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知识概述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6:54 编辑前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无穷魅力,令人思路清晰,言简意赅丰富的哲理观点,使之受益匪浅...。弘扬论坛文化建设,拓展论坛学习交流形式的多样性,提高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能力,坚持唯物主义发展观,引领行业正能量。我就哲学的基础知识概念,以读书笔记形式摘要整理成章,以供大家之参阅。能力有限,参与为好。不正之处还望探讨之提高。
第一节概述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是方法论。简言之,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从哲学的形态上,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来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社会哲学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指主观世界(精神、意识、主观上的...);存在---指客观世界(客观的、物质的、自然界的..)。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本源的、谁是派生的,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凡是认为物质是本源的、精神是派生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可治论与不可治论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二者有无统一性,认为二者有统一性的为---可治论者;认为没有统一性的为---不可治论者。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基础和方向,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如果有变化也在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名词解释】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夸大为第一性。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神、道、理、绝对化..。 (3)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考察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 (4)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考察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不联系的、和永远不变的;事物的变化在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5)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事物来自一个本原,即来自于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事物来自一个本原、即来自于思维;折中主义二元论---认为精神、物质都是第一性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本质和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特点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3)意识论意识是指人的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作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两个方面。
(4)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分析和研究问题,以提高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作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名词解释】(1)什么是静止---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条件,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事物运动的一定阶段上,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2)什么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有物质就产生物质间的运动。
(3)什么是联系---事物相互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各有机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相互浸透。
(4)联系与运动的关系: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也不能反映出联系,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也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只有被意识所反映。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1:25 编辑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1、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坚持全面性,防止和反对片面性;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反对主管臆造,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和主观主义。
(1)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没有不联系的事物,没有不联系的时候;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2)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事物的多样性,构成了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3)联系的条件性:一般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要素。
(4)联系和条件的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存在和发展都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条件的复杂性(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联系发生在事物的内部,条件发生在事物的外部,坚持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的观点,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5)联系的系统性: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联系和区别是相互存在的条件,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区别,没有区别也就没有联系。而整体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部分的变化。
(6)什么是发展:是指事物由产生、存在、到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7)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否定自己的因素。随着条件的变化,内部否定因素的成长,它就会失去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被新的更高级的东西所代替。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只有被意识所反映。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1:28 编辑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什么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运动的产生:联系构成运动,运动是联系的结果。有物质就产生物质间的运动。
(3)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动的一定阶段上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也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5)联系与运动的关系: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也不能反映出联系,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6)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
(7)实践意义:把变革和稳定统一起来,既要注意变革的现实,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既要注意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修正政策方针,以赋予它们的一定的稳定性;不能朝夕令改,使人心中无底,无所适从;夸大绝对运动是‘左’,只求稳定夸大相对静止是‘右’。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7:25 编辑
第四节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为什么发展);质变与量变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即怎样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即往哪里发展)。这三条基本规律,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干,是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1)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具有重复性的,本质联系的和必然趋势。
(2)规律的特点:规律必须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必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必须具有重复性。规律的使用范围: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只能概括其中的一个或一些方面,而不能概括全部方面。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物质世界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不顾客观实际,单凭主管愿望,或一股热情办事的行为)。
(4)普遍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5)规律和范畴的关系:规律和范畴包涵贯通,规律包涵范畴,范畴体现规律。(范畴的解意是“基本概念”的意思)。
(6)五对哲学上的范畴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反映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之间,即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即斗争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体现对立面间相互吸引的一种趋势。
(2)辩证矛盾: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具有辩证的性质,在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内部,都有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
(3)逻辑矛盾:在统一思维过程,统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一事物作出的肯定和否定的两种相反的判断。
(4)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是‘异中之同’,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是‘同中之异’,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二者同时存在,互为前提。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共同性,统称为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至始至终的运动(无时不有)。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正视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从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从而获得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存在,是通过千差万别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同类事物中所共有的矛盾,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矛盾表现出来的,,不能把不同的矛盾混同起来,也不能把同一矛盾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混同起来。基本矛盾贯穿过程的始终,决定过程的本质;在一矛盾系统中,基本矛盾可以是多个。非基本矛盾虽也贯穿过程的始终,但不起决定过程的本质。
两者的关系是:基本矛盾决定事物的本质,非基本矛盾影响基本矛盾的发展,加速或延缓基本矛盾的解决。在认识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基本矛盾,同时重视非基本矛盾的影响。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一般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个别性、相对性。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脱离不开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2:24 编辑
第五节 质量互变规律
