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基础知识大全
如何才能做好鸡群的饮水免疫在给家禽进行饮水免疫时要把好以下三点工作:
第一,选择合适的疫苗,这是根本。适合饮水免疫的疫苗是高效价的活毒弱疫苗,如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禽霍乱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
第二,做好疫苗的稀释环节。稀释疫苗可用深井水或凉开水,饮水中不能含有氯、锌、铜、铁等对疫苗有影响的离子。此外饮水器要洁净,没有残留消毒剂和洗涤剂等。疫苗用量一般应高于其它方法免疫用量的2~3倍。稀释疫苗用水量应根据家禽大小来确定,1~2周龄每只8~10毫升,3~4周龄每只15~20毫升,5~6周龄每只20~30毫升;7~8周龄每只30~40毫升;9~10周龄每只40~50毫升。稀释疫苗应将疫苗开瓶后倒入水中混合均匀。
第三,疫苗使用要正确。配制好的疫苗稀释液严禁阳光直射;进行饮水免疫的家禽,应提前3~5小时停止供水;确保家禽在0.5小时内将疫苗稀释液饮完。在家禽饮水免疫前后24小时内,家禽的饲料和饮水中不可使用消毒剂和抗菌素类药物 常见免疫失败及原因分析
免疫效果不理想时称为免疫失败。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病原的变异,疫苗质量,营养与环境家畜个体差异及其免疫水平,人员操作和免疫抑制因素等。
(1) 从病原上看:抗原变异使致病微生物在增殖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使我们的针对此病原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不能够有效地杀死抗原,从而造成免疫失败。
(2) 从疫苗方面看:疫苗的质量,主要抗疫苗的效价,疾苗接种后主体内有个繁殖过程,接种疫苗必须食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另外,往往因保存温度,运输条件使用时疫苗稀释后的保存温度,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3) 从营养和环境看,因供给群体的营养严重不足或群众水准过低,都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完整性,而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当群体处在健康异常状态时,如发病或久病刚恢复时,因身体的虚弱、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很明显,动物机体的健康状况越好对疫苗免疫应答就越好。另外,动物的年龄、性别、环境、应激等都影响动物的免疫应答,个体之间的差别也是免疫效果出现不同的结果。
(4) 从人员操作看:疫苗用量过大,抗体形成受到抑制,出现免疫耐受或毒性反应。用量少则仅生成IGM,而不生成IgG,同时也产生耐受。因此不宜随意增加或减少。注射部位不当,也会导致失败。如果不了解动物正使用抗菌素,对疫苗的免疫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免疫抑制和免疫抑制病防制
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
“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造成的临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家禽对疾病的敏感性提高”。原则上任何疾病都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影响。有些病原会在免疫器官中繁殖,造成免疫功能的失常。但其作用是暂时的,免疫功能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类疾病尚不能称之为免疫抑制病。
鸡群表现如下特点时应怀疑鸡群发生了免疫抑制性疾病:
1、生产性能差,表现高死淘率,生长发育不良、鸡群生长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出现部分“僵鸡”,尤其以幼雏为重。
2、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机体不能产生正常状况下的免疫反应,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3、21~24日龄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4、暴发疾病,对外界病原敏感性增加,条件致病和弱致病性病原能引起较严重的病状,如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易发,且严重。
可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
危害家禽的免疫抑制因子有很多种,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微生物毒素、霉菌毒素、化学品、药物、营养缺乏以及各种生理性的或环境性的应激。
1、人们熟知的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症病毒(CIA)、马立克氏病病毒(MD)、J系-禽白血病病毒(J-ALV)、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REV)、呼肠孤病毒(REOV)、出血性肠炎病毒(HEV)、腺病毒和隐孢子虫等。
2、真菌及其毒素:曲霉苗及黄曲霉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
3、饲养管理: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
4、应激: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改变。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下降。
1.直接的致病作用:MDV、ALL、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感染/发病/死亡。
2.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
3.经免疫的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NDV;
4.“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也是病毒在免疫选择压作用下发生抗原变异的载体。
MD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
几乎在全球所有商业禽场都有MD发生。鸡的免疫抑制可导致马立克氏病毒会结束休眠从而引起鸡群发病,感染马立克氏病的鸡群常常也是得不到抗传染性法氏囊病保护力的鸡群。在许多情况下,只要简单地改进传染性法氏囊的防制程序即可解决困绕已久的马立克氏病问题。由马立克氏病诱发的免疫抑制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球虫病甚至是脑脊髓炎。
研究表明,人工接种鸡马立克病强毒约5天后,
即可见到法氏囊及胸腺组织的显微病变和萎缩现象。因此,鸡马立克氏病又被归类为免疫抑制性疾病,鸡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鸡群的免疫抑制,不仅能增加对其他传染性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而且能够降低鸡只对其他疫苗接种(如ND、IBD等)的免疫反应。
MD仍是我国鸡肿瘤发生的主要疾病,并将长期存在。这是由于环境广泛污染,MDV对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20℃~25℃可存活几个月,4℃可存活数年),大量存在带毒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阳性鸡终生排毒。因此,当感染鸡体内马立克氏病病毒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积存于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的完全病毒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
疫苗以CVI988最好。提倡商品肉鸡打苗。尽管肉鸡生产期短不容易看到典型马立克氏病(MD)临床症状,但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对肉鸡的感染率从10%-60%不等。肉鸡感染MDV后引起免疫抑制,影响肉鸡的生产成绩。
MD往往伴随着REV、CAV、REOV、ALV的混合感染,单纯感染时肿瘤发生率<5%,混合REV感染则肿瘤发生率可大大提升通常可在8%以上。REV的污染已成为MD严重发生所必需关注的问题。
