗的实用性,这一趋势便不难理解。
从 AgriStats 公司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自 2002 年起,每只雏鸡的疫苗成本(以美分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2002 年至今,该成本已增长 325%—— 这一数据本质上意味着,孵化场在疫苗方面投入的资源成本,每年都在增加。
当我们审视行业现状及当今肉鸡的养殖效率时,亟需了解孵化场环境对雏鸡的影响——如今雏鸡质量欠佳对养殖场生产性能造成的后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部分实验数据证明:孵化场管理不当所导致的后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这些后果具体体现在屠宰体重、饲料转化率、胸肉产量,以及肌肉病变等方面。
回顾 1996 年的数据:当时肉鸡在 42 天饲养期内,体重能达到出壳时的 53 倍,最终体重约为 2.2 千克(即 4.9 磅)。
而到 2019 年,同等饲养周期(42 天)内,肉鸡体重已能达到出壳时的 69 倍,相比 1996 年的肉鸡,最终体重增加了 693 克(即 1.5 磅)。
这一增长幅度十分惊人。
但关键在于,肉鸡生长速度越快,面临的挑战也会越多 —— 而当前肉鸡的生长速度正持续加快。
毫无疑问,孵化场内的各项操作都会对肉鸡在养殖场的生产性能产生影响。
此处列举了若干关于孵化对体重影响的参考文献。
2009年的研究表明,孵化后期蛋壳温度降低会减少饲料消耗量并降低体重。
另一项研究揭示了蛋壳温度如何影响孵化质量和生长性能,同时阐述了温度调控对孵化率和生长性能的积极影响。
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孵化后期蛋壳温度过高,会使肉鸡在 21 日龄前的采食量减少,体重降低。(Leksrisompong et al. 2009)
2.从孵化第 7 天起蛋壳温度过高,会导致雏鸡出壳品质和生长性能下降。(Molenaar et al. 2011)
3.在孵化前或性别决定阶段进行温度调控,对孵化率和肉鸡生长性能具有积极影响。(Janisch et al. 2015)
过去 25 年间,肉鸡饲料转化率的提升幅度十分显著,在此期间共降低了 44 个点。
自 1994 年开始记录该数据至今,饲料转化率每年约降低 2 个点。
这意味着,如今的肉鸡不仅生长速度更快,生长效率也更高。
已有研究表明,若调整孵化场的温度或其他环境条件,将影响雏鸡利用饲料转化率的能力。相关研究依据如下:
1.经温度调控处理的肉鸡,无论雌雄个体,采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而这种较低的采食量,最终使得这组经温度调控处理的肉鸡,饲料转化率得到了改善。(Piestum et al. 2013)
2.在 1-40 日龄期间,采用单阶段孵化设备孵化的肉鸡,体重更重、增重更快,且校正后的饲料转化率更优。(Pacheco-Villanueva et al. 2016)
此外,孵化环节还会对肉鸡的胸肉产量产生影响。
从 2013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温度调控能促进肉鸡后续胸肌的生长;
同时,孵化期间的温度变化也会影响雏鸡出壳后的肌肉发育。
不过也有研究显示,特定孵化处理会导致肉鸡屠宰时的体重及胸大肌重量降低。
具体研究依据如下:
1.经温度调控处理的肉鸡(TM 组)胸肌相对重量更大。这一结果表明,从孵化第 7 天(E7)至第 16 天(E16)期间进行温度调控,能促进肉鸡后续胸肌的生长。(Piestun et al. 2013)
2.孵化期间的温度变化,会对雏鸡出壳后的肌肉发育产生影响。(Oviedo-Rondón et al. 2016)
3.特定的孵化处理会导致肉鸡屠宰时的体重及胸大肌重量降低。(Clark, D.L. et al. 2017)
最后,在 “孵化对肌肉病变的影响” 这一类别下,有研究指出:不良的孵化条件可能会使雏鸡更易患上肌肉病变。
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肉品质量,尤其是 “木质化胸肉” 问题。
具体研究依据如下:
1.在肉鸡胚胎发育早期改变孵化温度,会对肉鸡的生长状况、胴体特性,以及胸肌的肉品质量指标产生影响。(Janisch et al.)2015
2.非最适孵化条件对肉鸡早期肌肉发育产生的不利影响,会进一步影响肉鸡屠宰加工时 “木质化胸肉” 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Oviedo-Rondón et al.)2016
3.孵化温度与雏鸡出壳时间,会对商品体重肉鸡(即达到出栏标准体重的肉鸡)胸大肌的形态特征产生影响。(Clark, D.L. et al.)2017
趣味事实:根据这则广告信息,在 2021 年超级碗周末期间,美国人总共吃掉了约 14 亿只鸡翅。
如今,生产环节的其他方面也必须纳入考量,其中就包括动物福利、无抗生产,以及自动化技术与其他设备。
当前,孵化场的日常运营涉及诸多与动物福利相关的细节。例如,自 2012 年起,行业内便有了 “专业动物审核员认证组织”(PAACO,Professional Animal Auditors Certification Organization),该组织负责对各类动物福利举措开展调研工作。
动物福利准则的内容繁杂,但在此我想特别向那些不熟悉孵化场运作的人士强调一点:
每家孵化场均需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动物福利措施的落实。
