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6|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驱动白羽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核心技术路径(中)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研究生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24-5-23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接:2024年5月7日《驱动白羽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核心技术路径(上)》

qw2.jpg
许毅,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家禽科学博士,高级畜牧师。现任江苏益客集团首席科学家,曾任新希望六和禽产业研究院院长,养殖服务公司总经理,禽产业饲料产品线路总经理。个人拥有郑州粮食学院饲料加工专业本科,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硕士,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家禽科学博士,美国西海岸大学EMBA等畜牧行业多学科和国际教育背景,具备国内外家禽行业多年从业经验,熟悉家禽一条龙生产及各生产环节的细节管理,在家禽养殖端申请专利50余项。

对于白羽肉鸡企业来说,顺应产业大趋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方向,并据此制定明确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识别并应对不确定性风险。这种能力主要基于企业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目前主要源自技术研发所构筑的竞争壁垒。为了深耕产业技术研发,建设差异化的技术能力,并在充分竞争环境下构建技术壁垒,我们需要在应用性技术研发领域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摆脱路径依赖。当生产流程进入良性循环时,业务流程往往会被固化下来,当业务流程僵化以后,这可能阻碍后续业务效率的持续改善。

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由于投资较大,业务流程一旦优化后就可能固定下来。然而,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持续优化业务效率,并会对固定资产进行快速升级迭代,这就产生了极大矛盾。

中国笼养肉鸡的快速升级就是破解路径依赖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商品肉鸡从地养转型到网养,再转型到笼养的过程中,养殖环节的不断试错和改善促成了近五年笼养技术的快速成熟。白羽肉鸡作为舶来品,原先的品种和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等国家,早期中国的通风模式也深受美国技术影响。但在转型笼养时,出现了用美式的地养网养通风模式和棚舍硬件生搬硬套笼养养殖设备的情况,这是导致早期笼养成绩极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好在整个产业迭代升级的速度非常快,从棚舍建设、笼养设备以及通风管理上,中国快速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饲料生产工艺可能是另外一个需要中国来打破路径依赖的技术领域(见图5)。饲料生产的整体工艺已经基本定型超过六十年了,1909年出现混合机,1910年出现制粒机,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了原料接收、清理、粉碎、配料、混合、调质、制粒、冷却、打包、运输的基本工艺,20世纪80年代引入电脑配方技术和自动化管理后基本定型,在过去的六十年内基本上没有任何原则性的工艺突破。基于未来粮食供应压力的增大,非常规原料应用的比例预计会持续增加,因此,饲料厂的原料预处理可能成为颠覆传统饲料生产工艺的一个破局点。

qw3.jpg
图5 饲料工业化发展历程变化差异化竞争思考

其次,要耕基础研究,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在商品肉鸡立体养殖模式的探索中,行业实践不断取得显著突破。然而,要想进一步发展下一个代次的养殖模式,必须依靠深入的基础研究来提供坚实支撑。

随着笼养模式的升级,养殖棚舍逐渐变得更短、更宽、更高,棚舍的密闭性和保温性能也越来越好。同时,在养殖土地受限的条件下,笼具的层数也在逐步增加,显示出商品肉鸡养殖向立体化发展的趋势。当前已经出现肉鸡五层养殖 ,后续还有期望学习蛋鸡模式,挑战六层乃至八层十二层的商品肉鸡养殖。肉鸡从地养到网养,再到三层笼养,每个代次养殖模式的升级都有一元钱/只的额外收益。然而,继续增加层数是否能获取下一代养殖模式的技术红利仍有待商榷。

qw4.jpg

肉鸡养殖模式前两次迭代升级所带来的技术红利,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第一,通过立体养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养殖量或产肉量得到了增加,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二,笼养方式有效地限制了肉鸡的活动范围,降低了其运动量,从而减少了能量消耗,使得原本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部分能量能够转化为生长,进而提升了生产成绩;

第三,借助垫网实现了肉鸡与粪便的有效隔离,降低了垫料上的有害病原菌对肉鸡的免疫应激,相应地减少了免疫过程中的营养消耗,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立体养殖的层数并不会在上述三个方面带来持续性的质的改善,反而可能会增加每只肉鸡在棚舍造价上的投入。因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来进一步优化立体养殖。在实现技术红利的逻辑之前,我们需要对养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鉴于目前肉鸡的料肉比已经达到约1.3,若想进一步降低饲料转化效率,则需要基础性研究的支撑。

最后,要着眼技术蓝海。白羽肉鸡进入中国4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国内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

种禽营养和养殖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孵化器国产化已经达到85%以上;

饲料营养由于原料供应压力远超国外,非常规原料的应用、配方的精细度和调整频率已经远超国外同行。在饲料生产的硬件设备水平上,毫无疑问也已经领先国外水平;

由于笼养养殖模式的广泛推广,单纯从养殖成绩和产肉效率上看,我国也走在了前面;

中国兽医工作在更加复杂的养殖环境下,养殖疾病预防和治疗压力也与国外不能同日而语;

白羽肉鸡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已经促使产业链上的各个领域进行技术深耕,然而,在产业链上仍然存在技术空白区域,着眼于技术蓝海会有更大的技术红利回报。

肉鸡产业的技术蓝海往往存在于不同产业模块之间的交界处。比如,商品代的养殖目前还能看到有两个相对明确的技术空白点:

第一个,从蛋孵化出来的出苗到养殖场这个阶段,国内孵化厂和养殖场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二个,从养殖结束后到屠宰场,在这个阶段大概24小时,养殖人员以及屠宰场人员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正常情况下孵化种鸡出苗,出苗有一个出雏的窗口期,一般孵化时间504小时左右,要尽可能地控制在15小时左右,从20%到85%左右的出苗比例。也就是说有接近15%左右的出苗会早出壳,但是在孵化器的热风中会形成脱水,加上清理、分苗、转运的这个过程将形成相当长的空窗期。由于雏苗的生长周期只有40天,但是从出壳到运送到养殖场接近30~48小时不吃不喝,对雏苗质量会形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商品代养殖过程中总会出现5%~10%以上的弱雏。通过在孵化器中对雏苗的营养管理或者出苗后在孵化场的及时补水补料,可以有效降低这部分弱雏的比例。此外,从出栏前的停料期到屠宰场宰杀前的12~24小时的空档期,由于当前依然以人工抓鸡和装运为主,这一过程造成的途死、残次、损耗,理论上对肉鸡最终的经济效益形成了1~1.5元/只的直接损失。这些环节技术和管理上的缺失已经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需要整个产业给予高度关注。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驱动白羽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核心技术路径(下)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作者:许毅 李晶,作者单位:江苏益客集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4-6-16 21:38 , Processed in 0.115407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