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主要是由F蛋白和HN蛋白决定的一定的影响作用。F蛋白具有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使病毒核衣壳释入胞浆中的作用。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F蛋白基因编码一个553个氨基酸的多肽。F蛋白首先以非活性前体FO(68ku)的形式存在,此时无融合活性,当其运输至高尔基体经裂解形成由二硫键连接的Fl(55.0ku)和F2(12.5ku)后,才能使病毒具有感染性。这种翻译后的裂解过程是由宿主细胞的蛋白酶完成的。如果FO不能被裂解,包装成的病毒颗粒就是非感染性病毒颗粒。胰蛋白酶能裂解所有的NDV毒株,非感染性病毒经胰蛋白酶体外处理后可恢复感染性。所有病毒在鸡胚体内都能复制并产生感染性后代;在体外,无论是否添加胰蛋白酶,强毒株都可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复制,而低毒力毒株则仅在添加胰蛋白酶时才能在细胞中有效复制。由此可见,强毒FO分子能被多种细胞或组织中存在的一种或多种蛋白酶所裂解;而弱毒FO分子,仅能在某些特殊宿主细胞类型中生长,其敏感性受限。
FO蛋白中n、F2片段的排列顺序为NH2—F2—Ph~F1—COOH,这是副黏病毒的共同特征。FO的裂解特性由第112~217位氨基酸的性质决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有强毒株裂解区的112—117位氨基酸残基为llgR(K)RQR(K)RFll7,弱毒株的相应区为112G(E)R(K)QG(E)RLll7。所有病毒的FO的第116位(即F2蛋白C末端的劈裂位点)都是精氨酸(Arg,R)。所有弱毒株的117位(即F1的N末端)都是亮氨酸(Leu,L),113位则有一个碱性氨基酸。所有强毒或中等毒株,其第117位则都是苯丙氨酸,而且,除113位和116位外还有112位和115位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但有一个例外,就是鸽变异病毒株虽然属于强毒但其112位不是碱性氨基酸。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变化在鸽变异病毒株中很普遍,但与其对鸡的毒力变化无关。
HN糖蛋白的裂解活动也可能对毒力起作用。不同NDV毒株的HN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依据终止密码子位置的不同,HN蛋白的大小可有571个、577个或616个氨基酸3种形式。最大的形式HN0—616需要蛋白酶裂解才具有生物学活性。由于HN蛋白参与受体结合并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无生物学活性的HN0可能会影响致病性。迄今,编码HN0的所有病毒都是对鸡毒力极低的病毒,如Ulster 2C、D26和QueenslandV4,同其他缓发型新城疫病毒(如HitchnerBl和LaSota)相比,虽然两类毒株的FO蛋白都不能被普通蛋白酶裂解,但前者的毒力较后者弱,其原因极可能是由于二者HN的差异造成的。
上述两方面是NDV致病机理的主要分子基础,但不是全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将弱毒株病毒进行改造,使其具备强毒株F和HN的序列特征,结果虽然毒力明显增强,但仍达不到天然强毒那样高的毒力。这提示我们在NDV的致病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比较深奥专业性太强,一般养殖户看不懂。 看不懂。 不错啊 还是没研灸透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