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6|回复: 0
收起左侧

第九章 治法

[复制链接]

论坛顾问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勤劳奉献奖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山西
发表于 2017-2-8 0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西临汾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21-8-19 09:57 编辑

                                                 第九章      治法

  治疗‘八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在实践中又不断总结出“理血、收敛、补虚、平肝、安神开窍”等治疗方法。

1、解表法
  亦称汗法,是应用发汗的方药,发散表邪,用于治疗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也可以用于疮黄初其和风湿症。因表证有寒热之分:
(1)辛温解表,适用于“风寒表证”;常用药物:黄麻、桂枝、荆芥、防风;常用的方药有:黄麻汤、桂枝汤。
(2)辛凉解表,适用于“风热表证”;常用药物:薄荷、柴胡、升麻;常用方药有:银翘散。辛凉与辛温解表是解表的正法。
  另外解表结合其它方法应用,还有许多变法:
(3)滋阴(养血)解表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阴血不足之证。
(4)助阳(益气)解表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阳气不足之证。
(5)理气解表法:适用于表证兼有气滞之证。
(6)化饮解表法:适用于外感兼有痰饮之征。
  备注:发汗解表以‘汗出为限’、不宜太过,出汗多则伤津、甚者发生虚脱;凡遇剧烈下痢、大失血、体质虚弱病者,一般不用解表法;如必须用解表法时,应配合益气、滋阴、养血等法进行治疗。

2、清热法
  亦称“清法”,是应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解暑的方药,治疗血热、热毒、湿热、暑热、脏腑实热、脏腑虚热、等热证的一种方法。
(1)清热泻火: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多汗、口渴、脉洪大而数等热证;常用药物:石膏、知母、栀子等寒性药物;由于里热所在脏腑不同,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火;“清肺散”以清肺火。
(2)清热解毒: 适应于因热毒引起的病证,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等解毒药;方药有:消黄散、辛荑yi散等。
(3)清热凉血:适应于温热病,热入营分、血分、症见高热、神昏、发斑、血热妄行而出血等。常用药物:生地、丹皮、地骨皮、白头翁等凉血药物;方药有:清营汤等。
(4)清热燥湿:适应于湿热证,症见尿液短赤、下痢、泄泻等。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性药物。方药有:黄连解毒汤等。
(5)清热解暑:适用于夏季的暑热证。常用药物:香薷ru、白扁豆、绿豆等;方药有:香薷散等。
备注:清热药多属寒凉性,多用久用可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消化功能,临床须慎重处方选药。

3、泻下法
  亦称‘下发’,是应用泻下药物清除胃肠内积滞、体内积水的一种治疗方法。
(1)攻下:a、寒下法’适用于大肠热结的病症,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等咸寒药物;方药有:大承气汤等。B、‘温下法’适用于里寒实证,常用于脾胃阳虚、又有寒结的病症;宜用泻下药配合温里药使用。
(2)润下:适用于肠内燥结、便秘之证;常用药物:麻仁、郁李仁、当归、植物油等润燥滑肠药物;方药有:当归苁cong蓉汤等。
(3)逐水:适用于胸腹水饮停滞,粪尿不通等实证,常用药物有: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等药物;方药有:续随子散等。
备注:泻下法特别是攻下和逐水,因药性多峻烈,对体质衰弱病者、妊娠母畜、产后母畜忌用或慎用。

4、消导法
亦称‘消法’,是运用消食、化滞药物,消除胃中食积,肠中结滞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食积、消化不良、肠胃积滞等症。
(1)消导法与泻下法在作用上相似,但在具体应用上有所不同,泻下法着重解除粪便燥结,其目的在于攻逐;而消导法则具有运化的作用对胃内积食较久、或消化机能衰弱等病症,具有逐渐消散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六曲、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方药有:曲蘖nie(酒曲)散等。
(2)消导法虽较缓和,但过度使用可使病畜气血亏耗,对妊娠母畜、瘦弱者须配合补气养血药使用。

5、化痰止咳平喘法
  是运用祛除痰涎、制止咳嗽、平定喘息的药物,治疗咳嗽痰喘等肺经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须分清证候寒热、痰量多少,咳喘轻重,选用适当的方剂来治疗。
(1)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为病。湿痰多由脾阳不振,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湿盛生痰。治宜燥湿化痰,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等;方药有:二陈汤等。
(2)润燥化痰:适用于燥痰为病。燥痰多因肺阴不足,虚火炼液为痰,治宜润燥化痰。常用药物:浙贝母、瓜蒌、花粉、桔梗、麦冬、沙参等。
(3)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痰为病。热痰多因邪热内盛,煎熬津液,郁而生痰,治宜清热化痰。常用清热与化痰药物:黄芩、知母、栀子、大黄、瓜蒌、浙贝母、桑皮等;方药:款冬花散等。
(4)祛寒化痰:适用于寒痰为病。寒痰多因脾胃阳虚,痰饮内停,治宜祛寒化痰;常用辛热温阳药物与化痰药配合使用。如:干姜、肉桂、半夏、茯苓等;方药:半夏散等。
(5)祛风化痰:适用于风痰为病。风痰有外感风邪,肺卫被侵,肺气不宣的外感风痰;由于脾胃内伤,湿浊不化的内生风寒两种,外感风痰治宜解表配合祛痰药使用,如:荆芥、紫苑、桔梗、前胡、百部等;方药:荆防败毒散等。内生风痰治宜驱风、熄风药与祛痰药配合使用,如:天麻、附子、南星、半夏等;方药:天麻散等。

