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逆势上扬,下半年养猪户要赚翻?(上)
猪价近期走势:强势上涨引关注本文将对近期生猪市场价格强势上涨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未来走势预测以及相关应对策略。
据猪好多数据监测,7 月 3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攀升至 15.1 元 / 公斤,创下自今年 2 月中旬以来的新高。按照生猪产能释放的周期性规律,6 - 7 月本应是年内生猪集中出栏的高峰期,供应端压力理论上处于高位,以往该时段猪价大概率因供应充足而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然而今年猪价不跌反涨且呈强势上涨态势,这一异常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五大因素共同发力,推动猪价冲高
这一轮猪价强势上涨,是由五大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体如下:
疫病影响:仔猪折损,供应缺口显现
2025 年初,全国能繁母猪存量处于较高水平,理论上后续生猪供应应较为充足。但北方养殖大省遭遇了严重的仔猪腹泻疫情。据行业调研数据,部分养殖场的仔猪死亡率超过 20% ,个别地区高达 30%。仔猪大量折损,致使原本应在 6 - 7 月出栏的生猪数量大幅减少。这如同工厂原计划生产 100 件产品,却因原材料问题最后只能生产出 70 件甚至更少。生猪供应出现明显缺口,市场上猪肉供应趋紧,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
极端天气冲击:物流受阻,供需错配加剧
6 月中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广东、广西、安徽、湖南、山东、河北等十余个省份先后受洪涝灾害波及,涵盖华南、华东至华北地区,全国主要生猪养殖和消费区域几乎均受影响。回顾历年市场规律,雨季往往会对猪价产生影响。暴雨导致部分地区道路中断,物流运输受到极大阻碍,生猪调运成本较往常增加 30% - 50%。这使得运输成本增加,卖家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同时,灾区应急储备需求、居民短期囤货需求上升,供应运输困难与需求突然增加并存,供需错配进一步放大了价格波动,推动猪价上涨。
集团猪企控量:响应指导,改变供需格局
此前全国猪价持续下滑,有关部门多次对猪企进行 “窗口指导”。多家头部猪企迅速响应,采取 “以价换量” 策略,暂停向二次育肥市场出售肥猪,自主缩减出栏规模。据第三方机构监测,6 月规模猪场计划出栏量较 5 月减少 2.57%。市场上生猪供应减少,而需求无明显变化,推动价格上涨,短期内改变了市场供需格局,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反弹力度 。
养殖户压栏惜售:亏损引发,预期推动囤货
6 月初,猪价跌至 12 元 / 公斤左右的谷底,中小养殖户养殖亏损,压栏惜售情绪集中爆发。6 月中下旬,随着猪价逐步回暖,养殖户对后期盈利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压栏行为从 “被动惜售” 转向 “主动囤货”。市场上流通的生猪减少,共同推动猪价突破近 5 个月来的高点。
政策积极引导:收储托底,释放产能信号
6 月国家启动第一轮猪肉收储,虽收储规模有限,但释放出 “托底稳价” 的明确信号。国家明确释放出产能去化的政策导向,使养殖户对长期供需改善形成稳定预期,强化了市场的看涨情绪,为猪价上涨提供了支撑。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