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咳嗽咕噜喘
朋友在临床怎么用中药治疗?我列大纲,欢迎参与!
1.寒痰,燥痰,湿痰
2.白痰
3.黄痰
4.如何添加辅助治疗中药
这个问题提的好,很实际,欢迎大家热心参与。
1疏风化痰:
外感风邪犯肺,而致咳喘咯痰,应以祛除外邪为主,故宜疏散风邪,结合化痰,便是疏风化痰法。但风为百病之始,易挟寒挟热挟湿侵入机体,风寒之痰,治宜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方选杏苏散(《温病条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加减。风热之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痰,方选桑菊蒌皮汤 (菊花、桑叶、栝蒌皮、桔梗、川贝母、芦根、杏仁、甘草、黄芩、连翘、海浮石、柴胡、薄荷)加减。风湿之痰,治宜疏风燥湿化痰,方选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蒿本、防风、川芎、萝荆子、甘草)加二陈之属。若外风引动内风,痰浊流窜经络.治则不属汗法,宜祛风豁痰通络,方选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全蝎、僵虫。
2轻宣燥痰:
秋燥犯肺,而致干咳少痰,咯之不爽,治宜轻宣外燥,化痰止咳。燥邪伤肺,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宜清热宣肺,润燥化痰,易选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豆豉、浙贝母、栀子皮、梨皮)加蒌皮、苇茎、麦冬等清润之品;凉燥治宜散寒宣肺,润燥化痰,方选杏苏散(《温病条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加浙贝、沙参、麦冬、梨皮等润燥化痰之品。在使用发散之药时,应注意选用发汗之轻剂,如桑杏汤中的桑叶、淡豆豉,杏苏散中的苏叶、生姜等轻宣达表的药物,微发其汗,即能宣表达邪,又不致于伤阴化燥。
(二)下法:
《景岳全书》指出:“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下法即是痰证治疗中的逐痰法,主要适应于寒实、热盛痰结、腑气不通,而正气未衰之证。若正气不足,又属痰结实证,非攻不可,应攻补兼施。总之,应用攻逐之法,当视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病位之深浅,合理使用攻逐之品,或从小量开始,或中病即止,或培补数日,暂以一攻。若病情危急者,当下宜下,果断坚决,否则会延误病机。常用的逐痰法有:温下寒痰、泻火逐痰、荡涤痰涎。
(1)温下塞痰:
主要用于伤寒误下,外寒与胸中痰水搏结,成为寒实结胸,急宜温下逐痰破结,方选三物白散(《伤寒论》:桔梗、贝母、巴豆)。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并作。
(2)泻火逐痰:
热痰结胸,治宜逐痰水,泻热结,方选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芒硝、甘遂)。火盛痰结所致的癫狂、痫证,或实热老痰所致的心悸怔忡、昏迷便结症,治宜荡涤痰火,方选清心滚痰丸(《沈氏尊生书》:大黄、黄芩、煅礞石、犀角、皂角、朱砂、沉香,麝香)或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礞石、黄芩、大黄、沉香)。虚寒患者或孕妇忌用此法。
(3)荡涤痰涎:
适应于痰涎壅盛,迷于心窍,或痰涎壅塞、呼吸不利者。治宜荡涤痰涎,方选控涎丹(《三因极——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若痰饮流注两肋,而咳唾胁痛者,治宜攻逐痰饮,方选十枣汤(《伤寒论》:芫花、甘遂、大戟、大枣)。若体质虚弱者,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葶苈子、大枣。
(三)温法:
痰属阴邪,非温不化,所以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温法是痰证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温燥的药物,驱化痰邪,但要根据病情,掌握分寸,不能过于温燥,而伤阴化热化痰,加重病情。常用的方法是:燥湿化痰,温肺化痰,温中化痰,温肾化痰,温开豁痰。
(1)燥湿化痰:
本法主要适用于湿痰为患,湿痰纯属阴邪,故宜温而燥之。若湿痰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治宜燥湿化痰,宽中理气,方选二陈平胃汤(《证因脉治》: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甘草)。若湿痰阻滞,胃气上逆,方选旋覆花代赭石汤《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燥湿化痰,温中降逆。若湿痰上贮于肺,治宜燥湿化痰止咳,方选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味。若痰湿上扰清窍,治宜燥湿化痰,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2)温肺化痰:
外寒犯肺,咳嗽咯痰,治宜温肺化痰,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若外寒引动伏痰,治宜温肺化痰逐饮,方选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若外寒内有痰饮郁热,治宜温肺化痰,兼清郁热,方选小青龙加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半夏、石膏。
(3)温中化痰:
