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治疗时却无效或效果差?
本帖最后由 共享精神 于 2019-6-6 15:42 编辑在政策指引畜禽养殖业的用药规范中,如今“减抗”已成为畜禽临床治疗用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那么,对于畜禽养殖业来讲,如何才能降低单位肉蛋奶产量的抗生素使用量呢?
基于对现有药物的专业分析和对兽药市场的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很多耐药非常高、临床使用几乎没有任何效果的药物,在很多兽药生产厂家的“运作”(换非药字批准文号、通过营销手段或产品中可能添加有其它成分)中,在当前兽药市场上仍旧有比较广泛的使用。
这一部分药物,如果通过监管和技术手段,把其淘汰掉的话,畜禽抗生素的年使用量或单位产出使用量,便会得到较大幅度的减少。
再有就是,兽药制剂生产厂家没有什么研发实力和技术含量在产品里,以至于99%的兽药企业生产的兽药产品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制剂”。
这样,因为普通制剂吸收慢、生物利用度低、排泄过快等,就使得兽药产品在临床上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治疗效果。致使兽药使用者常加量使用、延长用药疗程或反复使用,这便因兽药品质不好,大幅增加了养殖对抗生素的治疗用量。
这一部分药物,如果通过兽药厂家产好药、临床选好药和用好药,把不好的药给淘汰掉的话,那么,畜禽抗生素的年使用量或单位产出使用量,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减少。
最后就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这就需要兽医临床在诊断疾病时,不能一把剪刀、一双肉眼的这种仅凭肉身看病、确诊病。要充分借助先进的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手段,用先进实验室检测、分析技术和手段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同时,要借助药敏试验,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的浪费。这样,因为诊断的准确性、用药的针对性和治疗的有效性等提高,则通过兽医兽药对治疗的综合防控技术的提高,也能大幅度的减少无效使用抗生素、浪费抗生素的情况的发生。
当然,提及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很多人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药物,实验室药敏试验报告敏感或高敏,可临床治疗时却表现无效或效果差呢?
这里就有一个对实验室药敏试验认识的问题。实验室药敏试验也叫体外药敏试验,这种体外药敏试验是把患病动物体内的细菌,通过采集、培养、分离、鉴定和扩增得到单株病原菌,等于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把正在感染动物的体内病原菌给拿到了体外、实验室。
然后,用兽药产品中的药物原料,制成药敏片;这等于是,从兽药制剂中把药物单独拿出来。这样去做分离得到的确定病原菌与原料药(一定不要用产品,要用原料药才真实和客观)的药敏试验,最后报告药敏试验结果。
因此,由上述药敏试验过程,我们知道:这种原料药与分离病原的体外作用(体外药敏试验);与动物口服兽药产品(制剂),通过溶解、输送、口服、经过胃肠道被吸收、血液和组织液转运、分布再到达作用靶点等一系列过程。这两种抗菌作用的机理是一样的,但是整个作用的过程、方式、温度、酸碱度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药物的体内治疗效果,体外药敏试验绝对不能等同体内治疗效果。当然,这种判断有一个极端情况,那就是:体外测定耐药,则体内治疗基本无效。这是肯定的。
如果上述情况都排除了,应该体内治疗是有效的,可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一般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可能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致病菌。这就要求在对患病畜禽进行病料采集时,要多部位采集、多批次送检以规避。
再就是,病原菌本身的因素。同一株病原菌,可能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快出现耐药,导致连续药敏试验结果不吻合(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等)。三是,体外药敏试验条件单一、恒定,而体内环境复杂、多变。四是,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以及药物的剂型、制剂技术等带来的生物等效性差异?来源:李匡翎 兽药药理与处方技术
我经常举个例子,70%酒精体外杀菌效果很好,但我们喝了38度、39度、53度、65度的白酒后,有时是大剂量的白酒,也没有看到多大的抑菌作用。这个例子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专家教授和技术经理。仅供大家一笑,不要过于执着。 个人认为,还有个体差异,检测结果都不一样
药物放在培养皿里做试验,跟在肠道消化液环境下根本不是一回事。药物投喂给动物经过了漫长的路途到达消化道里该去杀菌抑菌的位置,不知道被消化液给变成啥了!再说了,投下去的药物,真正的病鸡吃到的少,健康鸡吃到的多。剂量难掌握。 假药 葡萄糖加色素 5毛卖给你40元每100克 体内环境与药敏时的环境完全不一样 一棚鸭子三个实验室同时检测,三个结果,咋解释?
好文章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