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的特点
湿病的特点《湿病的特点》
1、起病缓慢、隐匿,来缓去迟,病情缠绵,病程长,疗程长。
2、易阻滞气机的条畅,困遏阳气与津液通达,久而易伤阳气。
(1)湿为有质有形的阴邪,容易阻碍气机的通畅,困遏阳气与津液通达,对阳气的损伤缓慢、间接、隐匿。气机条畅则湿无以存,脾胃运化则湿无以生。
湿客表卫:恶寒发热,恶寒程度:风寒〉寒湿 〉湿热 〉风热
湿热少阳:寒热往来、口苦
湿热入里:身热不扬、早晨热低而下午热高,又称午后潮热、日哺潮热、烦躁及憋闷的闷热、烦热。发热午后明显,但反恶热不明显,不若温热病的反恶热明显。“身热不扬”者,发热而反四肢反凉,欲盖衣被、发热而反不红反淡黄,精神不烦躁而反呆滞,口渴而反不欲饮,大便数日不解而不干燥,大便溏而反不爽。
湿阻清窍:头目眩晕不清、头重如裹、昏沉嗜睡、精神不振。
湿阻三焦:畏寒肢冷、怕冷、汗出异常如无汗恶寒、黄汗、头汗、手足,心汗、汗出不澈,粘腻而臭、湿热病肌肤怕冷而不欲盖被。
湿阻四肢、经络、关节:酸痛、重着、强直、活动不利、麻木、肿胀,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关节失却营养,而见颈项、肢体、关节疼痛、强直、活动不利、拘急、重着、麻木且必有“苔腻”之象。
湿阻胸膈:胸闷、呼吸不畅。湿阻脾脏:腹胀、食欲不振、无饥饿感、纳呆食少、便溏、泄泻、口淡、口甜、口返清水、日久气血生化不足而致面色萎黄、疲倦、肢萎、最终阳气被遏而转变为虚损,导致阳虚证。
湿阻胃脘:胃脘痞胀、纳呆、闷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
湿阻肝经:胁肋胀闷疼痛、情志抑郁、阴部湿疹、带下。
湿阻胆经:寒热往来、目眩、耳鸣。湿阻大肠:泄泻、痢疾、不畅、不爽。湿阻膀胱:尿频、尿急、尿痛、浑浊、不畅、不爽。
湿阻血脉:脉形细小、缓怠、模糊(脉气不能外达)。湿邪困阻脾胃,饮食停滞时间延长,脘腹胀闷终日不休,导致“食积”。长期湿蕴,气机阻滞日久,血亦凝滞不行,导致“血瘀”。
(2)湿邪和寒邪,都是阴邪,都易损伤阳气:
湿邪对阳气的损伤,较为缓慢、隐匿、间接
寒邪对阳气的损伤,较为迅速、明显、直接
湿邪对阳气的缓慢损伤和脾胃的长期被困,最终导致“阳虚证“。湿热病,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热的存在,往往掩盖了阳虚的表现,最终导致“阳虚&寒湿证”或“阳虚&湿热证”。湿邪易阻遏阳气,身体懒动、懒言、懒行、喜卧,但运动后自觉精神较“轻畅”,若运动后,反而气促、疲乏、无力,乃为“阳气虚证”。
3、湿性重浊粘滞。
(1)重:沉重、困重、昏沉、重着、肿胀、声音低沉重浊。
(2)浊:浑浊、秽浊。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面垢眼眵、尿浊便溏、带下湿疹
(3)粘:粘腻、缠绵难愈、胶着难解、反复发作、时起时伏。
(4)滞:停滞、气机阻滞、不爽。
(5)湿热气味臭秽,汗臭、体臭、狐臭、脚臭、口臭、便臭、尿臊臭、带下腥臭。
4、舌苔:
(1)舌苔:腻苔是判断湿邪最关键的诊断证据,正常为薄白苔。腻苔的厚薄可以判断湿邪的轻重。腻苔的颜色可以判断化寒或化热。腻苔的上面所罩的黏液,垢浊滑腻而量多,称为“粘腻苔”,痰饮已成舌苔干湿应当适中,若水液过多而滑利欲滴:主寒主湿。少苔:脾胃气虚湿热证:舌红、苔白腻或黄腻。
(2)舌色:颜色是判断寒热、血瘀最重要的指标,正常为淡红。
淡白: 寒证
红绛: 热证(绛表热邪已入营血分)
紫暗: 瘀证
齿印: 气虚证
胖大: 水湿内停、潴留
舌体淡白胖嫩、舌面水滑:脾肾阳虚、水湿上流
舌红胖嫩:湿热证
娇嫩: 虚证(气血亏虚、阳气亏虚)
苍老: 实证
娇嫩不胖:气血不足
娇嫩而瘦:气血亏虚,不充形体
5、脉象:湿邪阻遏阳气推动运行与脉气的外现,故脉细、濡、缓,小而模糊,应指无力。
单纯湿邪:脉来细、缓、濡而模糊无力(舌苔必腻),湿邪者,病位广泛,状如雾露、弥漫、侵渍。
若兼寒邪:带沉或迟
若兼热邪:湿大于热:脉细小、模糊无力、缓迟(比寒湿合邪为快)湿大于热:脉大长、明显有力、变数(比单纯热邪为慢)湿等于热:脉似常脉,但仍较柔软而模糊,脉率正常或偏速。
6、寒湿病: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判断“阳气”受伤程度。两邪均无热象、热脉。寒邪、湿邪均易阻遏和损伤阳气,判断寒湿病是否夹有阳虚是十分重要已有阳虚,散寒祛湿,重伤阳气而疗效不张未有阳虚,妄用温补,助湿化热不论是否夹有阳虚,寒湿病均有“寒象”,因此以寒象来判断是否存在阳虚,是比较困难的。阳虚的基础是气虚,阳虚的临床表现是“气虚”&“寒象”故关键要判断是否存在“气虚”之象,神疲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懒动懒行喜卧、呼吸少气、动则气促、劳动后诸症加剧,脉弱无力。
7、湿热病:最重要的注意判断“湿”与“热”的比例。
热大于湿:舌红 ,苔黄, 脉长大、清楚有力、偏数、精神烦躁
湿大于热:舌淡红或稍红,苔白或淡黄而滑腻,脉细小、模糊无力、缓怠、精神困重过用寒凉,损伤阳气,助长湿邪,或湿热转为寒湿。过用温燥,助长热邪,化燥伤阴,或寒湿转为湿热。
8、湿邪与痰饮关系。共同点:均为有形的阴邪、易阻滞气机、无所不到、无定体,但
湿邪:病位广泛,状如雾露、弥漫、侵渍,脉细小、模糊稍无力、缓怠,湿热则脉大长、明显稍有力、偏数。
痰饮:病位局部,状如痰水、凝结、停聚,脉弦、滑、弦滑。食积:病位胃肠,脉弦、滑、弦滑,右关明显。
9、湿度:
65%以上:微生物滋生活跃,水分过剩,是为湿邪。
50—60%: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服,免疫力强。
45%以下:微生物繁殖力弱,但免疫力也弱,津液不足,是为燥邪。
过高:湿邪,湿者,地之气也,水就湿。
过低:燥邪,燥者,地之气也,火就燥。过高:松果体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低下,新陈代谢功能降低,而出现神疲乏力、困重、萎靡不振,广泛湿邪的症状 把中医中的湿邪介绍的非常详细了,如果能结合鸡病临床把鸡的湿邪描述一下会更好。 如果能结合鸡病临床把鸡的湿邪描述一下会更好。 总结的理论很全面,如果贴近禽病临床会更好,继续加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