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马仁良[sup]1[/sup],毕研盛[sup]1[/sup],刘宗柱[sup]2[/sup]1.青岛汉河动植物药业有限公司;2.青岛农业大学2007年春天开始,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养鸭比较密集的地区相继出现了一种以脾脏坏死为主要剖检变化的鸭病。该病病因复杂,并常常形成混感,死亡率2%-80%之间,常用的抗菌和抗病毒治疗往往疗效不确切。今年以来,这种以脾脏坏死为主的疾病呈现小范围蔓延的趋势,加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让广大养殖户和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感到一筹莫展。我们根据该病的发生特点,以“燥湿运脾”为治则,运用中药复方制剂试用于该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以期对该病的有效控制提供借鉴。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复方中药I:由苍术、厚朴、陈皮、山楂、藿香、黄芪、党参、甘草等八味中药组成,商品名“八珍运化素”(青岛汉河动植物药业生产,产品批号:20090312)。复方中药II:由苍术、厚朴、陈皮、青皮、甘草、党参、黄芪等组成,商品名“百利运化散”(青岛百可利农动物保健品公司,产品批号:20090223)。阳性对照药物:头孢噻呋、黄芪多糖试验动物为自然感染发病的商品肉鸭,经剖检诊断确诊。1.2 试验方法1.2.1 对比治疗试验 12日龄自然感染发病的樱桃谷商品肉鸭5909羽,经剖检诊断为脾坏死综合征,随机分为3组。其中,阳性对照组1232羽,头孢噻呋钠按2mg/kg体重肌内注射,黄芪多糖按0.3g/kg体重饮水给药,每天1次,连用三天为一个疗程。试验I组发病鸭2245羽,八珍运化素按0.3g/kg体重计算给药量。中药先用开水冲焖15 min,上清液饮水,药渣拌入饲料饲喂,每天1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试验II组发病鸭2432羽,百利运化散按0.3g/kg体重计算给药量。中药先用开水冲焖15 min,上清液饮水,药渣拌入饲料饲喂,每天1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1.2.2 验证治疗试验 自然感染发病的樱桃谷商品肉鸭54000羽,发病日龄介于5-18日龄之间。中药八珍运化素或百利运化散均按0.3g/kg体重计算给药量,给药方式分为直接拌料饲喂和开水冲焖两种。治疗期间统计发病鸭病死率、采食量的变化。 2 结果与分析2.1 发病鸭的临床诊断一般临床症状:病鸭扎堆,精神萎顿,缩颈、蹲伏,喙拱地,两翅下垂;常有摇头动作,眼和鼻有分泌物,呼吸急促。发病鸭衰弱、发抖,严重者瘫痪。发病鸭群体采食和饮水下降,下痢并有腥臭味,以黄、白、绿色稀粪常见,病死鸭肛门部位多有尿酸盐粘附。雏鸭死亡率较高,混合其他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80%;青年鸭、成鸭多表现为消瘦、瘫痪,无继发性感染时死亡率较低。剖检症状:发病初期可见脾脏上有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出血点,继而出现中间凹陷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坏死灶。后期脾脏进一步发展成为褐色的橡皮样或软泥样,脾脏呈紫黑色、灰绿色或大理石样病变、坏死(图1),个别脾脏有灰白色溃疡灶凹陷病变;腺胃黏膜、十二指肠、直肠黏膜出血。无混感的病例没有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浆膜炎症状。
1. 脾脏多个出血点 2. 脾脏灰白色坏死灶 3. 褐色软泥样病变 3. 紫黑色坏死、硬变
|
图1 肉鸭脾脏坏综合征的剖检变化
2.2 对比治疗试验 发病鸭来自山东高青高城镇一养鸭户。该养殖户共有3个养鸭棚,购进雏鸭6400羽,饲养至7日龄开始发病,按浆膜炎抗菌治疗5天但不能控制死亡,每天死亡120羽左右。经剖检诊断为脾坏死综合征,且3个养鸭棚发病情况、死亡率基本一致。通过与养殖户协商,进行对比治疗试验。鉴于该群发病鸭前期已使用过氟苯尼考、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甙类抗生素,故阳性对照药物选用头孢噻呋钠,辅以抗病毒药物黄芪多糖。统计3天内发病鸭死亡率、采食量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复方中药与抗菌治疗结果(3天平均) 组别 | 样本数(羽) | 死亡数(羽) | 死亡率(%) | 采食量(g/羽) | 阳性对照组 | 1232 | 21 | 1.5% | 50 | 复方中药I组 | 2245 | 5 | 0.02% | 65 | 复方中药II组 | 2432 | 7 | 0.03% | 63 |
该发病鸭群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就诊前各鸭舍日死亡率达到1.2%左右,且死亡率有日渐升高的趋势。阳性对照组治疗当天死亡21羽,治疗3天内平均死亡率1.0%,虽然没有进一步发展,但未能有效控制死亡,表明抗菌联合抗病毒治疗基本无效。3天后应养殖户的要求该组也改为中药治疗,很快控制了死亡。复方中药I组和II组于用药当天分别死亡5羽和7羽,第二天、第三天均未出现死亡,采食量也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中药治疗对该病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2.3 验证治疗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复方中药较大范围应用的疗效,并比较直接拌料和开水冲焖给药的疗效差异,对具备一定试验条件自然感染发病的鸭群进行了验证试验。用于试验的发病鸭群来自11个养殖户,总计治疗发病鸭54000羽左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复方中药不同给药方式对脾坏死综合征的治疗试验结果 组别 | 样本数(羽) | 日龄(天) | 死亡率(%) | 采食量(g/羽) | 中药I冲焖组 | 23895 | 7-9 | 0.04±0.01 | 64±6 | 中药I拌料组 | 21683 | 7-9 | 0.06±0.02 | 60±8 | 中药II冲焖组 | 3956 | 12-13 | 0.05±0.01 | 83±9 | 中药II拌料组 | 4378 | 12-13 | 0.07±0.02 | 78±11 |