疫苗发生作用需5~8天,单纯靠疫苗保护是不够的,必须注意8天前涉及到所有鸡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孵化室和注射疫苗环境、运输工具、育雏室环境。不同日龄混养且有发生过MD的鸡群存在是最危险的。1日龄注射MD疫苗后,第一天就感染MDV,保护率只有30%~40%;第7天感染保护率有70%;第28天感染保护率为80%~90%。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
RE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1)血清学调查显示有40%鸡群血清阳性,25%鸡群阳性率超过20%以上。
(2)严重发生MD和ALV-J亚型肿瘤的鸡群都并发REV感染。REV在肿瘤中检出率在30%以上,近年来已接近50%。
(3)个体大小/体重差异大,生长不良,继发感染严重的鸡群其REV血清抗体阳性比率高达60%以上。
(4)已在马立克冻干苗中分离到污染的REV病毒。
(5)有些鸡群REV抗体水平高且可达80%~100%的阳性率。
(6)有证据指示腺胃肿的腺胃中常可分离到REV。
(7)REV随污染程度和鸡日龄大小导致不同病况。疫苗中有污染只要在接种后20天之内有20%抗体阳性就会造成明显免疫抑制病状。污染越严重病状越重,严重的直接致死,而且REV抗体阴性。超过1月龄REV不会造成眼观病状,但对免疫器官造成影响仍存在。
(8)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相对均不强。
2004、2005年北京康牧血清检验结果
鸡病REVALVALV-JCAV
采样群数45242013
阳性群3018126
群阳性率66.67%75.00%60.00%46.15%
检验数量859436540300
阳性数167978033
平均阳性率
(范围)19.44%
(0~100%)22.25%
(0~65.00%)14.81%
(0~86.67%)11.00%
(0~52.50%)
REV的危害:REV是中国免疫抑制的最关键问题,其主要来源还是疫苗污染—国产疫苗REV病毒感染率达38.8%。
(1)主要影响20日龄之内雏鸡形成明显生长发育不良,大小、体重参差不齐,羽毛混乱,毛干中间缺少羽毛,瘦弱。
(2)胸腺、法氏囊严重萎缩。
(3)极易发生大肠杆菌,传染性法氏囊病,IB、NDV和球虫继发感染。
(4)促成MD和ALV-J亚型肿瘤的高发生率。
(5)鸡群疫苗免疫应答低下,很多抗体是阴性。
鸡传染性贫血(CAA)
我国于1992年首次分离到该病毒,随后相继从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等地的鸡群中分离到野毒株。根据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CIAV在我国鸡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感染率高达40%~70%。CIAV可通过垂直和水平传播,成年鸡感染后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经卵传递给子代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损害法氏囊淋巴细胞为特征,是引起中雏和青年鸡的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传染性法氏囊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它可能是近30年来最重要的鸡病病毒,主要侵害并破坏鸡的法氏囊淋巴细胞,对其它淋巴器官也有较轻程度的损害。该病是世界各地高密度养鸡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田间感染都是为亚临床的,这是该病最具经济重要性的发病型。
亚临床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多发于3周龄以内的鸡。病鸡无临床症状,但表现严重的永久性免疫抑制。该免疫抑制是由于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免疫应答遭破坏而引起的,细胞介导免疫力也有较轻程度的短时间受损。
法氏囊病对马立克氏病发病率的影响
马立克氏病发病率
已接种MD疫苗未接种MD疫苗
有法氏囊病地区20.66%56.25%
无法氏囊病地区3.00%18.07%
近年来,在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等地流行本病,本次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具有易反复,病程长等特点,给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3~8周龄,3~9月份最易感,小至10日龄内的雏鸡达到4月龄的育成鸡都有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死亡率一般1%~5%,高的达60%。
预防措施:S706是中等毒力的毒株(BUR-706),突破性产品,唯一可用于1日龄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病毒滴度不低于104.0CCID50。是目前所有疫苗中毒力最弱的疫苗株,对法氏囊绝无伤害,使用后无副作用。一日龄使用安全可靠,加入MD中同时使用,省工省力。对早期法氏囊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特别适合母源抗体不详的鸡群。
营养与免疫
对于大多数营养物质,最佳生长或繁殖水平,同时也是最佳免疫反应水平。例如:
A120日龄蛋鸡,体重1000克,免疫0.5mlND油苗后20天,ND-HI为Log28
B120日龄蛋鸡,体重1200克,免疫0.5mlND油苗后20天,ND-HI为Log29
C120日龄蛋鸡,体重1500克,免疫0.5mlND油苗后20天,ND-HI为Log211
环境污染与抗体消长
A.饲养在SPF环境下,抗体下降缓慢。
B.在轻度污染环境下,抗体下降较快。
C.在严重污染环境下,抗体下降速度最快。
避免或减轻免疫抑制的主要措施
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引起免疫抑制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生产实践中,要尽量避免家禽受免疫抑制因素所影响。
1.加强生物防御措施: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保护鸡群不受外源病原微生物侵袭。提倡后备鸡与产蛋鸡分别饲养,调整结构,进一步分工;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是在全球广大养殖地区,历经多年,被反复证明了的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其中包括全价营养饲料,环境卫生,尽量减轻或避免风、光、冷、热、湿度、噪音等应激因子对鸡群的影响。
3.加强各种传染性病的免疫预防:重点做好对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的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如IBD、MD、REO、CIA、(RE)。
4.正确选择疫苗和生物制品——SPF疫苗,防治苗源感染。有报道国产活疫苗38%感染REV;
制造家禽疫苗所用的SPF鸡胚必须经过17种病原(13种病毒病、2种细菌病、2种支原体)的检测,结果阴性方可使用。中国兽药监察所监察室李慧娇报道,2000年我国生产SPF鸡胚534.6万枚,而全国所有禽用疫苗极其种毒制备需要大约1600万枚SPF鸡胚,即约2/3的家禽疫苗是用普通鸡胚来制造。
非SPF鸡胚之患:由于蛋中含有抗体,抑制病毒增殖,导致疫苗抗原量不足。生产疫苗用的鸡胚污染了外源性病原,尤其是蛋传递的病原,则禽用活疫苗中也就污染了外源病原。这些蛋传递的病原污染的疫苗可能会随着疫苗的使用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失败,或使免疫动物发病,人为地造成疾病的传播。这类疾病主要有LLV、CAV、REV、REOV等,他们不仅能通过水平传播(接触),也能垂直(经蛋)传播。 如何使疫苗免疫达到最佳效果
动物免疫是目前控制动物疫病的最有效手段,那么在使用疫苗时应注意和采取何种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真正起到预防的目的呢?沈阳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种鸡繁育中心的养殖专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宝贵经验供广大同行参考。
1、严格执行饲养管理和卫生清洗消毒措施对疫苗免疫能否达到最佳效果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动物处于空气清洁、无污染的环境下,接种疫苗才能产生最佳的免疫应答反应;
2、不要教条的照抄照搬书本上的免疫程序,要根据本场、本地区动物疾病发生特点合理地制订免疫种类和程序;
3、一定要选用质量可靠的疫苗,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专家建议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凡无厂家、无批准文号或保存不当、过期的疫苗坚决不用。