这其中包括制定书面培训计划,尤其要采用经美国兽医协会(AVMA,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认可的安乐死方法。
具体要求包括:
1.在雏鸡运输前,需每日检查雏鸡是否存在因设备问题导致的损伤。
2.孵化场的管理流程中,还可能纳入雏鸡体内温度的测量环节。这一操作对许多国际从业者而言颇具难度,但它已是标准化流程的一部分。
3.雏鸡运输车辆必须配备温度控制功能。2000 年以前,曾有部分肉鸡养殖从业者使用校车运输雏鸡,且温度控制效果极差 —— 这无疑对生产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与孵化场内的设备要求一致,运输车辆也应配备警报装置,以应对温控系统突发故障的情况。
这项动物福利举措要求,孵化场应遵循NCC(美国国家鸡肉协会)动物福利指南接受年度审核。
若出现以下情况,将判定为审核不通过:
在安乐死流程完成后于废弃物中发现活体雏鸡,或审计员在任何阶段观察到针对雏鸡的任何故意虐待行为或情节严重的虐待行为。
一旦发现存在虐待雏鸡的迹象,审核即判定为失败,该孵化场必须启动整改流程以改善现状。
再谈谈无抗生产(ABF,Antibiotic Free):
自 2013 年开始监测相关数据以来,美国的无抗鸡肉产量持续增长,如今已占美国鸡肉总产量的 50% 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的无抗生产标准中,“抗生素” 范畴还包含离子载体类药物(ionophores)—— 因此,采用无抗模式养殖的肉鸡,不得使用任何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
在美国的监管体系下,这类药物被归类为抗生素。
在无抗生产体系中,有一点必须谨记:孵化场本质上处于 “无抗种鸡养殖场” 与 “无抗肉鸡养殖场” 之间的关键环节。
在推行无抗生产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无疑是雏鸡质量问题 —— 要知道,多年来孵化场一直依赖抗生素(保障雏鸡健康),而如今在许多地区,孵化场已无法再借助抗生素的优势。
观察下图时,我们需关注体重(经饲料转化率校正后)与存活率的变化趋势。
长期来看,饲料转化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成活率和平均体重均有所提升。
末段曲线出 “凹陷”(即小幅回落),这很可能与实施无抗生素饲养计划有关。
我们可以发现,在无抗生产(ABF)体系初期,肉鸡的总死亡率通常会高于常规养殖模式,且第一周死亡率约为 1.5%—— 这比常规养殖肉鸡的死亡率高出 5%。
不过目前已有部分无抗生产项目报告显示,其肉鸡死亡率可控制在 1% 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无抗养殖中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更高,且肉鸡的屠宰废弃率通常也略高于常规养殖。
所有企业在推进无抗生产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一个学习适应期,而那些成功的企业会对自己积累的经验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生产环节的其他方面还包括自动化技术及其他设备的应用,本质上是采用效率更高的出雏器(hatchers)与孵化器(setters),并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
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大多旨在减少人力需求,并确保生产操作的稳定性,具体包括以下设备:
1.堆盘机与卸盘机
2.移盘、照蛋与剔除未受精蛋设备
3.胚内注射免疫与移蛋设备
4.孵化机补位设备
5.空气处理机组:此处所指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通风设备(仅负责向室内送风),而是能对空气进行处理的专业机组 —— 可将进入孵化室及设备内的空气调节至所需的温湿度条件,大幅降低环境波动。
事实上,过去从冬季到夏季的季节交替时,环境温湿度的调控一直是行业难点。
6.托盘与箱体清洗机:这类设备的性能已显著提升。
由于孵化场要求进入的托盘和箱体必须保持清洁,高效的清洗设备成为保障孵化卫生的关键。
7.雏鸡分选机与计数器:目前已有更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这类设备,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更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动化技术,例如胚内注射、空气处理机组等。
目前已有能实现全系统自动整合的设备:这些设备可完成从蛋盘输送、照蛋,到疫苗注射与转移的全流程操作。
同时,还存在能感知种蛋温度的装置,可向设备自动反馈温度数据。
我们还开发了层流设备以提升鸡蛋品质稳定性,减少个体差异,同时配套托盘清洗机、计数器、喷雾柜等设备。
此处有一点需要重点关注:如今许多自动化系统都配套开发了专用软件,理论上可实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全面控制。
但一是要有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操作能力的人员;二是设备本身需具备可被这类系统控制的适配性。
