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方清温败毒散禽病临床应用
清温败毒散: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温病名家余师愚(名霖)所著的书籍-《疫疹一得》。余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
其原方呢,原名为“清温败毒饮”,即煎煮饮服,取汤饮荡速之意。
此方重用生石膏,原方有大剂,中剂,小剂之分。
据传,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乾隆年间京师大疫,诸医按张景岳,吴又可法多无效,有桐城医士用大剂生石膏治疗,便应手而愈,活人无数”。此桐城医士便是余师愚!
清温败毒饮转用到动物方剂上,应该是建国以后六七十年代左右(参考中兽医方剂学),而改名为《清温败毒散》。
配伍成分为:
生石膏,生地,水牛角(原犀牛角),川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淡竹叶,甘草。
主治功能原文载: 注解(括弧)内为禽病临床所见
瘟疫热毒(传染病,高热),充斥内外(表里皆热),气血两燔(内火之象)证--(病因)。
大热渴饮(贪饮喜水饮),头痛如劈(肿头),干呕狂躁(吐酸水),谵语神昏(昏迷发呆),视物错瞀--(外证象)。
或发斑疹(肌肉红斑),或吐血、衄血(内脏出血),四肢或抽搐(瘫痪发抖,神经指征),舌绛唇焦(鸡冠发紫脱水发绀)--(内证象)
脉数,沉(里热)细而数(心跳快,呼吸快),或浮大(心脏衰竭,脱水,虚脱)而数。(脉象)
用药含义:
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方之归经)
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病位)
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君药之理)
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泻心肺火)
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泻肝火)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一散火于外,一补水于内,互为佐)
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滋阴泻火)
桔梗、竹叶载药上行,(引药)
使以甘草和胃也。(使药)
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以上清热解毒,即补水泻火,阴阳生克,五脏同调之理)
禽病临床实际辨证:
诸鸡冠发紫,鸡爪发热,鸡翅下烫,机体高热,神昏沉郁,肌肉发斑,内脏出血,易燥乱,胃肠便秘或湿热腹泻,。
(不论内外因,病毒,细菌,中毒皆可应用)
(新城疫,法氏囊,流感高热昏迷,细菌败血症,毒血症,自体中毒等)
禽病应用处方配伍:
清热凉血+板蓝根,大青叶
清热通便+大黄,芒硝,生决明子
清热开窍+丹参,冰片,人工牛黄,胆南星,石菖蒲
反复发热+柴胡,白芍,党参,黄芪
咳嗽痰多+百部,杏仁,前胡,桑白皮
热胜阳脱+制附子,五味子,山茱萸
附·现代药理作用:
主要有解热,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炎,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保肝,解毒,强心,利尿等作用。
1. 解热:以10ml/kg清瘟败毒饮给家兔灌胃,同量给家兔进行直肠点滴(1ml/分钟)。结果清瘟败毒饮无论灌服或直肠点滴给药,对家兔都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且直肠给药的解热作用较口服显效快。此外,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诱发家兔发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平均发热曲线降低、最大发热高度(△T)较小、体温反应指数(TRI5)也较小。
2.对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所致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3.降低血液粘度:清瘟败毒饮能拮抗家兔对内毒素引起的“高粘综合征”,具有解聚、降粘、稀释血液的作用。
4.抗炎、镇痛、镇静:甘草、丹皮和赤芍分别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赤芍和水牛角有镇静作用。
5. 抗菌、抗病毒、保肝、解毒:黄连、黄芩、丹皮、连翘有较显著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甘草、连翘、栀子具有抗肝损伤作用。黄芩、甘草具有解毒作用。
6. 强心、利尿:玄参、水牛角有强心作用。连翘、黄芩、竹叶有利尿作用。
7. 病理形态学表明,该方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作用。
参考文献:
清·余霖《疫疹一得》
潍坊畜牧兽医学院·《中兽药方剂学》
明·吴又可《瘟疫论》
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唐·王焘《外胎秘要》
董晓峰·《济禽堂禽病中医培训资料》
个人应用心得分享,欢迎交流。
http://bbs.jbzyw.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19.png
好文,谢谢分享 禽病应用处方配伍:
配伍方面,只看到文中有加法,没有减法。这也叫化裁? 是加、是减,或者有加有减,只要主证不变都属于加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