4、在免疫过程中要保证养殖场内适宜温湿度、减少噪音,免疫后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种维生素2-3天,减少疫苗对鸡只的应激,免疫前后3天内不得消毒,以免对免疫反应产生干扰。
5、用饮水免疫法时,要确保水中不含有氯制剂、重金属等能杀灭疫苗的物质,饮水时间一般在1.5-2小时内完成,水中可以加1%-2%鲜奶或0.1%-0.2%的脱脂奶粉,有条件的要在免疫后间隔一定时间做免疫效果监测。
6、健康动物在使用疫苗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病弱动物则影响免疫力的产生,因此对发病动物建议先不进行疫苗免疫。 如何做好鸡的喷雾免疫
喷雾免疫简便而有效,对鸡呼吸道病的免疫效果很理想,可对鸡进行大群免疫。
进行喷雾免疫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选择合适的喷雾器械并试用,以检查其性能。
配苗,一般对雏鸡喷雾,每1000羽份所需的水量为200毫升~300毫升,平养3周~5周的肉鸡1000羽份需水量为500毫升左右,也可视喷雾次数和免疫时间长短凭经验调整。
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待免疫的肉鸡相对集中,以提高免疫效果,主要措施有:
A、小日龄雏鸡喷雾时,可打开出雏器或运雏箱,使其排列整齐。
B、平养的家禽,可把肉鸡集中在鸡舍一角;或把鸡舍分成两半,中间设一栅栏并留门,从一边向另一边驱赶肉鸡,当肉鸡分批通过栅栏门时喷雾;接种人员还可在鸡群中间来回走动喷雾疫苗,至少来回两次。
C、笼养肉鸡,直接在笼内一层层地循序进行喷雾。
喷雾时,操作者可距鸡只2米~3米,喷头跟鸡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成45度角,使雾粒刚好落在家禽的头部。
疫苗剂量应增加1/3或1倍;稀释液应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最好加入5%甘油或0.1%脱脂奶粉。
喷雾应当在没有“穿堂风"的地方进行;应关掉通风设备,喷药之后再打开,以防药雾吹散和雏鸡感冒。
降低鸡舍的亮度使鸡群保持安静,如果在光亮的鸡舍,最好在夜间进行喷雾接种。
喷雾时,可连续多次来回进行,将药液喷匀,至雏鸡身体稍微喷湿即可。切记,喷雾接种后,雏鸡羽毛干燥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免疫效果,干燥快(少于5分钟)免疫效果差,干燥较慢(15分钟左右)可保证良好的免疫效果。但长时间不干燥,雏鸡易感冒。
喷雾免疫时,须将鸡舍关闭,全舍喷完后再封闭15分钟~20分钟,方可打开门窗通风。
喷雾免疫的最大不足是易激发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慢性呼吸道病。研究表明,这种应激作用的大小与雾粒大小成反比,所以有慢性呼吸道病存在的鸡群以及雏鸡一般不宜应用这种方法免疫。在喷雾免疫前后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霉形体药物,有助于减少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 畜禽免疫注意事项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出现疫苗使用不当的现象,导致免疫失败,造成经济损失。现将疫苗在畜禽免疫过程中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大家。
疫苗选择
疫苗的选用应结合该场疫病和毒株特点及周边地区疫病流行状况而确定。大肠杆菌、禽霍乱最好能使用自家苗。
前期准备
一是在注射疫苗之前,要注意观察畜禽的健康状况,只有健康的畜禽才可以接种疫苗。二是在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三是要仔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看清使用对象、剂量、接种方法。
所使用的疫苗与免疫对象配套。如鸡新城疫i系苗一般用于2月龄以上的鸡或经新城疫弱毒苗初免后的鸡。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中的接种方法使用。疫苗的接种方法要根据成品检验结果确定,也就是说,同一种疫苗,不同的生产批次,使用方法不一定相同。接种方法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仔猪副伤寒活苗须按解冻后的活菌率来确定使用方法。活菌率50%以上时,可采用口服、注射两种接种方法;低于50%时只能口服,若注射就可能出现较大的接种反应,轻者呕吐、痉挛、重则休克,甚至死亡。在免疫过程,如将本是注射的疫苗进行口服接种,就很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及防制对策
近年来,我国养禽业发展非常迅速,伴随着养禽业的迅速发展,危害养禽业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且日益复杂,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已成为规模化养禽生产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可能与禽类中广泛存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密切相关。
免疫抑制性疾病一般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降低的多种传染性因素及非传染性因素所导致的疾病总称。目前普遍认为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营养因素、霉菌毒素、免疫耐受、应激和抗原竞争等,其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尤为严重。作者就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及防制措施作一浅述,以期引起广大养禽专业户对该类疾病的高度重视。
1 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
1.1 传染性因素 家禽的有些传染病是由可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的病原体引起的。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全球养殖业的危害日趋严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崔治中等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我国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鸡场中相当普遍,已对我国养鸡业特别是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目前已发现主要有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传染病病原体,均可引起鸡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免疫抑制。这些病原体主要损害其免疫器官如法氏囊、胸腺、脾脏、哈德氏腺、盲肠扁桃体、肠道淋巴样组织等而引起免疫抑制。此外,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也可引起鸡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在临床上预防早期感染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引起的免疫抑制主要损害免疫中枢器官的发育,影响将是终生的。
然而对于水禽,目前国内尚未见水禽免疫抑制性病原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报道。在国外,Sandhu等(1998)报道感染非典型鸭瘟的北京雏鸭表现出免疫抑制。Soike等(1999)报道在德国一大型养鹅场发生的一种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率很高的类圆环病毒感染,并引起鹅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和曲霉菌,出现严重的生长停滞。
Shawky等(2000)经试验揭示低致病力鸭瘟病毒对鸭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并进一步证明鸭瘟病毒侵害的靶细胞为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
