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精神 发表于 7 天前

【分享】粪蛋形成原因及改善方案

粪蛋形成原因及改善方案

粪蛋指的是蛋壳表面遭受粪便污染的鸡蛋,此类鸡蛋不仅会降低商品价值,而且通常是肠道或输卵管疾病的一种表征。将其高发原因归纳为三大板块、十条主要因素,并提供了可即刻实施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粪蛋形成原因

1. 肠道健康问题

[*]细菌或球虫性肠炎:表现为粪便稀软或黏稠。
[*]霉菌毒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拉稀症状。
[*]饲料抗营养因子(如非淀粉多糖、劣质蛋白):会造成过料现象,出现湿粪情况。

2. 环境与管理问题

[*]鸡舍存在积粪且湿度较高的情况,会致使细菌迅速繁殖,进而造成蛋面的二次污染。
[*]水线若长期未进行清洗,其中的生物膜和药物残留会诱发肠炎。
[*]若捡蛋不及时,蛋会在笼底停留较长时间,进而被后续的粪便覆盖。

3. 营养与生理问题

[*]钙磷比例失衡、VD3 缺乏 → 蛋壳变薄,表面粗糙且易黏附粪便
[*]产蛋高峰期过后,输卵管黏膜出现退化 → 胶护膜分泌量减少,蛋壳抗污染能力下降
[*]泄殖腔问题或脱肛现象 → 产蛋时粪便直接对蛋壳造成污染

二、系统改善“七步法”



三、效果跟踪与目标

[*]在 7 天的时间范围内:粪便成型率应大于或等于 80%,粪蛋率下降幅度需超过 30%。
[*]在 30 天的时间范围内:粪蛋率应稳定保持在小于或等于 3%(夏季小于或等于 5%),蛋壳清洁度评分应大于或等于 9 分(采用 10 分制)。

四、总结

按照上述“七步法”进行闭环执行,能够显著降低粪蛋出现的比率,使蛋品的外观得到恢复。

该方法还有助于提升蛋品生产线的整体卫生水平,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通过持续优化操作流程与加强员工培训,结合“七步法”的实施,可进一步巩固质量管控体系,确保蛋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均符合高标准要求,从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来源:金鸡工程服务平台,作者:庞继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粪蛋形成原因及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