两种复方中药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中药经开水冲焖处理,起效较快,除治疗当天有部分死亡外,第二天即可完全控制死亡;与治疗前相比,用药后大群采食量增长也较快。中药直接拌料的疗效稍差,一般第二天尚有零星死亡,死亡的病禽剖检发现脾脏明显坏死,而且肠道空虚。因为肉鸭消化道较短,对直接拌料的中药利用度较差,或者病死鸭食欲很差,未能采食到足量的药物,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3.1 肉鸭脾坏死综合征 肉鸭的脾脏为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能够引起脾脏病变的因素虽然很多,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等细菌病,以及网状内皮增生症、霉菌毒素中毒等,但近期出现的脾脏坏死的病变特征与上述病症并不相符。临床治疗上常用的抗生素往往没有确切疗效,多数病例分离不到致病菌,有的病例虽可分离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但反接时不能复制类似病变。有人怀疑为霉菌毒素中毒,但多数病例见不到霉菌毒素引起的“橡皮肝”典型病变;也有人怀疑属于网状内皮增生症,但绝大多数病例剖检并未发现器官肿瘤的出现,而且目前也未见到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有学者研究认为是沙门氏菌、病毒性肝炎、霉菌毒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鉴于该类疾病以脾脏病变为主要特征,目前还不能明确其确切病因,我们暂将其称为“肉鸭脾脏坏死综合征”,并试图从中医角度解释这一病变。 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与胃同受水谷,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食少无味、饮食不振;湿为阴邪,其性重粘腻,故为精神萎顿、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湿邪困脾,脾胃运化呆滞,故生诸症;商品肉鸭生长发育迅速,脾胃皆为娇脏,湿邪郁结于脾,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因虚致瘀,日久则妄血、坏死。 3.2 治则与方解 试验中所应用的两个中药处方,虽然具体组方有所差异,但都属于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青皮)行气化滞为佐;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辅以黄芪、党参固本扶正、营卫祛邪,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扶正祛邪之功。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方中另加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芪、参相合尚能调和脾胃、固本扶正。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辅以营卫祛邪之功,则脾胃自和,正气内存,湿邪不可干。 3.3 体会 本病自发生以来,一直没有较确切的治疗方案,常规的抗菌、抗病毒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及病禽死亡。我们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以“燥湿运脾、固本扶正”为基本治疗原则,运用中药制剂对该病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充分显示了中药制剂的调理作用在禽病临床上的卓越疗效。目前,部分商品肉鸡亦出现以脾脏坏死为特征的疾病变化,但疾病的发生和病理变化更为复杂,本试验中所应用的两个中药方剂及其加减是否对此有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在禽病临床上习惯于依赖抗菌药物控制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时,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选择高敏的抗菌药物治疗,导致目前家禽养殖过程中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多数致病菌的耐药性迅速发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抗菌药物在畜禽养殖中的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药在禽病临床的独特作用,相继开展了中药在提高家禽生产性能、提高免疫力及治疗常见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中药的科学有效运用,必须以充分的中兽医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不能仅限于中药对个别生理指标影响的探讨。当前,从中兽医的理论体系出发,系统开展家禽常见疾病的病理、病因研究,以及中兽医诊断技术研究,为禽病临床中中药方剂的合理组方提供理论支持,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