1.2 应激因素 应激反应是机体对不同刺激的非特异反应的总和。如对应激状态忽视,它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反之,如果足够重视并及时消除它,机体就可能恢复健康。因此可以说应激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对家禽的各种刺激,例如天气炎热、运输、捕捉、化学物质刺激等都是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刺激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再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害T淋巴细胞,造成法氏囊、胸腺、淋巴样组织机能退化,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应答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因此,应激反应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预防接种的效果,从而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在各种应激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热应激,故夏天禽舍中的防暑降温显得尤为重要。
1.3 化学物质 目前已经证实,某些化学物质,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也都是免疫抑制剂。这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禽类免疫系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引起免疫失效。铅、镉、汞、砷等许多重金属对家禽也有免疫抑制作用,它们能损伤一种特定的细胞而引起免疫抑制。还有抗生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抗生素类药物,可使活菌疫苗中的细菌灭活或改变菌苗的抗原成分而使菌苗接种时免疫失败。
1.4 营养因素 营养是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机体抗体的产生起重要作用。如果蛋白质饲料不足,可造成机体在免疫应答中合成免疫球蛋白受影响而造成免疫抑制。某些维生素(如复合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上述营养性物质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比例不协调,必然导致机体继发性免疫抑制。
1.5 毒物因素 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可抑制禽类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使法氏囊、胸腺、脾脏萎缩,毒害巨噬细胞从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1.6 免疫耐受 机体对病原体不产生应答反应称为免疫耐受。初次免疫接种时因母源抗体水平过高而不产生应答反应。这是因为疫苗中的抗原一进入机体就被母源抗体所包围,使其不能和相应的B淋巴细胞接触,导致不能产生应答反应。养禽场在进行预防接种时,疫苗的接种量也应严格按照厂家推荐用量,因为进入机体的抗原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1.7 抗原竞争 将2种或2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此现象称为抗原竞争。因此,养禽场在制定家禽免疫接种计划时,各种疫苗尽量不要同时使用。产生抗原竞争的原因是由于所有病毒都能诱导所感染的细胞合成干扰素,这种干扰素能抑制病毒在同种细胞中的复制,但不能抑制在不同种动物的细胞中复制,也就是说干扰素有细胞的特异性,但是不同的病毒对于干扰素有不同的敏感性。比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和新城疫疫苗联合使用时,如果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量大,将会干扰机体对新城疫病毒的免疫应答,从而引起机体对新城疫的免疫抑制。
2 减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措施
由于禽类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并不表现特殊的临床症状,甚至常常以其它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大肠杆菌病、生长发育迟缓等),因此它的存在和危害通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家禽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单靠片面孤立的手段难以奏效,只能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2.1 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 加强家禽的饲养环境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养禽场内的病原微生物。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很多应激因素都可诱发、促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发病家禽的病情,导致死亡率上升。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家禽的各种应激因素,避免饲喂发霉变质、含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以及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同时做好禽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禽舍干燥,降低禽群饲养密度。
2.2 注意家禽的营养水平 注意家禽的营养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导致家禽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营养是影响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饲料质量,保证免疫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所需的蛋白质,通过提高家禽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避免家禽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营养消耗性疾病所导致的免疫反应低下,对疫苗免疫应答降低,抗体产生也低的情况。
2.3 建立规模化养禽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饲养家禽,即采用全进全出的方法来切断病原在养禽场(户)内的传播,通过严格制度将病原拒之门外,每一养禽场(户)尽量只养单一品种禽类。为了发挥“全进全出”的作用,可采用分段饲养法,将雏禽、青年禽、育肥禽和种禽分别饲养在不同的禽场,这样既可缩短全场消毒的时间,又有利于防止家禽发病。日常应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禽生产的各个环节,尽最大可能降低禽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禽群继发感染的机率。
2.4 适当应用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鉴于一些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对免疫功能的损害,易引起一些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因此在饲料中(如育雏阶段)添加一些抗菌药物(但禁用一些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以防制禽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2.5 加强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对于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的感染,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它们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群免疫,因为种群免疫能让其后代获得足够母源抗体,从而在低日龄得到被动保护,防止家禽出现早期的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防治疾病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包括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内的各类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体监测工作,如果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对免疫程序加以调整。而对于禽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等疾病,在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预防控制的情况下,只能凭实验室诊断,及时淘汰阳性鸡,从而达到良好的防制效果。在临床上尤其要重视对种群进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净化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通过蛋传播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蛋鸡免疫和抗体检测不容忽视
