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生猪行业去产能: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剧痛转型(下)
三、后市展望:在“滞后性”与“加速度”中寻找拐点(一)产能去化的时间与幅度密码
从过往规律来看,产能去化的时间与幅度主要由亏损持续时间、亏损深度及猪价位置共同决定。在去化时间上,存在显著的“滞后性与加速度”:亏损持续小于2个月时,行业处于观望阶段,月去化率<0.5%;亏损持续3-5个月,进入渐进淘汰阶段,月去化率提升至0.8-1.2%;亏损超过6个月,将触发崩溃式去化,月去化率>1.5%。
按照这个节点来说,当前行业亏损才逐步显现,若亏损持续至2026年一季度(累计4-6个月),去化加速度将迎来跃升,第9-12个月(2026年二季度前后)或成为产能集中出清的关键窗口。这是因为在亏损初期,企业往往对市场抱有一定期待,希望通过短期调整度过难关,所以去化速度较慢。但随着亏损时间延长,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增大,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去化措施。
(二)行情演变:从“弱反弹”到“价值重估”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今年四季度猪价或降后微幅偏强,月均价或在13.0-13.5元/公斤。这是因为若当下养殖端提前出栏部分小体重生猪,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四季度的生猪供应,但减少力度同样有限,因为养殖端的出栏意愿并不能与下游的接货意愿相匹配,养殖端加大出栏后的计划完成率难以保证。而今年需求整体支撑力度尚可,低价猪肉或能刺激一部分消费增量,四季度需求或有明显提升。
2026年一季度或偏弱,主要是因为春节后需求回落叠加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增加,而需求相对疲软,价格或再探11元/公斤。2026年二季度猪价或微涨,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950万头以下,产能去化效果开始显现,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改善,筑底信号显现。
真正的曙光或许要等到2026年三季度,待本轮深度且缓慢的产能去化成果最终体现在供给端后,市场才有望迎来相对明显的上涨。当行业完成从“扩张逻辑”到“成本逻辑”的切换,头部企业完全成本降至11元/公斤以下,猪价将迎来趋势性反转。真正的盈利周期需等待产能去化率达10%以上,即能繁母猪降至3800万头以下,届时市场供需将达到新的平衡,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这轮去产能,并非表面上的简单减产动作,而是中国养猪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重构”的必经阵痛。
对于养殖户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市场环境变化,摒弃过去“等行情”的陈旧心态。要积极行动起来,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例如对于PSY<22头的母猪,应果断淘汰,优化猪群结构,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市场需求。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仅关注短期价格波动,单纯博弈价格反弹。而应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具有深厚“成本护城河”的龙头企业,如牧原,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完全成本降至11.8元/公斤,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卓越;温氏通过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有效降低养殖风险,保障生产的稳定进行。这些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是值得长期投资的对象。
当行业真正理解“去产能不是简单减产,而是效率革命”时,才能在周期震荡中筑牢长期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只有经历“价值重构”的洗礼,行业才能摆脱过去的困境,迎接下一个“超级周期”的曙光,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