6、温里法
  亦称‘温法’,是运用温热性药物,祛除里寒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祛寒法’。适应于内脏阳虚,特别是脾虚与肾虚。
(1)回阳救逆:多用于肾阳不足,阴寒内生,表现为显著的寒证。轻者、耳鼻发凉,倦怠怕冷,尿频量少,口色淡白,脉迟细无力等阳虚症状,宜用温肾助阳药。重者、呈现亡阳证,表现为汗出如水,耳鼻俱凉,沉郁颤抖,气息微弱,口色淡、脉微等症,宜采取回阳救逆法,宜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物。方药:四逆汤等。
(2)温中祛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肠鸣、腹泻、腹痛等症,治宜温中散寒,常用药物:吴茱萸yu、益智仁、肉豆蒄、厚补等。方药:益智散、理中汤、温脾散等。
备注:温里药多燥热,多用则伤阴耗津,凡津枯、血虚、血热者忌用。

7、祛湿法
  运用祛除湿邪的药物,治疗体内水湿停滞的方法。临床分为祛除风湿、利湿、化湿三种:
(1)祛除风湿: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如、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可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活络作用的祛风湿药,如羌活、独活、苍术、秦艽jiao、桑寄生等。方药:独活寄生汤等。
(2)利湿:湿在下焦、或寒热之邪共同侵害,出现尿液短赤,淋痛、水肿等症,可选用具有浸湿利尿功能的药物,如车前子、泽泻、茯苓、猪苓等治疗;方药:猪苓散、滑石散等。
(3)化湿:因湿邪困脾,兼有暑热者,常见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粪便溏泻等;可选用清暑化湿药治疗,如藿香、佩兰等;方药可选藿香正气散。
备注:祛湿法易耗阴伤津,不宜久用,阴虚和津伤者慎用。

8、理气法
是运用行气、降气的方药,清除气滞,从而达到顺气宽中,行气止痛,降气定喘的治疗方法。
(1)行气:运用具有顺气宽中,行气止痛药物,治疗肠胃气滞,消化不良,胃肠气胀,腹痛等症。宜选用砂仁、木香、香附子、乌药等;方药:桔皮散、木香导滞散、消胀散等。
(2)降气:适用于胃气上逆,肺不肃降引起的呃e逆、嗳ai气、喘咳等症。对胃气上逆可选用厚补、莱菔子等药物;对肺气上逆而出现的咳嗽,可选用苏子、陈皮、竹茹等药物;方药:苏子降气汤等。
备注:理气药多辛散温燥,重用、久用能耗气伤阴,故对气虚、阴虚、火盛者慎用。

9、理血法
是应用止血、活血散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出血、血淤、血滞证的方法。
(1)止血:对一切出血证,如衄nv血、便血、尿血、内脏出血等均可选用止血治疗。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出血的原因,辨明虚实寒热;对因血热妄行的出血,应采用凉血止血法,可选用槐花、地榆、大蓟ji、小蓟、等;对由于脾虚失于统摄而引起的便血等证,可选用温性止血药,如艾叶、灶心土、百草霜等,并配合补气收敛止血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白芨、仙鹤草、血竭jie等。方药如:十黑散、槐花散等。
(2)行血:适应于因血液疑yi滞引起的局部肿胀、痞pi块、产后恶露不尽等症,治疗时多采用行血、散瘀药物,如川穹、红花、丹参等;如淤血重者须用逐血破瘀药,如三菱、莪e术、桃仁等;行血破瘀常用方药:红花散、生化汤、当归散等。
备注:行血散瘀药多有堕dui胎作用,孕畜慎用。

10、收涩法
  是运用收敛固涩的药物,以敛汗涩精,止滑固脱,治疗多汗、多尿、滑精、泻痢不止等症的治疗方法。临床分为固表敛汗、固精缩尿、涩肠固脱三种。
(1)固表敛汗:适用于表虚多汗病者,宜选用敛汗药物,如黄麻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等,配合党参、山药、黄芪补气药共同使用;夜间出汗为‘盗汗’,属阴虚,敛汗药配合滋阴药如麦冬、当归、熟地、共同使用;方剂‘牡蛎散’对两者亦可达到固表敛汗的目的。
(2)固精缩尿:肾气虚、精关不固则滑精;肾气虚、肾气不摄则多尿。治疗滑精常用补肾固精的药物,如山萸yu肉、金樱子、煅牡蛎、煅龙骨等。方药:固精散等。治疗多尿药物可选用、桑螵蛸、覆盆子、兔丝子、乌药、益智仁等。方药:桑螵蛸散等。
(3)涩肠固脱:适应于慢性腹泻,滑脱不禁、脱肛等症,可选用乌梅、诃he子、肉豆蔻kou、石榴皮等;方药:乌梅散、补中益气汤等。
备注:病在初期,外邪尚未祛除时,不应使用,以免造成留邪之弊。