从2005年底到2006年初,受禽流感的影响,国内蛋鸡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而一些主要蛋鸡养殖区“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或“非典型性新城疫”的发生,也成为困扰蛋鸡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电话了解、区域调查、以及兽医专家现场诊断等方式,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家养殖户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禽病的新特点。
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
所调查地区以上两种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发,以180~300日龄的产蛋高峰鸡为主。传播较快,病程40天左右,产蛋下降严重,康复后产蛋量能恢复到原来的90%,死亡率在5%~30%之间。
气管黏膜充血、出血;皮下、腹腔、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腺胃出血不常见,共性病变主要集中在生殖系统:卵泡充血、出血、变形或变性,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内有白色胶冻样或干酪样物。
采血检测发病前后鸡群的抗体水平,发现刚发病时新城疫或禽流感H9亚型抗体水平低,大部分鸡只抗体水平在保护值以下,抗体滴度分散,离散度在5个以上。病情恢复时的抗体上升3~5个滴度以上,且高于免疫所产生的抗体。
原因分析
从上述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分析,所发生的疾病可能为“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或“非典型性新城疫”。其原因如下:造成“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的原因是,忽视H9的免疫。有的养殖户只免H5亚型禽流感,不免H9亚型,以为免了H5N1,也就免了H9;或者H9亚型免疫次数少,只在产蛋前免疫1~2次,而产蛋后怕影响产量就不再免疫,造成抗体水平低,保护力不够。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造成部分养殖户产生误解,认为H9的免疫不重要。此外,有些地区买不到禽流感H9单苗。
造成非典型性新城疫的原因是:认识不足,不知道新城疫保护需要体液免疫+局部免疫。
很多养殖户不进行抗体监测或者抗体监测不及时。免疫方法不得当,只饮水、点眼、或注射免疫。虽然体液免疫较好,但局部黏膜抗体不高,即抵御新城疫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不牢固。
此外,免疫过多、免疫时间间隔过短造成免疫麻痹。
新城疫局部免疫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气雾。
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使鸡群产生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
禽流感的预防,要对未进行H9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或虽然免疫但抗体水平较低的鸡群紧急补免。参考免疫程序:2~4周龄首免;8~10周龄二免;120~130日龄三免;产蛋后每隔3~4个月免疫一次。
对新城疫的预防,一定要重视局部黏膜抗体的作用,它是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抗感染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要与体液循环抗体一样引起高度重视。黏膜抗体主要靠活疫苗免疫产生,体液抗体主要靠灭活苗免疫产生,因而在鸡群免疫的两个最重要阶段—————育雏期与产蛋前期,要做到两种疫苗的联合使用。进入产蛋期后,为了保持较高的局部黏膜抗体水平,必须保证2~3个月免疫一次新城疫活疫苗。
免疫方法,前3周最好使用滴鼻、点眼;3周后使用气雾方法;饮水免疫效果较差,最好不采用;如果因为设备问题不能使用气雾免疫方法,最好用滴鼻、点眼方法取代。参考免疫程序:
首免1~3日龄活苗点眼;二免7~10日龄活苗点眼;三免17~21日龄活苗+灭活苗;四免8~10周龄活苗(气雾法);五免16~18周龄活苗+灭活苗(气雾)法;产蛋期2~3个月活苗免疫一次。
对这两种疾病的抗体检测一定要重视。对鸡群进行新城疫与禽流感免疫后,体内抗体水平会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到保护值以下。要及时检测鸡群的抗体水平以确定免疫时机,及免疫完成后及时采血检查抗体上升情况,以确认免疫效果。只有落实在抗体检测指导下的免疫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控制这两种疾病的发生。 5大因素决定鸡免疫接种成败
现今养鸡生产中传染病种类越来越多、发生越来越频繁,实践证明,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养殖户在生产中越来越注重免疫接种。因为免疫成功与否是决定养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证免疫成功?根据笔者多年实践总结如下:
一、疫苗因素
1.疫苗的选购选择优质疫苗是关键,应选购通过GMP验收的生物制品企业生产的具有农业部正式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号的产品。
在选购时应仔细检查疫苗瓶,凡苗瓶破裂、无标签、标签字迹不清、瓶盖松动、苗中混有杂质、变色、灭活苗破乳层分离、已过期失效、未按规定条件保存的均不得选用。
2.疫苗的保存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避免温度忽高忽低而造成反复冻融失活或降低效价;严禁日光照射;已经稀释好用不完的疫苗、疫苗瓶、器械必须进行灭活。
3.疫苗的使用时限灭活苗在6~8小时内用完;活苗稀释后应在2~4小时内用完。
4.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做到剂量适合、方法得当;疫苗使用前、后7天禁用消毒药、抗细菌病毒药物、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A、VC、VE等免疫促进剂,可以提高免疫效果;使用新型疫苗前应小范围试用,无异常反应再大范围使用。
另外,要严格对接种器械进行消毒,保证每只鸡(起码是单个笼舍)一只针头、一个刺种针,避免交叉感染。
二、免疫接种方法
1.滴鼻、点眼将稀释好的疫苗逐只滴入眼内或鼻腔,此方法可靠不易漏免但费时间。
2.喷雾使用气雾喷枪在鸡群上方1米处喷雾,本方法疫苗剂量需加倍,需要专门设备,同时要求鸡舍封闭性要好,不适用于养殖设施落后的鸡舍使用。
3.饮水适用于较大的鸡场选用,需提前停水。夏季2~3小时、冬季3~4小时,以保证每只鸡短时间内饮到足够数量的疫苗。水中可加入0.1%的脱脂奶粉或疫苗保护剂(市场有售),避免疫苗受到水的破坏。
4.注射法包括皮下注射、刺种、肌肉注射。注射法是最可靠的方法,但费时费力。
免疫方法应依据疫苗种类、疫苗特点结合本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方法合适才能得到满意的免疫效果。
三、免疫接种时间需考虑的因素
1.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如本地没有发生过鸡痘,并且鸡场内卫生防疫工作做得好,可不接种鸡痘疫苗;如经常发生鸡新城疫,则应尽早接种新城疫疫苗。
2.母源抗体水平如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高而接种时间过早,会降低疫苗的作用。另外雏鸡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善,对过早接种反应差,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体内抗体水平如接种时前一次接种产生的抗体没有下降到一定程度,则此次接种的效果会减弱。有条件的鸡场最好做抗体监测决定接种的时间。
