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炳欣 发表于 2009-2-1 21:13:10

对于麻黄桂枝散的理解

麻黄桂枝散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症状。其病机为风寒束表、毛窍闭而不通、表实无汗、肺气不得宣发、卫气不得外达、所以当辛温发汗、宣肺解表。其组成分析如下。
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辛甘温,温经和营、解肌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苦温,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并制麻桂之温燥(缓和药性)。
麻黄为肺经专药,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杏仁归肺与大肠经,皆有引经之效。
一个方剂不是把药物进行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纯将药效相加,而是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基础上,配伍适当药物,规定合适剂量,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单味或多味药物,且按照一定组织原则组合而成。它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补充、发展起来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才能更好地在疗效上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即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比较完整的组方理论,即方剂的组成原则可概括为“君、臣、佐、使”四个字。
君药又称主药,是在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辅、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亦称辅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主、臣药的毒性与烈性,适用于主、臣药有毒性或药性太偏。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以发挥作用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综上所述,除君药外,辅、佐、使都各具两种以上涵义。在每一首方剂中不一定每种意义的辅、佐、使药都具备,也不一定每味药只任一职。如病情比较单纯,用一二味药即可奏效,或主、臣药无毒烈之性,便不须加用佐药。主病药物能至病所,则不必再加引经的使药。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味,但君药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而且互相牵制,影响疗效。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总之,每一方剂的药味多少,以及辅、佐、使是否齐备,全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并与所选药物的功用、药性密切相关。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在遵循主、辅、佐、使的原则下,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与季节、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组成一张精当的方剂。在选用成方时,亦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于炳欣 发表于 2009-2-1 21:13:47

最近天天喝酒天天迷迷糊糊的晚安了今天又喝了    嘿嘿

禽病先生 发表于 2009-2-1 21:18:57

呵呵,搂主深得中药医理,佩服佩服!

captaincook 发表于 2009-2-2 11:50:21

补充一下:这是基础方,实用时往往要添加乱七八糟的辅助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虽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但其副作用是兴奋神经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和不安,用量不宜过大,还有,杏仁主要是通过产生微量氰青酸来起到镇咳作用,有小毒,因而用量同样不宜过大。班门弄斧,献丑了。

于炳欣 发表于 2009-2-2 12:10:19

谢谢老师指点

赵帅 发表于 2009-2-3 16:09:59

有不少厂家用加减方治病毒和病毒呼吸道,

缘梦红尘 发表于 2009-2-3 16:37:1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于麻黄桂枝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