1、质的概念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通俗讲就是一事物或一类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凡质都是客观的,与事物直接统一的;凡质都是属性的总合,由属性表现出来的;凡质都具有根本的质与非根本的质之分;凡质都是通过实践确认和区分,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量的概念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是客观的,多方面的,有一定幅度的。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同一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自然科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是和对事物量的精确测定分不开的,只有弄清事物的数量关系,才能确切的把握其质的规定性的范围和数量的界限。
3、度的概念度是反映质量统一的一个哲学范畴,是一定事物保存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界限。把握事物的度,找到度的关节点,掌握最佳适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为实践提供一个正确准则,避免过‘左’或过‘右’的错误。
4、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
(1)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量变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又统一、又斗争导致双方在力量上的增减变化。这种增减变化没有超过‘度’的范围,统一体没有破裂解体。
(2)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质变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这种力量上的变化程度,超过了‘度’的范围,统一体被破坏和解体。
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量变是事物变化的基础,质变是事物变化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
(2)量变质变是辩证统一,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依赖于量变,以量变为条件。受量变的制约,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另一方面,量变也依赖于质变,受质变的制约,没有质变也不会有量变。
(3)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事物发生变化是在度的范围,还是超出度的范围,是质变与量变区分的根本标志。
6、实践意义:度是反映质量统一的一个哲学范畴,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界限)。质和量是同一体,质是一定量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质的稳定性,是以一定量做为必要条件的。在工作及思考问题中,把握事物的度,找到度的关节点,掌握最佳适度,以正确认识事物,为实践提供一个正确准则,避免过‘左’或过‘右’的错误。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1:56 编辑
第六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肯定作为辩证法的范畴有两个含义:(1)是事物内部,决定事物的性质,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它事物的方面,这种含义的肯定,叫着肯定方面或肯定因素。(2)是指事物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也叫肯定阶段。这两种含义的肯定,表明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在事物中仍然处于支配地位的时候,事物保持它原有的性质和自身存在,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肯定阶段。
2、否定作为辩证法的范畴有三种含义:其一、同肯定方面相对,是指事物内部包含的、同事物性质相反的方面,即促使现存事物灭亡,使它转化为其它事物的方面(又称否定方面或否定因素)。其二、同肯定阶段相对,是指事物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这种含义的否定,又称否定阶段。其三、是指事物内部否定因素的活跃,导致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和质变,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3、辩证的否定观:
(1)事物的否定是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所引起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它们即统一、又斗争,最终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于是该事物被淘汰,转化为新的事物;同时在新事物的内部又孕育了更新的否定它自身的因素。
(2)否定按其本质和主流来说,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没有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即没有发展),所以否定是决定事物发展的环节。
(3)新旧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决,但是不是一刀两断,新事物对旧事物是肯定、又否定,即抛弃又保留,抛弃它消极的成分,保留它积极的因素,新事物否定的是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而不是消灭它的一切,那些积极地因素则被新事物吸收,加以改造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所以新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与旧事物联系起来。
(4)扬弃是扬和弃的辩证统一,扬是指:保留、吸收、继承,旧事物中一切有价值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体现了发展的延续性。弃是指:克服、抛弃、消除旧事物中,一切不合理的,消极的、失去存在价值的因素,是发展中的中断。扬弃是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是包含了肯定的否定。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上升和回复性的统一。事物在其根本性质未有发生根本变化之前,处于肯定阶段;因其内在矛盾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即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这个新事物还要被更新的事物所代替,也就是说还要被否定---这就进入了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完成一个发展周期。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都是发展进入高一级阶段。
(6)否定之否定的特性:前进性---是从方向角度,事物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阶段的周期性;重复性---第三阶段要表现出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但不是重合,因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7)实践意义: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上升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在由辩证否定组成的发展链条中,每一次新的辩证否定,都能产生出新的东西,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或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条件。用形象语言表述,叫着‘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词语解释】什么是曲折性---阶段性的‘重复性’,与前进中的‘暂时倒退’或逆转。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5:55 编辑
第七节 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
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偶然揭示必然,就是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中最基本、最普遍、最主要的两个。
1、通过现象看本质 (1)什么是本质和现象---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什么是本质---本质是组成事物各种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3)什么是现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本质的各种各样的外部表现。
2、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1)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有现象的本质,本质不能脱离现象。
(2)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有区别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本质比较稳定,现象则多变、易逝;本质是内在的,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人的思维抽象才能把握;现象则是表面的,外露的、能看的见的。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践是识破假象的重要手段,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3、通过偶然揭示必然(1)什么是偶然性---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的不确定趋势,它可以出现,也不可以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那样出现。 什么是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必然性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性所决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则由事物非根本性矛盾和外部条件所造成,一般只加深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并使这种发展过程在基本方向不改变情况下,出现一定的摇摆和偏差。
4、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1)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由事物的内部根本矛盾所决定,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非根本性矛盾,或外部因素所决定。
(2)在事物发展过程的地位作用不同: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偶然性不居支配地位,不左右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3)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共居于事物发展的同一个过程中,是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纯粹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4)必然性只有通过大量的偶然性才能出来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5)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
5、实践意义预见必然性,看清方向、掌握主动权;同时不忽视偶然现象。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2:48 编辑
第八节 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科学,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历史唯物主义同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1)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分别研究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领域,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从总体上研究、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2)二者的联系在于:各门具体科学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一般方法论的指导。
3、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从历史观在世界观中的地位来讲,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内在联系上讲,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就没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的体系。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的重大意义:它使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贯彻到底,它使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能够真正成为科学,它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1)从猿到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是一种高级的有生命的物质,他具有特有的天然性与社会性,人的生存必须在社会中得到体现,社会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2)从猿到人包括:生物学进化,社会关系的进化,二者是统一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是劳动。由于劳动,猿的群体关系逐渐成为人类的社会关系,劳动推动了人的语言、外壳、意识的形成,劳动使人学会了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
(3)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社会历史是由人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因此它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物质体系,它的特殊本质不在于它的生物性,而在于它的社会性。