4.疫苗特性如新城疫Ⅰ系苗,副作用大,产蛋期使用会影响产蛋。此期可选用Ⅱ系或Ⅳ系。
四、免疫程序的制定
1.掌握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前应调查鸡场及周围范围内鸡场发病史,了解发生过什么病、发病日龄、发病频率等,以此确定应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
2.首免和强免检测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首免时间;根据不同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的时间、免疫期或抗体检测情况,确定何时加强免疫。虽然会产生部分直接费用,但从长久效益考虑还是划算的。
3.传染病流行期间烈性传染病或正流行的传染病可同时采用灭活苗和活苗,最好选用与流行病毒株一致的疫苗,以起到切实、可靠的免疫效果。
4.不宜接种应激状态下不宜。
5.日龄和易感性如马立克氏病雏鸡在出壳后24小时内易感性最高,则接种应在出壳后24小时内进行。
6.生产方向和饲养期肉鸡饲养期在6~7周,免疫程序可不同于蛋鸡。
五、鸡只体质状况
营养状况良好的鸡获得的免疫效果较好,所以应该根据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给予适宜的饲料、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确保鸡只体质健康。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是高产的基础。
接种疫苗时必须在体质健康状况良好时进行,如体弱、发病、处于疫病潜伏期不宜接种,应等机体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免疫接种。
在实际生产中坚持以上原则,结合实际方可确保免疫接种成功。 家禽常用高效群体免疫接种法
饮水法 将疫苗溶于水中,家禽通过饮水获得免疫。饮水免疫应注意:用于饮水的疫苗必须是高效价的;稀释疫苗的水不含任何可使疫苗病毒或细菌灭活的物质,如氯、铁、锌、铜等,可用深井水或蒸馏水;饮水器要充足,以保证所有家禽在短时间内饮到足够的疫苗;家禽服用疫苗前应停止饮水2~4小时,饮水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稀释疫苗的用水量要适当,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稀释;饮水中要加0.1%的脱脂奶粉;饮水免疫的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免疫前后2~3天不能用消毒药。
气雾法 通过气雾发生器将稀释的疫苗喷射出去,使疫苗形成直径1~10微米的雾化粒子,飘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以达到免疫的目的。应用该法要注意:使用高效价疫苗,剂量加倍;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疫苗,如能加入0.1%的脱脂奶粉效果更好;雾粒直径以l~10微米较好;密闭房舍,减少空气流动;炎热时宜在早晨、晚上进行,喷完后20分钟再开启门窗;免疫前后应给家禽使用抗应激药物。 鸡病毒性关节炎的免疫方法
8~12日龄鸡病毒性关节炎活苗皮下注射或饮水免疫,56~98日龄第2次活苗免疫,临产前用病毒性关节炎油佐剂苗免疫。鸡病毒性关节炎活苗免疫时,应与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弱毒苗的免疫相隔5天以上,以免发生干扰。一般提倡用灭活苗免疫种鸡,其传给子代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初生雏鸡避免感染,且降低了经蛋传播的可能性。 如何做好鸡的喷雾免疫
喷雾免疫简便而有效,对鸡呼吸道病的免疫效果很理想,可对鸡进行大群免疫。
进行喷雾免疫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选择合适的喷雾器械并试用,以检查其性能。
配苗,一般对雏鸡喷雾,每1000羽份所需的水量为200毫升~300毫升,平养3周~5周的肉鸡1000羽份需水量为500毫升左右,也可视喷雾次数和免疫时间长短凭经验调整。
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待免疫的肉鸡相对集中,以提高免疫效果,
主要措施有:
A、小日龄雏鸡喷雾时,可打开出雏器或运雏箱,使其排列整齐。
B、平养的家禽,可把肉鸡集中在鸡舍一角;或把鸡舍分成两半,中间设一栅栏并留门,从一边向另一边驱赶肉鸡,当肉鸡分批通过栅栏门时喷雾;接种人员还可在鸡群中间来回走动喷雾疫苗,至少来回两次。
C、笼养肉鸡,直接在笼内一层层地循序进行喷雾。
喷雾时,操作者可距鸡只2米~3米,喷头跟鸡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成45度角,使雾粒刚好落在家禽的头部。
疫苗剂量应增加1/3或1倍;稀释液应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最好加入5%甘油或0.1%脱脂奶粉。
喷雾应当在没有“穿堂风"的地方进行;应关掉通风设备,喷药之后再打开,以防药雾吹散和雏鸡感冒。
降低鸡舍的亮度使鸡群保持安静,如果在光亮的鸡舍,最好在夜间进行喷雾接种。
喷雾时,可连续多次来回进行,将药液喷匀,至雏鸡身体稍微喷湿即可。切记,喷雾接种后,雏鸡羽毛干燥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免疫效果,干燥快(少于5分钟)免疫效果差,干燥较慢(15分钟左右)可保证良好的免疫效果。但长时间不干燥,雏鸡易感冒。
喷雾免疫时,须将鸡舍关闭,全舍喷完后再封闭15分钟~20分钟,方可打开门窗通风。
喷雾免疫的最大不足是易激发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慢性呼吸道病。研究表明,这种应激作用的大小与雾粒大小成反比,所以有慢性呼吸道病存在的鸡群以及雏鸡一般不宜应用这种方法免疫。在喷雾免疫前后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霉形体药物,有助于减少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 鸡球虫病免疫技术要点
在鸡的各种传染病中,球虫病是发生率最高的。只要是有鸡的地方,几乎都有鸡球虫病发生,尤其是集约化养鸡场更易暴发球虫病。由于球虫病造成的死亡和生产能力下降,以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药残等问题,给我国养鸡业带来了巨大损失。采用免疫方法减少球虫病的发生,是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
1.疫苗选择与保存 建议选择联合苗,用此类疫苗免疫,效果最为理想。球虫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适宜的温度为2-8℃。温度过高或结冰情况下都易致死,不论运输或保存时,温度都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2.避免药物对疫苗的影响 在进行球虫免疫时,要确定所使用的饲料中无抗球虫药。同时在免疫接种的前两天和后3周内,不能使用任何抗球虫药。前两天和后2周内,也不能使用具有抗球虫作用的磺胺类及四环素等药物,以免疫苗被杀死,影响免疫效果。
3.免疫时要注意鸡群健康状况 免疫时应只接种健康状况良好的鸡群。鸡群发病时,免疫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发生鸡法氏囊、马立克氏、鸡传染性贫血及网状内皮增生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
4.免疫程序要合理 鸡球虫病免疫的适宜时间是1-3日龄,越早越好,以避免早期感染。接种剂量为每只1羽份,不要错过免疫最佳时间和随便增减剂量。
5.正确接种疫苗 鸡球虫疫苗接种的方法有滴口、拌料和饮水免疫等。应使用滴口和拌料的接种方法,饮水免疫免疫不整齐,应慎用此法免疫。
(1)滴口
免疫的整齐度和效果最为理想,但要逐只滴服,工作量较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尽量使用滴口的免疫接种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按1000羽份疫苗用53-55ml生理盐水或凉开水稀释(不能用温热水稀释),充分摇匀后用滴管(无滴管时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每只鸡滴口两滴即可。要注意经常摇动疫苗,以保持疫苗的均匀。
(2)拌料
拌饲料的免疫方法,操作简便,工作量小,免疫效果不如滴口,但也是效果较为理想的常用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将鸡一天的饲料均匀撒在供料用具中,然后按1000羽份疫苗用1kg凉开水稀释。充分搅拌均匀后装入已彻底清洗干净的喷雾器中,按每只鸡1羽份均匀喷洒在饲料表面,以只浸湿饲料表面为宜。喷洒过程中要经常摇动喷雾器,保持疫苗均匀。
