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疗效=诊断+药物+用法+管理1、疾病的诊断
A正确诊断
a单一感染还是混合感染
b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寄生虫感染、或是营养代谢引起的
c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还是由单一的环境应激引起的
B 甄别引起症状或死亡的主要(根本)原因
a是原发感染还是继发感染引起的
b是生理性还是机能性
C 判断引起症状或死亡的直接原因
主要(根本)原因并不一定会直接引起症状或死亡
D 避免滥用药
a耐药性
b二重感染
2、药物的筛选
A经验用药
a优点:及时、可掌握、预后准确
b缺点:易产生耐药性、对疾病充分认识、受其他因素影响、对剂量把握要求高
c最终后果,对疗效的不确定性——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B药敏实验
a首选选择敏感药物
b药敏试验中的高敏感药物在实际生产中并非一定有效
c了解药物特性
Ⅰ 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ⅰ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类)、杆菌肽、磷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
ⅱ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多粘菌素(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喹诺酮类(抑制DNA合成)
ⅲ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抑制蛋白质合成)
ⅳ慢效抑菌剂:磺胺类(抑制叶酸合成)
抑制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杆菌肽、磷霉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多肽类(多粘菌素)、多烯类(制霉菌素)
抑制核酸合成:磺胺类、喹诺酮类、利福平、新生霉素、灰黄霉素
Ⅱ 抗菌药后效应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
喹诺酮类
Ⅲ 交叉耐药性
完全交叉耐药
部分交叉耐药:单向性
Ⅳ 吸收性、半衰期、分布(重要)
C 轮换用药
a敏感药物的轮换用药
b不同类型药物的轮换用药
3、药物的使用方法
A投药途径:内服(饮水、拌料、灌服)、注射、喷雾、外用
根据 病情、药物特点、受损靶器官决定途径
B给药方式:集中用药、全天用药、阶段用药
根据 病情、药物特点决定方式
C药物的剂量及疗程
4、忽视对症治疗
治病治因,急者治表
5、联合用药
(1)ⅰ+ⅱ——协同作用
(2)ⅰ+ⅲ——拮抗
(3)ⅰ+ⅳ——不定
(4)ⅱ+ⅲ(ⅳ)——协同或累加
(5) ⅲ+ⅳ¬——累加
(6)同类抗生素合用,如作用机理不同——协同
6、商品药物本身原因
A成分
B含量
C原料质量
D辅药
7、其他
A 管理
B 水质
C 气候
D 卫生
E 饲料 学习了 学习 值得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