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家禽出栏81.4亿只!山东16.7亿只!辽宁7.4亿只!广东6.7亿只!
全国家禽出栏81.4亿只创五年新高!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5 年上半年,全国家禽出栏量达到 81.4 亿只,同比增长 7.0%,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且为 2021-2025 年同期最高水平,首次突破 80 亿只大关。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禽类养殖产业在经历周期性调整后,已进入稳健增长阶段。从结构上看,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仍是主导品种,其中白羽肉鸡出栏量占比约 65%,黄羽肉鸡占比约 30%,其他禽类(如鸭、鹅)占比约 5%。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2024 年排名前三的省份(山东、辽宁、广东)出栏量占全国比重为 35.41%,2025 年上半年提升至 37.94%,增幅达 2.53 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反映出规模化养殖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正逐步挤压中小散户生存空间。规模化养殖模式凭借标准化管理、高效疫病防控和资源优化配置等优势,有效提升了行业整体生产效率。
从区域分布看,20 个公布数据的省份中,11 个实现增长,9 个出现下降。上海以 68.4% 的同比增幅成为最大亮点,而江西则以 8.38% 的降幅成为下降最快地区。
这种分化背后,既受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等宏观因素影响,也与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排名第一:山东
出栏16.77亿只,同比增长18.3%
作为全国家禽出栏量第一大省,山东 2025 年上半年出栏 16.77 亿只,同比增长 18.3%,占全国比重 20.6%,较 2024 年全年提升 0.29 个百分点。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政策体系完善:山东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规模化养殖发展目标,并配套实施种业振兴、智能装备升级等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养殖场引进智能化设备,提升养殖自动化水平,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产业链布局:山东已形成从种鸡繁育、饲料生产到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在白羽肉鸡领域,全省祖代种鸡、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及商品代鸡苗供应能力均居全国首位。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使得产业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增长。
环保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相关管理办法,全省绝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配套了粪污处理设施,形成 “养殖 - 沼气 - 种植” 循环模式。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排名第二:辽宁
出栏7.41亿只,同比增长19.9%
辽宁以 7.41 亿只的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二,同比增幅达 19.9%,占比提升至 9.10%。其快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因素:
白羽肉鸡产业集群优势:沈阳、大连等地已形成集种鸡繁育、商品鸡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例如,部分企业通过智能化养殖系统,缩短了肉鸡出栏周期,降低了料肉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5 年上半年,该集群出栏量同比增长显著,带动全省产能提升。
技术创新应用:辽宁在禽类疫病防控、饲料配方优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新研发的禽流感疫苗延长了免疫保护期,降低了养殖风险;同时,全省多数规模化养殖场采用自动环控系统,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养殖环境的稳定性。
区位与市场优势:作为东北亚物流枢纽,辽宁的禽类产品可通过陆海通道快速辐射京津冀、长三角及日韩市场。2025 年上半年,全省禽类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明显,其中对日出口占比较高,为产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排名第三:广东
出栏6.71亿只,同比下降0.8%
广东以 6.71 亿只的出栏量排名第三,但同比下降 0.8%,占比微增 0.6 个百分点。这一现象背后存在深层次矛盾:
环保政策收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划定多个禁养区,导致部分中小养殖场关停。养殖场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区域产能,使得广东家禽出栏量出现小幅下降。
成本竞争加剧:广东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2025 年上半年价格同比上涨,推高了养殖成本;同时,人工成本较北方省份高出不少,压缩了利润空间,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消费结构变化:传统黄羽肉鸡消费市场受预制菜、快餐等新业态冲击,年轻群体对便捷化禽类产品需求上升。部分企业因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市场份额流失,进一步影响了出栏量。
尽管面临挑战,广东仍在积极转型。例如,粤西地区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发展特色禽类养殖,2025 年上半年出栏量同比增长明显,成为新的增长点。
排名第四:广西
出栏4.96亿只,同比下降1.7%
广西 2025 年上半年家禽出栏 4.9594 亿只,排名第四,同比减少 1.7%,占全国比重为 6.09%,比 2024 年全年减少 0.04 个百分点。作为传统的黄羽肉鸡主产区,广西面临着多重发展压力:
市场竞争格局重塑:长期以来,广西禽类产品主要依赖华南市场,但近年来,云南、贵州等新兴产区凭借成本优势加速扩张,分流了部分市场份额。新兴产区的崛起改变了区域市场的竞争态势,对广西的家禽养殖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
产业升级支撑不足:与山东、辽宁等省份相比,广西在规模化养殖补贴、冷链物流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少,制约了产业升级步伐。冷链运输率较低,导致禽类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较大,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广西正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发展林下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打造高端禽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力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
排名第五:福建
出栏4.95亿只,同比下降4.6%
福建 2025 年上半年家禽出栏 4.9500 亿只,排名第五,同比减少 4.6%,占全国比重为 6.08%。作为东南沿海的养殖大省,福建的家禽养殖产业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
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滞后: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对禽类产品的品种、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福建部分养殖企业未能及时跟上市场节奏,产品结构调整缓慢,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出栏量。
依托区位优势拓展出口:福建凭借港口优势,积极扩大禽类产品出口。2025 年上半年对东南亚出口量同比增长 20%,出口市场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福建若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有望实现家禽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排名第六:江苏
出栏4.2亿只,同比增长10.6%
江苏以 4.20 亿只的出栏量排名第六,同比增长 10.6%,占比提升至 5.16%。其增长核心在于:
种业振兴突破:江苏实施 “三方签约保种” 模式,成功抢救性保护地方畜禽资源,并培育出多个新品种(配套系)。2025 年上半年,自主培育种鸡出栏量占比较 2024 年提升明显,为产业增长提供了优质的种源保障。
智能化养殖普及:全省大型养殖场关键环节智能化设施普及率较高,万只以上蛋鸡场基本实现智能饲喂、环控系统全覆盖。例如,部分企业通过 AI 摄像头监测禽类健康状况,降低了病死淘率,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率。
粪污资源化利用领先:江苏建立 “场区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 三级体系,2025 年上半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95% 以上。通过建设粪污处理中心,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供应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下半年产业趋势预测
集中度提升+技术创新
规模化加速推进: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加剧,中小散户将进一步退出市场。预计到 2025 年底,全国前十大养殖企业出栏量占比将突破 45%,较 2024 年提升 5 个百分点,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智能化养殖、疫病防控技术、饲料配方优化等领域将持续突破。部分企业试点的 “区块链 + 养殖” 溯源系统,计划 2025 年底前实现全产业链数据可追溯,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绿色发展成刚需:粪污资源化利用、节水减排等环保要求将进一步强化。预计到 2025 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 80%,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率超过 95%,绿色发展将成为家禽养殖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消费升级倒逼转型:预制菜、功能性禽类产品(如低脂肪、高蛋白鸡肉)将成为新增长点。企业需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以适应年轻群体和健康消费趋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025 年上半年家禽出栏数据,既是对行业过去五年发展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未来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山东、辽宁等省份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巩固优势,广东、广西、福建等传统产区在调整中探索转型,江苏等地则以差异化路径实现突破。
行业集中度提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来源:国际畜牧科技
为啥没有河南省的数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