6.免疫期间注意事项
(1)在免疫接种时,饮水中加入适量电解多维,有利于减少应激,增强鸡群健康,提高免疫效果。
(2)如在免疫接种后2周内使用了具有抗球虫作用的药物,应在用药结束后2天补充免疫一次。
(3)在免疫接种后1-2周,可以投喂一些无抗球虫作用的广谱抗菌素,减少继发感染。
(4)免疫期间应尽量减少换饲料、噪音及惊吓等因素给鸡群造成应激,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鸡群免疫损伤成因的分析
在养鸡业逐步发达的今天,鸡群免疫损伤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与养殖户的关注。由于免疫损伤,鸡群对细菌、病毒感染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各种流行病的爆发,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鸡群免疫损伤研究的总结,阐明引起免疫损伤的各种原因,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所裨益。
概括而言,引起机体免疫损伤的原因包括营养因素、疫苗因素、毒物因素、药物因素、生理状况和环境管理等六大因素,下面逐一分述。
一、营养因素
1、禁水禁饲与免疫的关系
Spalatin等(1974)报道了鸡群禁水禁饲24和48小时对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口使鸡感染新城疫病毒后,禁水禁饲24小时能产生快速、高效的免疫反应;而饱饲鸡中仅极少数能产生免疫反应,故基本都死于新城疫病毒的侵袭。可见,在感染期对鸡的禁水禁饲可以提高鸡的免疫反应,但需注意,禁水禁饲的时间也有要求。BenNathan(1977)的试验表明,禁水禁饲48小时可大大降低体重(20%)、法氏囊重(56%)、脾重(52%)和胸腺重(65%),从而降低鸡的正常免疫反应,造成免疫损伤。故此,一般禁水禁饲时间应控制在24小时以内。
2、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对免疫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主要作为能量物质添加于饲料。Glick等(1981)研究了能量与抗体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低能量饲料并不直接影响鸡对绵羊红细胞(SRBC)的抗体水平,但在第二次接种SRBC时,若饲喂低能量饲料,则IgG的产量下降。近来发现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对免疫有着重要的影响。Friedman等(1995)在研究中发现饲喂低剂量亚油酸的蛋鸡可产生更快、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反应。Parmentier等(1977)也报道,在给SRBC敏感鸡饲喂含一定量亚油酸饲料后,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当亚油酸缺乏时,与免疫有关的各种因子产量下降,产生免疫损伤。然而,当亚油酸摄入量过高时,免疫反应也会受到损伤。
3、蛋白质氨基酸与免疫的关系
感染使哺乳动物氮代谢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造成负氮平衡。在免疫反应中,氨基酸可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或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以抵御病原侵袭。Kwak等(1999)在研究精氨酸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精氨酸对鸡淋巴器官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因而提高免疫反应。相反,饲料中缺乏精氨酸(含精氨酸0.53%)会使淋巴器官(包括脾、胸腺、法氏囊)重量降低(P<0.05),造成免疫损伤。Tsiagbe等(1987)研究显示,免疫接种期增加蛋氨酸摄入量可提高抗体水平,因而认为此时蛋氨酸的需要量大于生长所需。然而Klasing等(1988)研究发现,在有免疫原刺激时,鸡对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需要量下降,可能是免疫原的存在使生长减慢,因而氨基酸的需求下降。以上两份关于蛋氨酸研究的结果恰好相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整体降低所有氨基酸含量对免疫反应影响不大,仅迟发型超敏反应稍差(Glick等,1983)。这提示我们,氨基酸对免疫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相互间的比例起作用,而并非靠其绝对含量起作用。因此,研究饲料中各种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间的比例平衡不仅对提高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克服家禽免疫损伤、提高临床免疫效果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同浓度蛋白质对免疫的影响因病原而异。Hill等报道(1961),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使鸡感染沙门氏杆菌时死亡率升高,而Boyd等(1963)报道说,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降低感染大肠杆菌时的死亡率。可见,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当地疫情适当调节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4、矿物质与免疫的关系
目前,关于矿物质对免疫影响的研究较多。
氯和钠的摄入低于正常生长需要量时,鸡的抗SRBC抗体水平下降,过量补充氯和钠不升高抗体滴度。单独补充大量氯,而不相应提高钠的摄入量,则易导致抗体水平下降(Pimente等,1987)。
杨鸿等(2000)报道了饮水给硒对新城疫免疫效果的影响,表明缺硒可降低抗体水平,发生免疫损伤。Marsh等(1986)在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缺硒能抑制法氏囊的生长,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同时,硒具有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持细胞完整性。
Конопатов(1989)在其报道中叙述了钴与雏鸡抗病力的关系:雏鸡血清中吸附于酵母聚糖的蛋白复合体多,则雏鸡的抗病力强,而钴的添加使血清蛋白复合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钴的添加可以提高抗病力。按照一般饲料标准,钴的含量低于血清蛋白复合体合成之需,从而造成免疫损伤。关于锌的研究有两种说法(Latshaw等,1991),一种说低剂量锌抑制抗体产生,而另一种是低剂量锌促进抗体产生。由于两者说法不一,尚需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5、维生素与免疫的关系
对免疫有明显影响的维生素主要为脂溶性维生素,目前研究表明水溶性维生素对免疫的影响并不明显。
维生素A(VA)是对免疫有重要影响的维生素,其对免疫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保持上皮细胞完整性,从而降低病原入侵机体的机会;二是影响体液免疫(Latshaw等,1991)。据Panda等(1963)报道,鸡饲喂含正常需要量45%VA的饲料后,试验组的抗体滴度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Davis等(1989)也报道VA的缺乏使蛋鸡对新城疫病毒的抗体滴度下降。不过也有报道(Martin等,1997)说,低剂量VA可增加体液免疫,因为当VA缺乏时,机体可通过Th2发生免疫反应,它比VA充足时通过Th1发生的免疫更强。可见,VA缺乏对免疫的影响也需进一步研究。
维生素E(VE)对免疫的影响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实现的。Gore等(1997)在研究VE对免疫的影响时,向出壳前三天的火鸡鸡胚注射不同浓度的VE。结果发现,抗体水平(P<0.05)和巨噬细胞百分数(P<0.0001)明显上升,幼雏和蛋鸡抗病能力明显提高。Franchini等(1995)在研究中发现了VE添加于乳化灭活苗时的佐剂效果。他们用含10%、20%、30%VE的16种乳化灭活苗免疫鸡群,发现含VE(特别是含20%和30%的VE)的疫苗可诱发更快更高的抗体反应。以上结果表明,鸡群缺乏VE可造成免疫损伤。然而并非剂量越多越好,Friedman等(1998)研究了鸡采食含高、中、低剂量VE饲料后对免疫的影响。