脾胃阳虚,温煦失职,聚生寒痰,治宜温中化痰,健脾燥湿,方选理中化痰汤《明医杂著》:人参、白术、干姜、茯苓、姜半夏。若中阳不足,痰饮停聚胃肠之间,宜温化痰饮,方选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4)温肾化痰:
肾阳不足,水泛为痰,治宜温肾化痰,方选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枸杞子、山药、杜仲、炙甘草、肉桂、制附子、山萸肉,加海浮石、淫羊藿、陈皮。若脾肾阳虚,痰浊内停,治宜温补脾肾,以化痰浊,方选附桂理中化痰汤,验方:肉桂、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5)温开豁痰:
寒痰壅闭,神昏不醒者,温而开之,方选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冰片、苏合香油、熏陆香。若中风昏愦,痰涎上壅,治宜温经逐寒,散风化痰,方选三生饮《和剂局方》:生南星、生附子、生川芎、木香。
(四)消法:
消法即消散之意。《内经》说:“结者散之”,“坚者削之”,即指消法而言。痰浊壅滞不通,必用消导疏散之法,其证及时治疗,俾其速效,迁延日久,聚而不散,日益牢坚,欲拔不能,虽有良方也难为力。消法常用于食痰、郁痰、痰核、瘰疬、瘿瘤、癥积等证。其治疗方法有:解郁化痰、化痰软坚、祛瘀消痰、消食化痰。
(1)解郁化痰:
肝气郁滞,气郁成痰,治宜解郁化痰,方选利膈化痰汤《丹溪心法》:天南星、蛤粉、栝蒌仁、贝母、香附、牙皂角、姜汁、青黛,或四七汤《和剂局方》:制半夏、厚朴、紫苏叶、生姜、大枣,或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合二陈汤《和剂局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此法适应于痰膈初起,梅核气,瘰疠乳癖,乳痰初期。
(2)化痰软坚:
气滞痰凝而成瘿瘤,以及痰核流注,治当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解郁汤《疡医大全》:青木香、陈皮、海带、海蛤粉、海藻、海螵蛸、昆布,或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海带,或消瘰丸《医学心悟》:玄参、煅牡蛎、贝母。
(3)祛瘀化痰:
痰浊阻滞,气滞血瘀,互为交结脏腑百骸形成结核、肿块、癥瘕、积聚等,治宜行气活血,祛痰散结,方选桂枝茯苓丸《金匮要赂》: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或小金丹《外科全生集》: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子、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墨炭,或消瘰丸《医学心悟》:玄参、煅牡蛎、贝母,合大黄鳖虫丸《全匮要略》:大黄、黄芩、桃仁、杏仁、白芍、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土鳖虫、甘草。肠覃丸《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柴胡、当归、赤芍、白术、枳实、丹参、昆布、苡仁、三棱、莪术、益母草等。
(4)消食化痰:
酒食不节,食积生痰,食痰、酒痰积滞于胃肠,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方选保和丸《丹溪心法》: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味。若酒积成痰,方选御爱紫晨汤《妇人良方》:木香、砂仁、芍药、檀香、茯苓、官桂、藿香叶、陈皮、干葛、高良姜、丁香、甘草。
(五)补法:
《景岳全书》指出:“虚痰者何?谓其元气已虚也,此则宜调补……”。元气即正气,包括气血阴阳四个方面,气血阴阳的虚损,皆可导致虚痰的生成,因此补法在痰证的治疗中也为常用,但补不能滞腻裨痰。具体的方法是:益气化痰、补阳化痰、养血化痰、滋阴化痰。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的概括,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不足,即可导致水津代谢障碍而发生痰证,所以补气之法,即使水湿精微得以输布,自无聚湿生痰之机。代表方为六君子汤《妇人良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
(1)益气化痰,补阳化痰:
阳虚寒盛,温化无权,水泛为痰,常用的有温中化痰丸,代表方为理中化痰汤《明医杂著》: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姜半夏。温肾化痰,代表方为真武汤《伤寒论》:茯苓、白芍、白术、炮附子、生姜。温经化痰,代表方为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肉桂、生甘草。
(3)养血化痰:
痰瘀同源于津血,津血不足,必然会血行滞涩,不仅能致瘀,还可生痰。所以养血化痰是治本之法,此法适应于病久体虚的患者。若心虚痰居,治宜养心导痰,方选加味归脾汤《外科全生集》: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炙甘草、远志、酸枣仁、元肉、木香、大枣、柴胡、山桅子。或琥珀养心汤《证治准绳》:琥珀、龙齿、远志、菖蒲、茯神、党参、炒枣仁、当归、柏子仁、生地黄、黄连、朱砂、牛黄。若肝虚挟痰,治宜补肝化痰,方选陈夏四物汤(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加味。
(4)滋阴化痰:
阴虚内热,虚火灼津生痰,成为内伤燥痰、火痰之证,若肺阴不足者,治宜滋阴润肺化痰,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熟地黄、生地黄、贝母、玄参、桔梗、白芍药、甘草、百合、当归、麦冬。或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桑叶、石膏、人参、甘草、炒胡麻仁、阿胶、麦门冬、炙枇杷叶、杏仁。若肺肾阴虚者,宜合生脉散《景岳全书》:人参、麦冬、五味子。肾阴不足者,治宜滋阴补肾,降火化痰,方选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热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六)和法:
