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23-4-3 15:30:22

如何看待中医的不同观点

       近日看到中兽医版区,失去了过去讨论的激烈,仔细想一下,大家接触的层面不同,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也不能以自己的判断,来确定就是真理的标准。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十条: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眉批:是故入本论。另一版本:先叙入本论。朱评)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眉批:谁人能言,谁人能解此言。)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生石膏(一两六钱)粳米(一合)桂枝木(三钱)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知,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朱评:谁人能言,谁人能解此言。看来是夸奖吴鞠通的中医水平之高的。
      曹炳章对此段评价道:骨节疼,则温邪系风所化,更有未化者,故方中加桂枝。
      叶霖评价:内经言温疟有二,虽皆先热后寒,一谓先伤于风热,后感寒邪。一谓冬感风寒,热邪被风寒折服于肾。皆有阴阳寒热往来病情。此则全录金匮,亦属邪热内藏肾中,至春夏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阳盛已极,阴微不能与争,故但热不寒也。然伏气乃邪由内发,而亦列之上焦篇,何以取义。虽录金匮注,然仍是窃叶氏治胡案中语也。
      胡希恕评价:将《金匮要略》原文,颠倒其词句,意究何在?骨节烦痛为表不解,时呕为气上冲逆,乃桂枝主治证,故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热因热用之说欠妥。仲景随证施治,没有臆测用药处,不得以此诬古人。详释《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可互参。
      看完了朱彬、曹炳章、叶霖、胡希恕等中医大家对这一段的评论,说明中医理论探讨,必须结合临床判断。如果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诸如新感温病派、伏邪温病派、伤寒派,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老杨头 发表于 2023-4-3 17:46:27

条条太道通罗马,所学不同,路子自然不同,首先这个白虎就是以水治火的路子,这个火必须要有到烦的程度,严重伤津而渴,热伏血脉,方有大队知母相随,桂枝通阳,在这里指把血中热邪导出,就算有再多的门派,总有最近的路可走,不象现在,想知道什么可以找度娘,优劣立现,
诸如现今的腺肌胃火,本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一个水肿,一个邪热,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完全能找到相通的一条路,只要知道腺胃给肌胃行津,方案立得

可兽医 发表于 2023-4-3 19:02:04

由于中医理念的特殊性,比较容易做到殊途同归,这也造就了很多学中医的往往都有个坏毛病,觉得自己的是最好的,别人的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屑一顾的普通水准:lol{:11_322:}

老杨头 发表于 2023-4-4 07:52:04

有对比才有对错,有曲才有直,强大的互联网以后,大医面世时日不远,人和事物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前进

hu215A01 发表于 2023-4-4 09:30:06

古人诚不我欺.前辈医家所述均是正确的.

hu215A01 发表于 2023-4-4 09:32:50

吴氏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但治暑可用桂枝.因暑兼湿也.

hu215A01 发表于 2023-4-4 09:39:22

黄元御谓桂枝达木.金匮说桂枝解肌.桂枝治风之药也.胡希恕说石膏解凝.实镇肝息风之药也.

hu215A01 发表于 2023-4-4 09:43:30

理解桂枝配甘草.桂枝配知母.桂枝配石膏.抓骨节烦痛.温温欲吐主症.则白虎桂枝汤可解也.

刘艳飞 发表于 2023-5-31 04:29:06

就是一个安卓系统,开源后,不同厂商设计出不一样的产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看待中医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