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收储落地:猪价短期提振有限,周期拐点静待产能去化(上)
一、导语:收储托底释放强劲信号,9 月猪价能否逆势反弹?2025 年 8 月 25 日,一则消息于生猪养殖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启动年内第二轮中央冻猪肉收储,计划收储量达 1 万吨。按二、四号肉占比测算,此收储量相当于需屠宰约 20 万头生猪,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政策托底信号。彼时,全国猪粮比价已跌至 5.94,环比下跌 1.33%,正式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的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据行业数据测算,超 60% 的养殖户已陷入亏损,每头猪亏损额最高可达 200 多元,养猪场笼罩在焦虑与不安氛围之中。
在此背景下,这一 “政策强心针” 能否拉动 9 月猪价止跌回升,成为养殖户、屠宰企业、肉类加工商乃至广大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从菜市场消费者对猪肉价格的关注,到养殖村养殖户们探讨未来出路,猪价的任何波动都牵动着众多相关方的心。然而,业内多数专家和分析师经深入研究供需数据后达成共识:短期来看,猪价或许会因收储及月末出栏节奏变化出现小幅反弹,但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依然复杂,至少需 10 个月以上的产能调整周期才能化解,真正的价格拐点仍需漫长等待。
二、收储启动:短期稳定信心,难改供应过剩格局
(一)政策及时托底,养殖端亏损暂缓
在养猪行业从业十多年的老张,望着猪圈里膘肥体壮的生猪,却难掩忧虑。8 月第 2 周,全国猪粮比价为 5.94,系 2024 年 3 月以来最低,这一数据让其深感压力。自繁自养头均利润缩水至 10 - 20 元,外购仔猪育肥每头亏损超 50 元,养殖时间每延长一天,损失便增加一分 ,多年积蓄在这场价格低谷中不断被侵蚀。像老张这样的养殖户不在少数,整个行业均笼罩在亏损阴影之下。
就在行业陷入困境之时,国家发改委迅速启动 1 万吨冻猪肉收储,此消息如同一束希望之光,为困境中的养殖户带来一丝曙光。尽管 1 万吨收储量仅占月均 6000 万头出栏量的 0.33% ,从绝对数量而言并不突出,但释放出的信号意义重大。通过华储网竞价交易,“稳价” 信号迅速传导至市场各个角落,原本恐慌性抛售的养殖户开始冷静,市场上疯狂甩卖生猪的现象得到遏制。
数据是有力证明,收储消息发布后,生猪期货主力合约日内涨幅达 1.8%,低迷的市场情绪得到极大提振,仿佛被注入一剂强心针。牧原、温氏等龙头股尾盘拉升,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逐渐恢复。对于养殖户而言,这不仅是价格上的支撑,更是心理上的慰藉,让他们看到行业复苏的希望,增添继续坚持的勇气。
(二)供需基本面仍承压,供应 “堰塞湖” 待解
然而,收储带来的利好仅为短期效应,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生猪市场供需失衡局面。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 ,犹如水库水位超出警戒线,存在潜在风险。且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逐月递增,按 10 个月出栏周期推算,2025 年四季度至 2026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将达峰值,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猪肉供应量将持续处于高位。
从供应端来看,7 月饲料外销量环比增长 2.04%,表明养殖户正在扩大养殖规模,未来将有更多生猪进入市场。8 月规模场出栏计划环比增长 5% ,大型养殖场出栏量增加,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这些数据均印证短期供应充沛现状,市场猪肉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再看需求端,卓创资讯显示 9 月需求季节性指数下滑,因 9 月天气依然炎热,消费者食欲受到影响,对猪肉消费需求不高。加之高温抑制终端消费,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清淡、凉爽食物,猪肉销量自然减少。在此情况下,预计猪价仍将在 13 - 14 元 / 公斤区间低位震荡,养殖户摆脱亏损困境仍需较长时间等待。
三、猪价拐点何时来?产能去化按下 “慢进键”
(一)能繁母猪调减缓慢,拐点需等 10 个月
对于养猪户而言,能繁母猪存栏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生猪供应量和价格走势,堪称 “命根子”。农信数智分析师夏晨丰指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整需 10 个月时间方能传导至市场 ,这一过程犹如漫长的马拉松,需极大的耐心与等待。截至 6 月末,全国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3 万头,这一数字给养殖户带来巨大压力,也预示 2026 年上半年前猪肉供应将持续饱和,市场猪肉依旧供过于求。
尽管国家已推动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计划,试图缓解市场压力,但产能去化进程极为缓慢。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计划到 2025 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30 万头 ,并已开始有序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从最高的母猪存栏 362.1 万头已减少 19 万头 。温氏、新希望等企业也纷纷采取措施,禁止向二次育肥销售、控制出栏体重,试图减轻市场负担。
但从行业整体来看,去化率仅 2.3% ,与 2018 年非瘟时期 15% 的去化速度相比差距明显。这就好比汽车行驶,非瘟时期是快速去产能,如今则是缓慢前行,产能 “软着陆” 特征显著。市场参与者似乎仍在观望,不愿轻易放弃产能,导致去产能速度远低于预期,猪价拐点的到来更加遥遥无期。
(二)成本支撑与政策组合拳,筑牢周期底部
在这漫长等待过程中,饲料原料价格的分化为市场带来些许积极因素。玉米价格稳定在 2.4 元 / 公斤,为猪价提供稳定支撑。豆粕因美豆压榨超预期小幅反弹,自繁自养成本线稳定在 13.5 - 14 元 / 公斤 ,使得猪价在下跌过程中遇到坚实 “防火墙”,形成 “强支撑”。
政策端也同步发力,除收储这一直接调控手段外,农业农村部要求严控二次育肥、降低出栏体重,规模场目标是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下。这一系列政策形成组合拳,直击市场痛点,旨在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供需矛盾。在多重利好作用下,猪价击穿 13 元 / 公斤的概率较低,底部区间逐步夯实。这对于养殖户而言,无疑是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价格寒冬中看到希望曙光 。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