而老旧设备通常不支持这种软件控制模式。这既是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也暗藏一定劣势。
我曾对美国 8 家顶尖企业开展过一项调研,这些企业旗下共运营 76 家孵化场,平均每周可孵化 140 万只鸡。
调研结果显示,其发展趋势与之前展示的数据一致。
具体来看,在这 76 家孵化场中,69 家采用多阶段孵化系统,5 家采用单阶段孵化系统,另有 2 家为混合式孵化系统。
1.100% 采用胚内注射免疫技术。
2.产能扩张以 “同类型设备升级 + 电子控制系统更新” 为主要方式。众所周知,部分老旧设备即便本身带有电子元件,多年来也始终在原有机型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3.近年来引入了水质净化处理技术,对无抗生产体系的推进极为有益。
4.改进雏鸡箱、孵化器托盘及孵化盘清洗机。过去,许多清洗机的水温无法达到所需的最低 140 华氏度(约 59 摄氏度),因此提升清洗机的性能至关重要;部分地区甚至已更换全新的托盘清洗机。
5.疫苗制备室条件持续改善,以降低污染风险:疫苗制备过程若受污染,会直接影响免疫效果,因此优化制备环境是疾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6.尽可能实施自动化:调研发现,场地空间是制约自动化推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规划阶段提前预留设备安装空间至关重要 —— 未来引入新设备时,“设备该放置在何处” 可能会成为棘手问题。无论是设备翻新还是改进或者新建孵化器,这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7.旧设备在孵化过程中无法充分冷却鸡蛋,即便对部分老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也可能无法有效应对种蛋自身产生的热量。
8.部分孵化机已优化通风系统,且能效更高,其本质是增加了空气处理机组的应用 —— 这些装置从室外引入空气,添加适量湿度并调节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维持设备内部的理想环境条件。
这是一份 2018 年在美国肉鸡兽医协会(AVBP)会议上发布的报告。
该报告针对美国肉鸡养殖领域的兽医群体开展了调研。
从调研结果可见,“雏鸡品质与早期死亡率” 在当年的问题评估中位列第三大主要议题,且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孵化场常出现运作异常问题,雏鸡运输环节可能出现状况,甚至肉鸡种鸡场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雏鸡质量。
因此,这些因素都值得关注。
核心总结
一、美国肉鸡行业正逐步向 “更大规模、更高效率” 的孵化场转型,且孵化场的配套服务也在不断完善。
二、孵化场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孵化场管理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 在我职业生涯早期就发现,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向孵化场投入足够资金。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肉鸡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生长速度的加快,孵化场创造的价值正日益凸显。
三、新建孵化场的投资规模,将与行业从肉鸡养殖中挖掘的价值直接相关。这里所说的投资,不仅包括对技术的投入,也包括对设备的投入。若想提升雏鸡品质,必须认真权衡是保持多阶段孵化还是采用单阶段孵化设备。
四、随着孵化场建筑规模扩大、自动化程度提高,行业将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填补岗位空缺。但目前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尽管孵化场的设备规模更大、建筑更庞大、自动化与电子化水平更高,而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适应这些新技术。
五、除了孵化率,雏鸡品质也必须成为行业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结束本次演讲之前,我必须特别感谢为材料准备付出努力的各位同仁。在此,衷心感谢各位的聆听,祝大家度过愉快的一天。
致谢: Dr. Ricardo Valle, Mr. Mike Donohue, Dr. Kate Barger, Mr. Chris Renzelman, Dr. Sara Throne, Dr. Phil Stayer, Dr. Sarah Tilley, Mr. Roberto Avila, Dr. Dinah Nicholson, Dr. Shannon Jennings, Dr. Rich Sharpton, Mr. Jiggs Killgore, Dr. Luke Baldwin, Dr.
Phillip Eidson, Mr. Eddy Van Lierde and Dr. Maria E. Prado
来源:poultry times ,译者:WY & 麦老师,配图:书籍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