5、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合。它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主要的根本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分化上来的根本因素,是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物资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和精神生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决定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的发展。
(3)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要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双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即统一又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结构,政治生活,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观念,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6、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观点和学说。(1)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性的、自发的反应形式。
(2)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间接的反映,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系统的、自觉地、理论化的反映形式。
(3)社会意识的形式---政治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宗教。
(4)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其它政治组织,各阶级、各社会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看法的总合。当它形成一种理论体系时,通常就被称为‘政治学说’。
(5)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机关,及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作用等,方面的观点的总合。但它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时,通常被称为‘法律学说’。
(6)政治思想与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同阶级利益关系最亲密,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7)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
(8)道德和法律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不同---道德从原始社会就产生的,而且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意识形式;法律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9)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道德没有成文的表现形式,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道德则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
(10)法律和道德起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只能维护一些最根本社会关系,而道德对人的支配作用比法律大得多。
(11)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什么样的阶级有什么样的道德。
(12)道德的客观标准---凡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良好的德性源于社会风气与良好的教育,缺德往往遭多数人唾弃)。
(13)道德的继承性---任何道德观念都和先前的道德观念有着继承的关系、和历史的联系。
7、科学(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
(2)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3)科学的分类: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总结。生产斗争又直接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里,又受到阶级利益的和阶级斗争的制约。自然科学是哲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又以哲学为方法论指导。
社会科学---是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认识,是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阶级斗争的总结。
8、艺术(1)什么是艺术---艺术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意识形式。
(2)艺术与科学的不同 ---科学是以理论逻辑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艺术是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化的形式,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源泉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
(3)艺术是通过个别化了的形象,反映社会的本质现象,是个性与同性的统一,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现象表现本质。在阶级社会里,艺术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的。
(4)艺术遗产的继承性---批判的继承历史艺术遗产,反对否定一切,肯定一切。坚持艺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方向。
9、宗教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就宗教的实质,是一种颠倒和歪曲了现实的世界观,是一种唯心的东西。宗教观念和宗教制度,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之后,才会最终消灭。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前提,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来源,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没落的社会意识,可阻碍着社会存在的发展。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独立性,二者关系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辩证的,具体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社会意识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意识发展的程度,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的发展不具有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反作用的情况,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映的是社会先进势力的要求,还是落后势力的要求。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5:15 编辑
第九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贯穿这个过程始终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于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生产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体的劳动资料;劳动的对象。
(1)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是生产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的综合体。生产工具起主要作用,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物质标志。
(3)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进行加工的物质资料。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状况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名词解释】什么叫‘适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是不尽相同的,采取多种形式,使之具有层次性,创造性、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普遍规律。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总归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种生产关系当它不适应于生产力、并阻碍其发展时,就必然要被生产力所突破,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代之以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1)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合(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合(在经济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在五种特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五种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们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是社会发展序列当中的一定阶段。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前进力量;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腐朽反动力量。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它是一个由:‘适合---不适合---适合,川流不息以至无穷’的进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下,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合,如此往复的向前发展。 本帖最后由 通航 于 2017-8-5 15:35 编辑
第十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相对于个别人物而言,通常是指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多数人’,主体是劳动群众;从质的规定性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其内容不同。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要表现是: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资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创造了人类,是从事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资前提;人们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
(3)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们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必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1)经济条件---具有决定意义;
(2)政治条件---指政权制度;
(3)精神条件---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
(1)普通个人---是相对于杰出人物的个人,一般是指普通劳动者和工作者。
(2)杰出人物---是相对于普通个人而言,他们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人类社会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从广义上讲---包括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一切伟大人物;从狭义上讲---多指政治家。
(3)杰出人物的产生---‘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作用---指导作用,可以提出思想、纲领口号,动员人民完成历史任务;组织作用和领导作用。
(4)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表现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承认无产阶级领袖权威的作用,但反对片面夸大领袖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表现在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需要自己的领袖,无产阶级领袖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两个方面。
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内容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
(2)群众路线从广义上讲,即正确对待群众的观点,依靠群众,领导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否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能不能保持党不变质,处理好党群关系的关键,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通航老师辛苦了!期待您的后续。
这是要上课啊 新鲜空气,细细品味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及辨证法。大家可以与唯心论的哲学观点对比参考,更有意义。唯物与唯心并非完全对立,只是角度不同,认知差异。有些东西可以殊途同归。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