11、补虚法
  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补益病畜体质和机能的不足,从而消除虚弱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虚症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由此补虚法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四种。
(1)补气:适应于气虚之证。气虚指脏腑功能活动降低,最常见的为肺虚与脾虚。其主要表现症状为:呼吸短粗、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汗多、肠鸣泄泻、脉虚弱等,可选用补气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方药:四位汤、补中益气汤等。
(2)补血: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虚证。血虚是指由于贫血而使脏腑和全身的营养缺乏,而出现的脏腑功能衰退的虚弱症状,如体瘦毛焦、口色苍白、心悸、脉细无力等。可选用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等;方药:四物汤等。
(3)滋阴:适用于阴虚的病证,阴虚多为体液亏损而出现的虚症,临床常见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表现为口干舌燥,低热、尿液短赤,消瘦、自汗、盗汗、虚咳,消化不良,肠燥便秘等。可选用滋阴药物,如沙参、麦冬、生地、元参、石斛hu等;方药: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增液承气汤等。虚症火旺时宜采用滋阴降火法,在滋阴药中加入知母、黄柏等降火的药。
(4)助阳:适应于阳虚的病证。阳虚是指脏腑功能减退,临床常见有肾阳虚、脾阳虚,表现为畏寒战栗,四肢厥冷,耳鼻冰凉,腹中冷疼,粪便溏泻,尿液清长,要软腿疼,阳痿滑精等。可选用助阳药物,如葫芦巴、阳起石、补骨脂等;方药:巴戟散、参附汤等。
备注:补养法是针对虚症的治疗方法,故实证邪气未消除时,禁忌使用;如病邪未尽、正气已虚而必须用补药时,也应以祛邪为主、酌加补药协助,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扶正以祛邪。

12、平肝法
是运用具有平肝、明目、镇痉、熄风作用的药物,以祛除肝风肝热,治疗疾病和抽搐痉挛等症的方法。
(1)平肝明目:肝外应于目,当肝受到风热外邪侵袭后,常表现为眼目赤肿、睛生翳yi障,羞明流泪、重者失明等症状,可选用具有清肝泻火、消退翳障的平肝明目的药物,如石决明、草决明、木贼、谷精草、密蒙花等。方药:石决明散等。
(2)平肝熄风:适应于肝风内动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抽搐痉挛、惊癫痫狂等;宜选用具有平肝潜阳、镇痉熄风的药物,如天麻、勾藤、全蝎、蜈蚣等。方药:十金散等。

13、安神开窍法
  是应用安心安神、芳香开窍的药物,治疗心神不安、癫狂、神志昏迷等证的一种方法。
(1)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癫狂等症;可选用朱砂、磁石(重镇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药物治疗;方药:朱砂散、镇心散等。
(2)开窍:适应于心窍闭塞,神志昏迷的急证。神志昏迷可由高热,风痰壅yong塞、气滞郁结等原因引起(称为闭证);可用开窍急救法,常用药物有:石菖蒲、皂角等;方药:通关散等。

14、驱虫法
是运用驱杀寄生虫的药物,治疗体内寄生虫病的一种方法。常用药物有:槟榔、使君子、雷丸、南瓜子等。方药:万应丸、肝蛭散等。
备注:驱虫前机体如体质衰弱时,可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驱虫后及时调补脾胃

15、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杀虫解毒、活血消肿,软坚散结、化腐排脓,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类药物外用,以治疗皮肤疥癣、湿疹、疮黄肿毒,跌打损伤、虫兽咬伤的一种治疗方法。
(1)杀虫解毒:治疗疥癣可用硫磺、轻粉等药;方药可用擦疥方。
(2)软坚散结:肿瘤可用硵lu砂消散,瘺lou疬li可用斑蟊mao消散。
(3)活血消肿:疮黄肿毒早期,可用活血散瘀的药物外用。
(4)排脓化腐:疮黄肿毒已成脓穿溃,可用排脓药物使脓尽快排出,可用化腐药使腐肉脱落如、砒pi石;方药:九一丹等。
(5)收敛止血:湿疹、烧伤创面,疮疡yang脓水淋漓等,宜用收敛药如、炉甘石、儿茶等。
(6)生肌收口:方药:生肌散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22 15:06 , Processed in 0.11281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