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6-24 2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驻马店
夏季新母鸡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新母鸡病是近几年来我国蛋鸡生产中最为突出的条件病之一,给养鸡业带来很大损失。刚开产的鸡群当产蛋率超过20%时陆续爆发,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冬夏尤为严重。
一、发病原因:
1.血氧太低。当夏季室内外温差太小或通风不良时造成血氧含量过低。
2.呼吸性碱中毒。当鸡群靠呼吸排热的同时造成大量CO2流失,导致体内PH值上升,碱性偏高中毒。
3.血液粘稠度增高。鸡舍夜间关灯后鸡群要继续排尿散热,血液水分迅速减少而粘稠,心力衰竭而死。
4.营养不足。主要是饲料配方不合理和采食量减少所致。
5.热应激造成体温升高。由于新母鸡羽毛丰厚,晚间活动量减少,热量不易散出,凌晨1-2点为死亡高峰。
二、临床症状:该病症状分为急慢性两种:
1、急性病鸡往往突然死亡,开产后当鸡群产蛋率达到20%~-80%时死亡最多,在表面健康产蛋较好的鸡群白天拣不出死鸡,但第二天早晨可见鸡死在笼中,越是高产鸡群发病率越高,死鸡冠尖发紫,肛门外翻,体重膘份很好,剖检可见肝脏质脆淤血,肺淤血,肠黑色,卵黄膜充血。输卵管内有时存一个软壳或硬壳蛋。因病鸡有消化道症状,腺胃糜烂和卵黄充血破裂等现象,故往往被误认为大肠肝菌,新城疫和流感病等。
2、慢性病鸡肌肉神经麻痹导致瘫痪或偏瘫。病鸡拿出笼外饲养1~3天转好,鸡群发病严重时全群产蛋率下降10%以上,(如与其他病混合感染时产蛋下幅度会更大)蛋壳品质下降,经治疗后,2~3周能恢复。
三、防治措施
饮水中加入冰鸡灵是防治新母鸡病为最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冰鸡灵具有增加血氧含水量、中和体内碱性、刺激鸡群的采食饮水量、降低体温和缓解热应激等功能,是一般的抗热应激药品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饮水中要加入维歧丽宝,饲料中添加益酶丽维,夜间12点开灯半小时,加水加料增加鸡群活动量,及时挑出病鸡。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上能控制病情不死鸡,效果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提高蛋鸡夏季生产性能,关键在于改变思想观念。
第一、增加饲料营养浓度,不是单纯的增加成本,当鸡群采食量减少10%时,相应增加10%的投入,使每斤全价料成本增加6-7分,并未增加养鸡户的额外开支(如一群鸡在室温21~25℃时采食100斤料而在30℃以上时只采食90斤,少吃10斤料,按0.8元/斤把少吃的8元料款再投入到90斤料中应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是把由鸡嘴中省下的7分钱再还给它而已)。况且一年当中夏季需要营养会更多一些。
第二、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添加油脂,提高能量水平。
第三,一些人认为鸡群没死鸡或死鸡很少而引不起高度重视,殊不知尽管症状很轻,这时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鸡已经发病或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只有从改善环境,增加营养和及时用药防治出发,才能使鸡群安度夏季,创造一个更好的经济效益。(任春庆)
怎样预防新母鸡体重不均匀
--------------------------------------------------------------------------------
造成新母鸡体重不均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雏鸡质量差。入孵种蛋大小不一造成出壳雏鸡体重差异大,生长阶段分化明显;种鸡场或孵化场污染严重、雏鸡出壳后管理不善、运输途中缺水等危害雏鸡健康。
二、育雏环境不适宜。育雏期特别是育雏的前3周温度不适宜,上下笼层温差过大;饲养密度过高,雏鸡活动、采食空间小;育雏期光照强度太弱,不利于雏鸡采食。
三、饲养管理不善。雏鸡开食料颗粒过大,且供水不足;雏鸡开食后喂料间隔时间长,添料量少;育成期限饲时采食位置少,料槽、饮水器边缘过高,鸡采食不足;断喙不良,影响鸡采食;不加强弱小鸡的管理,使鸡群强弱分化明显。
四、疾病。鸡群在育雏、育成期发生白痢、球虫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或禽流感等传染病。
生产实践中应该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1.到有质量保证的种鸡场或孵化场定购雏鸡,同时做好雏鸡的运输和入舍准备工作。2.根据鸡群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光照、饲养密度,并配备不同规格和数量的饲喂用具,以保证其采食、饮水充足。同时注意鸡舍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避免有害气体超标。3.保证雏鸡及早开食、断喙良好,断喙后料槽内的饲料要达到2~3厘米厚,以方便采食。育成阶段进行限饲时要提供足够的食槽,以保证全部鸡在给料后都能同时吃上料,并做好称重和整群工作,对过小鸡加强营养,增加其采食量;对过大鸡进一步限饲,以提高整个鸡群的均匀度。4.做好育雏、育成舍的隔离工作,定期消毒,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和免疫接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