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蛋先生:未来中国养殖业,散户仍将是主导,高度规模化不合国情
前言 这些年来,从政府官员到行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中国蛋鸡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是高度规模化,规模化是提升行业竞争力,避免蛋价暴涨暴跌,解决环保和食品安全的唯一办法。笔者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 个人观点:高度规模化除了带来高度垄断化,迎合地方官员好大喜功外,根本不适合中国当前国情,简单模仿美国,片面追求规模,最终将适得其反。
一,高度规模化不适合国情 什么样的国情,就有什么样的市场,什么样的市场,又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模式。排除政策红利和官员喜好,仅就企业经营本身,从生产成本,到终端市场状况以及国人饮食习惯等多方面,都决定了未来中国蛋鸡养殖业得走地方化、小品牌化和多样化的路子,中小散户仍将是主力军。
1,农村土地制度决定了,大企业的成本永远比不过以农民为主体的散户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成本很大程度决定了农产品成本,养鸡也不例外。养一万只蛋鸡,按现在价格,起码得80-100万,花100万在农村建鸡场和在城市买房子或门面,前者是含辛茹苦,天天贬值,后者是躺着赚钱,天天升值。投资在农村,哪天不干了,固定资产就是一堆废砖头。所以规模化企业必须把固定资产贬值摊入成本,以农民为主体的散户则可以忽略固定资产贬值,因为土地是自己的,土地上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不存在贬值升值。
中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这些年,农村土地制度有所松动,但不管怎么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大框架,国家丝毫不动摇。一旦逾越红线,商业资本蜂拥而至,打着各种旗号兼并土地,这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对农民工而言,如果城市找不到工作,农村又没有土地,那将影响社会稳定。这是政治问题,高层不会轻易动摇。 
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远未完成,城市无法给农民提供充足就业和同等福利的前提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基本国策不会动摇,只要这一制度不变,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成本就无法和散户比。
美国早已实现高度城市化,农村人口非常少。美国是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和兼并,几千公顷的大农场比比皆是,一旦买下永远属于自己的,保证了企业安心经营,长期投入。这是美国蛋鸡养殖业高度规模化的基本前提,中国不具备。
2,终端零售市场多样化,鸡蛋流通渠道复杂化,决定了养殖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
穿鞋子首先应得选合脚的,是否漂亮其次。同理,终端市场和流通渠道的现状,决定了商品的生产方式和规模大小,一味追求高大上适得其反!
美国蛋鸡养殖业实现了高度规模化,得益于美国零售业实现了高度连锁化、高度垄断化。在美国,农贸市场、街边杂货店等早已退出,美国的鸡蛋流通非常简单,从大型农场直接到大型连锁超市,蛋价由二者决定,长期稳定。
在美国,农场主的客户可能只有沃尔玛,在法国,农场主只要面对家乐福。但在中国不行,除了大小超市外,中国还有大量农贸市场和杂货店。终端零售多样化,大型连锁超市不普及,直接导致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异常复杂,流通成本非常高。
规模越大,越难以找到相适应的终端零售载体,企业必须依靠批发市场和各级中间商层层分销,冗长复杂的流通环节导致蛋价频繁波动,加重企业负担和经营风险。相反规模适当的地方小企业和散户更容易直接面对终端市场,大大降低风险和成本。
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市场远比美国复杂。未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方向很可能与美国不同,超市、农贸市场、网络销售,小区杂货店等将长期并存,这决定了过度追求规模的养殖企业风险巨大。
