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17-10-28 11:26:30

会意,才是读书的精要之作

       为了中兽医爱好者、初学者更好地理解《鸡谱续》的读法,今天再谈一次中兽医的学习方法,老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过去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文章,也是谈读书的。说读书应该了解其意思,不可以“不求甚解”云云。把“不求甚解”一语孤立地用起来了。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写他自己。原文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的“会意”正道出了读书的精要所在。陶渊明很会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每当“会意”,可以“欣然忘食”,乐得吃饭都顾不上了。也正因为乐在其中,所以他就“好读书”了。

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17-10-28 11:43:40

      问题在于“不求甚解”,我想,正因为陶渊明先生读书多了,才有着这样的看法吧?如果把“不求甚解”译成白话,通俗一点。与其说它就是“不了解书中意思”,倒不如译为“不钻牛角尖”较为妥当些。而“钻牛角尖”是为读书的大忌,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反倒使自己越发糊涂起来。
      前几天有网友谈,读《鸡谱续》中风温、春温、暑温、温燥、冬温,是引用中医的术语,如果全是讲鸡病的就好办了。我开始也做了这样的尝试。看到前几天可兽医老师也写一个帖子讲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确也下了一番功夫。但是大家想想,如何把风寒外感的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用描写鸡病的语言。你能更明白地讲出来,我将很佩服你。有些中医的东西,我也看过很多网友写的文章,作者心里明白了,也就是“会意”了,但真正形成文字,的确是写的费劲,看的人也吃力。
      有些中医理论,作者懂了,说出来很难。有人反问,你说不出来,怎么知道你懂了,这里要用一个典故,唐玄奘在印度讲法时说的“如鸭饮水,冷暖自知”。

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17-10-28 11:47:08

       宋朝陆九渊也有类似的经验,例如《陆象山语录》有去:“如今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我想他说的“不必太滞”似与“不求甚解”同一意思。

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17-10-28 11:51:49

      读书诚然务求了解,但有些问题,牵涉较广,不可能一下子都弄明白、弄清楚。学习有阶段,只能是一步步来。有些问题,看似了解,其实并没有真的了解,过了些时,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逐步丰富,你再回过头来去读它,可能又有新的看法了。

张彭蒲南 发表于 2017-10-28 11:58:14

      我国老一辈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尝谓:“前人教初学读书,譬诸略地,务求其速,而戒攻坚。但定为应读的,略读则可,越过则不可,因为越过是不读,非略读耳”。
      我想,学过几年中兽医的人,回顾一下过去,会觉得陶渊明、陆九渊等所说的确实是经验之谈的。当然,有办法了解的,还是求其了解,也就是前面谈到的“会意”。

甘草-董晓峰 发表于 2017-10-28 13:19:04

说的在理。

犹犹豫豫 发表于 2017-10-28 14:32:12

读了一遍鸡谱续,第一次接触到中兽医,感觉到:没有个二十年的功夫是不行的,还要师承一位好的老师为前提,这门学科知识想教学化,行不通!初学个几年就出来,君,臣,佐,使,纯属瞎蒙,中兽医坏就坏在这里了!比如说中医,挂十元钱的号(一天可以看50个)和三千元的号(一天最多5个)是有区别的!

王日田 发表于 2017-10-28 15:10:43

厉害老师就是老师

山美动保 发表于 2017-10-28 15:39:47

大师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意,才是读书的精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