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英 发表于 2011-8-21 16:42:10

一例疾病演变的戏剧性变化

<P>本月的2号,一户1400只、50日龄的蛋鸡突发疾病,表现精神差、流鼻液、个别肿脸的症状。因发现及时,所以只用了一个磺胺药和一个复合成分的病毒西药,三天即得以控制,可谓是一种轻微的病毒感染。既然状况恢复,所以也就停药了,而且,管理依旧,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措施。</P><P> </P><P>又过了三天,也就是本月的7号,此养殖户又带了几只死鸡过来,经解剖全部是包心包肝。经询问,他说有扎毛发呆的鸡只,昨天死了两只没在意,今天又死了三、四只,感到有问题了就过来看看是什么病。由于本人不愿拌料,所以用了一个大干药和一个病毒药饮水三天。但是三天过后却毫无起色,而且,呆鸡的出现和死亡也在不断增加。在我的坚持下,用了自拟中药“三炎消”结合大干药治疗,也是三天,并嘱他三天后再过来说说情况,以便决定下一步的用药。</P><P> </P><P>可是,在用药的第三天,他又拿过来5只死鸡,说今天死了七、八只。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由于天热,鸡群密度大,所以就一边用着药一边就把鸡群转入了蛋鸡舍,次日便又一次出现了流鼻液、精神发呆、采食下降,而且还死了七、八只。经对死鸡的解剖发现,有四只是喉头、气管出血,胸腺出血,肝脏有浅色条斑;腺胃略肿大,粘膜出血;胰腺边缘出血,十二指肠粘膜出血;未见肠道淋巴集结的肿大和出血。有一只是包心包肝,但喉头气管及胸腺与上同。</P><P> </P><P>根据如上病理变化,我让他改变治疗方案,用自拟方“瘟毒克”煎水饮用,同时与大杆药和复合病毒西药共同使用,病重鸡只采用中药煎汁灌服,以上方案联用5天。五天后,采食量恢复,粪便见好,死亡停止。</P><P> </P><P>以上案例给我们提示了什么问题呢?第一,莫做疾病的帮凶。当鸡病刚刚得以控制,此时,肌体的抵抗力尚未完全恢复,切不可人为地给鸡群制造应激,特别是转群,否则,饲养者便成了疾病的第一帮凶。第二,在我们运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中医理论,不能盲目使用。否则,非但疾病不除,且很有可能加重病情。正如上例,在鸡复受外感之时用攻里药,这就犯了“表证不可攻里”的大忌。即便是在自己不知晓的情况下,也应在第一时间咨询兽医,以免增加自己的损失。第三,要把管理放在第一位,不要有病了便把希望全部寄予药物,很多情况下,优良的管理也是一味良药。上例便是管理不良,导致了大肠杆菌的迅速继发,再加上不合时宜的转群,所以才引发了此次疾病戏剧性的变化。</P>

兽医非浅 发表于 2011-8-21 16:50:33

老师说的很对,优良的管理是一味良药。用再好的药物去治疗,如果管理跟不少,治疗效果也会打折扣

何树宝 发表于 2011-8-21 17:00:27

学习了,养殖在于管理。

完美相遇吧 发表于 2011-8-21 17:09:56

谢谢老师分享!!值得学习!!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wdlovelc 发表于 2011-8-21 17:12:03

国家现在都提倡: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兼顾,防治结合了.养鸡生财不要有侥幸心理,俗话说:躲的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死一只鸡就相当于百元大钞从你眼前滑落消失,要懂得心疼鸡!!!!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1-8-21 17:37:44

引用第3楼完美相遇吧于2011-08-21 17:09发表的 :
谢谢老师分享!!值得学习!!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梅香 发表于 2011-8-21 17:43:35

谢谢老师分享!!非常值得学习!!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zhangshaohu 发表于 2011-8-21 18:17:03

谢谢王老师分享。。。

344509961 发表于 2011-8-21 19:49:13

引用第4楼wdlovelc于2011-08-21 17:12发表的 :
国家现在都提倡: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兼顾,防治结合了.养鸡生财不要有侥幸心理,俗话说:躲的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死一只鸡就相当于百元大钞从你眼前滑落消失,要懂得心疼鸡!!!!

保定新手1 发表于 2011-8-21 19:51:53

是不是传鼻呀

华鲁招涨 发表于 2011-8-21 19:52:35

谢谢楼主的分享,这样的警钟对养殖行业的从事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王留英 发表于 2011-8-21 19:55:37

谢谢以上朋友的回复。

余辉 发表于 2011-8-21 20:10:26

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就这个病例我是这样认识的:起初的症状及处治均未把病情吃透,之后的包心包肝是原病的激发感染所至,再后典型病理变化明显了,确诊+ 处方 = 病就痊愈了;转笼应激存在,但即便不转笼,因前两次诊断处治均未到位,病情仍会继续;该文的可贵之处‘临床须向管理延伸’之见解,值得重视与学习。辛苦了、拜读多谢。

鲁牧绿壳蛋鸡 发表于 2011-8-21 20:26:09

回 12楼(余辉) 的帖子

一般养鸡户育雏育成的地方小,也就是说蛋雏鸡到50多日龄的时候,密度已经太大了,管理上开始出现困难。可以这样想,密度大了,管理跟不上,疾病发生,因病根没除,所以反复;转笼后,环境改善,所以表现为病痊愈了。

王留英 发表于 2011-8-21 20:29:26

回 12楼(余辉) 的帖子

谢谢余辉老师的点评。第一次的治疗应该是有效的,因为症状基本被控制。但是尚需巩固或特殊管理,比如加强消毒等,以此来控制继发病的发生。第二次治疗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是因为前病的复发,但从解剖上看,包心包肝以不为主题(5只之中有一只,与第二次解剖有区别)。只是第二次的中药恰恰起到了拉动的作用,表邪内陷的拉动,所以才导致死亡增加的结果。这是我的认识,希望朋友们交流。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例疾病演变的戏剧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