3,国人饮食习惯限制了企业规模发展 在中国,鸡蛋的首要品质是新鲜,中国人以鲜鸡蛋消费为主。长途运输至全国各地,再经过层层分销,鸡蛋无法保证新鲜,与本地蛋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在生鲜农产品领域,中国的消费者都倾向于本地产品。这一特点决定了牛奶行业的“集中生产,全国销售”模式并不适合中国鸡蛋行业,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规模。
西方人以面食和肉食为主,食品加工业发达,需要大量液态蛋和蛋粉。美国液态蛋和蛋粉占到鸡蛋销量的40%以上,这也是美国蛋鸡养殖业实现高度规模化的前提之一。
与牛奶行业不同,饮食习惯和零售市场现状,无法培育出鸡蛋行业的“伊利”和“蒙牛”,美国的鸡蛋行业至今也没有出现高度垄断的全国性大企业。鸡蛋永远是新鲜的最好,无论中外。生鲜农产品,再响的品牌也比不过本地货。
据传某企业要面向全国,发展1亿只蛋鸡存栏,除了政策红利,靠政府输血,我实在无法想象,1亿只存栏量的养殖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4,过于依赖政府,有违商场大忌 当前中国改革还远未完成,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一批吃政策饭的企业,千方百计与官员拉近关系,依赖各种政策性贷款、补助等维持企业生存,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之一。
尤其是农业领域,因为农业本身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风险不可控等特点,所以在西方,很多优秀的涉农企业都带有家族性质,一个家族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开垦、积累,从而成就“百年老店”。但在中国,因为土地制度,因为经营者本身的投机性,对短期利润的渴望使他们走上捷径,试图通过政府和政策快速暴富,这恰好迎合了某些地方官员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特点。

但笔者认为,做实业还是把精力放在企业自身发展上,靠政策红利不是长久之计。短期确实能带来好处,但中国的政策缺乏前瞻性和持久性,往往朝令夕改,存在巨大的“政策风险”。今天鼓励大力发展,搞不好风头一变就限制发展,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中国做生意确实绕不开政府,但古人有云“在商言商”,与官场交往过密犯了商场大忌!远有红顶商人胡雪岩,近有大连实德小明,无不风光一时,却惨淡收场!左宗棠失势后,胡雪岩抄家革职,郁郁而终;重庆薄氏下课后,大连小明病死狱中......(此处省略五十字)
我们只是养个鸡,卖个蛋蛋,典型的草根行业,就算你是行业精英,有通天本事,比得过小明同志吗?
官场讲政绩,商场逐利润,道不同不相为谋!官员好大喜功,一阵风过后走马换将,各种宏图伟业满目疮痍,最终企业收拾烂摊子。大官倒了,总会死掉几个大企业,地方官倒了,一批小企业跟着倒霉....(此处省略一百字)
二,散户的抉择 社会在发展,改革在继续,时代不同了,虽然散户有天然优势,但老观念必须改变,不变迟早完蛋。 目前行内散户普遍是“补栏赌运气,卖蛋靠蛋商”。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做法,做实业必须长远打算,养一批算一批的投机方式无异于赌博。 
市场以量定价,也以质论价,全国存栏量决定了全国大行情,这点我们无法改变,因为我们无法决定别人养多少鸡,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质量,发展特色,质量好的蛋永远比别人价格高。
上鸡前要研究行情,上鸡后要经营市场,鸡必须养好,市场更要经营好,靠蛋商却不能依赖蛋商,要想获得主动就必须拓展销售渠道,发展终端客户群体。最好的东西,还必须用最佳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里,前者是生产,后者是销售,两者都做好了,收获最高价格。 不能好大喜功,盲目扩大,要有明确市场定位,能卖出多少蛋,就养多少鸡。实力雄厚的,定位一个市,大不了一个省;规模小的,定位一个县,甚至一个镇,直接面向终端。产区散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方式,挖掘特殊人群和细分市场,比如母婴市场、赠品礼品市场等。产区养殖户就算往销区发货,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窍门。
个人认为,这种地方小品牌的发展模式,做起来确实很难,但一定是散户未来的方向。中国14亿人口,市场足够大,不论是产区或销区的养殖户,不论规模大小,只要脚踏实地长年积累,哪怕一个小镇,一个不起眼的细分市场,也足够一家人经营几辈子。 昙花一现的高大上,不如生生不息的“百年老店”,这才是实业之道!
以上论述和建议只代表蛋先生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依据,如因此产生亏损,蛋先生概不负责。 (完)蛋先生 姚玮 2018年9月27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