和即调和之意,能使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表里双解,调和气血,补泻合剂,均谓之和法。痰证是错综复杂的证候总括,所以调和之法在痰证中的应用,主要是治疗挟痰之证。常见的方法有:清胆和胃化痰、调和肠胃化痰、截疟化痰达邪。
(1)清胆和胃化痰:
邪在少阳,湿邪化热酿痰,痰湿内阻于胆胃,气机不利,而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膈闷口苦,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利湿,方选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2)调和肠胃化痰:
伤寒误下,形成寒热痰浊相互夹杂,结于心下,胃失和降,而形成痰痞证,治宜和胃降逆、化痰祛痞,方选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若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化痰,方选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人参、橘皮、竹茹、生姜、甘草、大枣。
(3)截疟化痰达邪:
中医有“无痰不成疟”之说,瘟疫或疟邪挟痰状于膜原,治当截疟化痰达邪,若疟疾以痰湿较重,兼气滞腹胀者,方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菓仁。湿热痰邪阻于膜原,并有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呕恶咳痰者,方选柴胡达原饮《通俗伤寒论》:柴胡、枳壳、陈皮、桔梗、荷叶、槟榔、厚朴、草菓、黄芩、甘草。
(七)清法:
“热痰则清之”。清法,即痰证中清热化痰之法,适应于热痰火痰之证。古人谓“热痰乃痰因火盛也,气有余便是火,火降痰自停,而治火者,又必顺气”。故临床上又常施以降火顺气化痰法,根据热痰、火痰所在部位不同,分别进行施治。但清不宜寒凝,免伤脾胃,助生痰邪。痰热壅肺,治宜清肺化痰,方选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栝蒌仁、橘红、茯苓、甘草;热痰扰心,治宜清心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半夏、陈皮、茯芩、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痰火郁中,治宜清中化痰,降火顺气,方选清痰丸《丹溪心法》:天南星、半夏、神曲、山楂、香附、青皮、陈皮、枳实、苍术、黄芩、乌梅、枯矾、干姜。若肝火痰热,治宜清肝泻火化痰,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黄芩、栀子。合涤痰汤《奇效良方》:制半夏、制南星、茯苓、枳实、陈皮、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或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姜半夏、陈皮、炒白术、酒大黄、茯苓、酒黄芩、炙甘草、人参、青礞石、焰硝、沉香、竹沥、姜汁。若痰热壅闭心包,或痰火中风,治宜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方选“三宝”: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牛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神曲、灯芯草。
八、吐 法
《景岳全书》说:“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涌吐痰涎之法,其目的是迅速排痰,如缠喉、锁喉诸证属风痰郁火壅塞,不急吐之,则喘闭难忍,故急以七宝散《证治准绳》:僵蚕、硼砂、雄黄、全蝎、明矾、皂角、胆矾,吹喉促吐。又如中风不语,痰涎壅盛,阻塞清道,亦必用吐法,用释涎散《证治准绳》:巴豆仁、皂角、明矾。或瓜蒂散《伤寒论》:爪蒂、赤小豆、豆豉。先吐出粘稠痰涎,以便进药。使用吐法,要抓住时机,急击勿失。吐法乃急治其标,不在急救阶段内,必须慎用。倘若痰在膈上,大实大满须用吐法,亦要中病即止,不可延用,恐伤正气。
上述中医八法,在痰证治疗中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概括治疗痰病的常用方药。临床上必须灵活使用,不可死搬照抄,为适应痰证治疗需要,不断地发屉和充实八法的内容,如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布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痰湿;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下行;心虚痰居者,宜养心以血归其所;肝虚有痰者,宜柔肝而疏利气机。此即发展和充实了补法在痰证中的应用。无论八法如何变通,谨使水湿津血各守其乡,方为治痰之大法。其实还是津液无法正常的输布,导致出现的痰症。无论是湿痰、寒痰、热痰、虚痰、实痰、燥痰都与脾、肺、肾功能失调有关。 梁国栋100 发表于 2018-5-25 15: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疏风化痰:
外感风邪犯肺,而致咳喘咯痰,应以祛除外邪为主,故宜疏散风邪,结合化痰,便是疏风化痰法。 ...
感谢分享!总结的很好!但是对于肉鸡的情况有哪个合适呢!!!
这就需要兽医的经验与临床症状分清是哪一种情况,进而对症治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