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新玩家谨慎入局
克明巨亏后回暖 叮咚买菜进军黑猪产业
如今,新玩家的入场策略愈发谨慎。
2023年,“挂面大王”克明食品斥资6.37亿元控股兴疆牧歌,一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尽管公司对跨界养猪充满信心,但仍出师不利,该项业务连续两年仍未盈利。继2023年亏损2.78亿元之后,兴疆牧歌2024年再度亏损9471万元。
不过,在近日披露的生猪销售简报中克明食品养猪业务呈好转趋势,2025年4月,兴疆牧歌销售生猪6.39万头,销售收入表现也不俗,达到7090.48万元,环比增长4.94%,同比增长16.04%。克明食品表示,预计2025年兴疆牧歌生猪出栏量能达到55万头左右。
从卖面条到跨界养猪,克明食品的探索之路走的很沉重。新入局的另外两家企业则一定程度上都与生猪养殖有上下游关系,在入局步伐上也更显谨慎。
2024年12月11日,大禹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根据发展规划,拟斥资1亿布局布局生猪养殖业务,设立全资子公司山西大禹畜牧有限公司,该业务模式主要为自繁自养及“公司+农户”模式。
大禹生物曾被称为山西省2022年上市第一股,主营业务为饲料、饲料添加剂。近年来生猪养殖结构的变化使得大禹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销量和利润受到一定影响。开展生猪养殖业务,是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战略决策。本质上是通过纵向整合消化过剩产能。这种“饲料+养殖”的闭环模式已有成功先例——2017年双胞胎集团正是凭借此模式入局,五年内跃居行业第五。对饲料企业而言,每头猪的利润不仅是养殖收益,更包含了饲料隐性利润,这构成了独特的成本优势。
最新入局的企业是叮咚买菜。叮咚买菜主攻黑猪领域,同时,更专注发挥自身零售端的优势来布局整体业务。
2025年4月,叮咚买菜正式投资源头养殖公司高金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计划未来一年内投苗3万头特色黑猪,并同步加速“黑钻世家”专卖店布局。据了解,该合资公司主要负责育肥场的具体养殖事项工作,其日常运营管理工作由高金食品负责,叮咚买菜承担的职能则是通过订单和对猪只需求标准的赋能,向养殖场和合资公司传达消费趋势。
(2025年4月24日,叮咚买菜副总裁、肉类事业部CEO白登科(左)与高金食品轮值CEO、副总裁刘舒全(右)为双方黑猪联合养殖基地揭牌。)
在此之前,叮咚买菜于2021年9月上线了“黑钻世家”自有品牌业务,2023年与高金公司合作,以川藏特种黑猪来做自有品牌后,黑钻世家自有品牌业务的同比及环比销售增速才得以大幅拉升。叮咚川藏特色黑猪在华东地区已形成一定体量的用户群,销量与复购率稳定。数据显示,系列产品在华东地区有60多万的忠实用户,一周的复购率基本可达20%到30%,其中“川藏特色黑猪肉丝”产品的好评率高达99.96%。从销售端走向上游,叮咚买菜从“卖猪”向“养猪”的战略升级,悄然间完成了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叮咚买菜“黑钻世家”线下专卖店。)
行业巨头地位难以撼动
环保战成新赛点
尽管跨界者涌入,但传统养猪巨头的市场地位依然稳固。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降本,构建了难以撼动的巨头地位。以牧原为例,2025年一季度出栏量达2265.7万头,同比增长41.5%,养殖成本降至12.5元/公斤,稳居行业成本最低梯队。温氏通过优化产能,叠加屠宰业务延伸,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261.92%,展现出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
(跨界企业与养猪巨头2025年一季度生猪养殖销售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企业官网)
跨界企业虽难以在规模上与头部抗衡,却在细分市场和商业模式上开辟新路径,如叮咚买菜锁定黑猪品类,均试图以差异化破局。在消费端驱动细分,健康、特色猪肉需求增长,企业从“拼量”转向“提质”。饲料企业大禹生物布局养猪,旨在消化自身产能。尽管2025年一季度行业盈利修复,但跨界企业仍面临考验。新入局者仍面临周期波动与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唯有兼具资本耐力与运营效率者方能存活。
跨界者的加入,推动了养猪业精细化、科技化升级,但转型不是“盲目跨界”。不论是互联网大厂的入局还是上千家房企转行养猪,如果只图短期转型,忽略了养猪行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未必人人都能成功。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与全产业链优势,仍是行业主导者。在2025年的布局上,牧原等20多家猪企共同探讨降本措施,持续探索数据化赋能运营管理。此外,牧原集团指出目前每头猪尚有600元的成本空间,需深挖饲料营养、种猪、猪群健康、养殖管理等环节。
其实,在其它行业入局养猪时,养猪巨头们也在跨界布局新的业态,随着养猪热潮逐渐退去,养猪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问题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近几年,猪企开始布局环保赛道,多家上市猪企巨头纷纷进军环保和新能源领域。2019年,新希望收购了兴源环境,业务涵盖养殖废水处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截至2024年,牧原已拥有多家新能源公司,专注于自有猪舍和屠宰厂的能源管理,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以降低养殖和屠宰过程中的用电成本。
这些养猪巨头为何纷纷跨界?
环保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养殖业难啃的骨头。2024年,温氏环保违规问题频发,暴露出环保投入方面的短板。据了解,2023年,温氏的环境治理投入为6.2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0.70%,远低于同期牧原的3.11%。2024年12月,在污染问题频发后,温氏斥资16亿元收购筠诚和瑞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深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生产领域。
(广东筠诚和瑞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是服务三农环保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有观点认为,污染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养猪热带来的激进扩张,不过,随着市场及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头部猪企的扩张步伐也会逐渐放缓。加码环保无形间提升了养殖行业准入门槛,很多中小养殖户的盈利能力受到挤压。或会推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而这都有利于我国养猪行业朝规模化、绿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无论是涉足新能源还是环保业务,猪企的目的都在于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攸关养猪行业长远发展的问题是当下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猪企在多年发展当中需要自身克服的课题,而非外界社会资本的介入即可简单解决的,整个行业的转变,仍需猪企自身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记者:李瑞雪
来源:南方农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