总之,营养因素中,量(包括绝对和相对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免疫的关键,适量的营养物质可提高免疫水平,反之则造成免疫损伤。
二、疫苗因素
1、疫苗自身的因素鸡
首先,一些疫苗(如新城疫、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本身容易引起免疫损伤(刘振伟等,1998)。
其次,在疫苗生产过程中没达到标准或操作失误,使其毒力与标签不符,这样,或多或少都可能造成鸡群抗体水平降低。
再次,疫苗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的失误(如温度过高、微生物污染等)也可使疫苗的免疫效果大打折扣。
2、首免时间选择不当
雏鸡刚出壳的几天内体内往往存在大量母源抗体,若此时进行免疫,则体内母源抗体与免疫原结合,造成免疫损伤,影响免疫效果。但马立克氏疫苗除外,因为雏鸡体内不存在相应的母源抗体,故接种越早越好(一般在雏鸡1日龄时接种)。
3、疫苗使用不当
首先是疫苗的稀释问题。疫苗稀释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冷开水,不能用自来水或井水。自来水中含有含氯消毒剂,对疫苗有灭活作用,影响其免疫原性。井水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可以污染疫苗造成鸡群抗体水平低下。
其次,选择疫苗时,不恰当的强毒疫苗,如法氏囊强毒苗会使法氏囊生长受阻,造成免疫水平低下。
此外,疫苗的接种途径对于免疫影响也很大。如首免即采用饮
三、毒物因素
近来研究表明,一些毒物的存在可以影响免疫效果。其中,对黄曲霉素的报道较多。由于生产、贮存饲料过程中的不慎,往往造成饲料中含有浓度不一的黄曲霉素。Giambrone(1978)和Ghosh(1991)分别报道了采食含黄曲霉素饲料的鸡因细胞免疫损伤、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和T淋巴细胞减少而引起的免疫损伤。在Qureshi等(1998)的研究中,他们观察了亲代种鸡采食黄曲霉素对后代仔鸡免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仔鸡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受到损伤。说明黄曲霉素不仅对当代鸡可造成免疫损伤,而且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后代仔鸡的免疫损伤
很多研究人员早就注意到某些药物对免疫的损伤作用,这里仅举两例
1、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的抑制作用
Cmpton等(1990)报道了他们对鸡注射地塞米松后的法氏囊淋巴细胞的观察结果,表明,用地塞米松处理后激发了鸡法氏囊淋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减少了淋巴细胞的产生。故此,糖皮质激素表现明显的免疫损伤效果。但在兽医临床上,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消炎效果,因而得到大量使用,甚至滥用,造成很多但又不易察觉原因的免疫损伤
2、性激素对免疫的抑制作用
很多报道说明了性激素对免疫的影响。据Hirota等(1975)报道,鸡胚给予睾丸激素(TP)后,鸡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力下降。Leitner等(1996)研究发现,二氢睾丸激素(DHT)可抑制免疫成熟早期型鸡的法氏囊生长、抑制免疫应答。Novotny(1983)也证明雄激素的确对法氏囊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在使用含性激素药物时应注意鸡群免疫水平的改变。
五、生理状况
不同的鸡群生理状况,包括基因型、日龄、性别、疾病状况等因素可以对免疫损伤产生不同的影响。很多报道表明,同一种物质对于基因型不同的鸡群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同。如Parmentier等(1977)发现,对SRBC具有高(H)、中(C)、低(L)反应特性的鸡分别给予含亚油酸饲料后,H组比C组和L组有更高的抗SRBC的IgG。就日龄而言,Leitner(1996)在其研究中发现,给予仔鸡外源性DHT后对体液免疫无影响,这与Hirota等(1975)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前者以仔鸡为研究对象,后者以鸡胚为研究对象。关于性别,同样在Leitner(1996)的研究中,报道了不同性别仔鸡体内睾丸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免疫水平不同。
六、环境和管理
由于环境差、管理不正确,造成免疫损伤也时有发生。刘振伟报道了由于鸡群接种、断喙、分群一起进行而造成应激,使免疫受到损伤。此外,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也可使鸡群产生应激,影响免疫水平。
总之,造成免疫损伤的原因很多,而且对很多因素的研究尚不清楚。要达到避免免疫损伤,获得最佳免疫效果的目的,还需要广大研究工作者不懈努力。 免疫的操作和抗体监测
1.免疫操作是关键
免疫操作是指免疫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不同的免疫途径,其操作方法不同。免疫过程中,只有正确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动物群体接种等量的疫苗和最大限度的减少应激,从而保证整个动物群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性。
接种的途径有滴鼻、点眼、刺种、注射(皮下、肌肉)、饮水、气雾,每种疫苗均有其最佳的接种途径。
总的原则:
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感染途径接种;灭活苗均应注射(皮下、肌肉)。
a.肌肉注射操作要点
选择肌肉发达的部位,如颈侧、臀部等。左手固定注射部位,右手拿注射器,针头垂直刺入肌肉内,然后用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芯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将药慢慢注入,若发现回血,应变更位置。
若动物不安或皮厚不易刺,可将针头取下,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针尾,对准注射部位迅速刺入肌肉,然后接上注射器,注入药液。
b.皮下注射
鸡: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鸡颈部皮肤,形成褶皱,右手持注射针管,在褶皱底部倾斜、快速刺入,缓缓推入药液,注射完毕,药棉揉擦。
羊: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羊颈侧下或肩胛骨的后方皮肤,使其产生褶皱,右手持注射器针管在褶皱底部倾斜、快速刺入,缓缓推药,注射完毕,将针拨出,立即以药棉揉擦,使药液散开。
2.抗体监测是保障
免疫效果可通过监测动物免疫前后的抗体水平得知。
一般活苗在免后1周抗体开始上升,2周时到达峰值,可以维持2个月;灭活苗在免后2周抗体开始上升,4周时到达峰值,可以维持3-4个月。另外,抗体监测还可以检查鸡群的抗体水平以决定免疫时机。
鸡群制定免疫程序需考虑因素
1.免疫要达到的目的
不同用途、不同代次的鸡只,其免疫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鸡
肉鸡免疫要达到的目标是保证存活率;蛋鸡要保证产蛋率与存活率;种鸡不仅要考虑产蛋率与存活率,还要考虑给子代提供均匀有效的母源抗体。
所以鸡的用途不同,要达到的目的就不同,所选用的疫苗及免疫次数也会不同。
2.当地疾病流行情况
针对当地流行的疾病种类决定所免疫苗的种类、时间与次数。
当母源抗体水平高且均匀时,推迟首免时间;当母源抗体水平低且均匀时,首免时间提前;当母源抗体水平高低不均匀时,需通过多次免疫使所有鸡群均获得良好的免疫应答。
4.免疫间隔时间
根据免疫后抗体的维持时间决定。一般首免主要起到激活免疫系统的作用,产生的抗体低且维持时间短,与二免的间隔时间要短一些;二免作为加强免疫,产生的抗体高且维持时间长,与三免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
5.疫苗间的相互干扰
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疫苗不能在同一天接种,更不能混在一起接种。
6.疫苗的毒力与性能
疫苗的毒力越强,性能越优良,对鸡群的应激越大。这种疫苗一般用于大日龄,加强免疫的鸡群。
7.免疫方法
根据当地及鸡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免疫方法。
8.疫苗的搭配使用
活苗的优点是抗体产生快,免疫应答全面;灭活苗的优点是产生抗体高且维持时间长;二者联合使用可以使鸡体产生强大的保护力。
免疫前后要保护好鸡群,免受野毒的侵袭。要避免各种应激,对鸡群补充一些维生素E和C等,以提高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