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与时俱进话诊治
天津万象药业技术服务总监 王中秋
技术服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常会碰到跟传统报道与习惯认识相去甚远的病例,原本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却不能治愈疾病,原本在别的地方有效的经验,放在这里却不管用了。于是就怀疑是不是又一种新病出现了?是不是现成的治疗方案过时了?是不是病原产生强耐药性了?以至怀疑是不是药物不如从前了,不管用了?由于投药是我国养禽业防治禽病的“中国特色”,所以对药物的依赖程度
往往大于对其他原因的分析比较。应该说,这些怀疑都有道理。又应该说,禽病的临床治疗是一种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性极强的思路理顺过程,正如人医界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万无一失的妙手回春医生一样,禽病的诊断,施治也只能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积累、发挥、选择、规避。这其中诊疗思路的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水质。
各地水质不同,水的硬度(钙镁离子含量),酸碱度对药物溶于水后的影响也不同,溶后饮用的时间长短也有差别,溶解温度,季节也各异。同一药物在不同地区使用,疗效会有差异,偏碱性的药物在偏酸性水质中会因中和作用而减效,又由于水质污染程度不同(尤其是表层水质污染已成各地共患)禽类饮用后的健康差异会很大,有毒化学元素铅、汞、砷超标的水质、会使家禽中毒,有害菌如大肠杆菌超标的水质会使家禽经常出现拉稀症状、使用抗生素后就好转, 而在停药后几天又回复发。受气候、耕作方式等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土壤盐碱化,导致水质变劣又使水质对肉鸡腹水症的发病率,日采食量增重产生影响。钾、钠、镁过高,有导泻效应,会导致水样腹泻。
又如许多病的发病日龄都出现提前与后延,传喉本是5周龄后发生的较烈性的传染病,现在提前至3周龄即可发病,且呈现温和化,球虫本是2周龄以上发病,现在3天的幼雏即呈现盲肠血便,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传统报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以3—5周龄为最易感,春末夏初为多发季。而在现实中,最早的病例可发生于1日龄的幼雏,晚者可迟至产蛋期。四季都发已无明显季节性。习惯认识中,此病病程一周左右,一般第3天出现死亡,4—6天达到高峰,8—9天自然归转康复,而在现实中, 3周龄前发病的幼雏,有的病程可达2 周以上。在剖检上,教科书记载的胸肌腿肌条状出血也已少见,多数鸡的法氏囊缺乏物征性病变,如肿大。法氏囊萎缩现象更是很难见到,这很容易与新城疫,肾传支等相混淆。
再如,上世纪90年代以前,法氏囊发病多见于未免疫或免疫空白期鸡群及母源抗体低的鸡群,而现在不少鸡场反复多次使用活疫苗仍然发病,有的先用毒力强的进口苗做首免,后用毒力弱的国产苗做二免, 有的则反过来,免疫程序也各不一样,其结果是无论怎么免疫也会发病,无论怎么用药也难治病。有的鸡场认为做免疫不好使,干脆发病就打卵抗,认为来得快,殊不知少数的卵黄抗体的制备工艺粗糙,灭菌不严,致使用过卵抗的鸡群频繁暴发大肠杆菌,支原体,葡萄球菌病,要连续用药几次方能控制住,而这样用药的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药源性肝肿、肾肿又极易导致机体酸中毒,机体的生理防线更加不堪一击。
还有,今年以来各地频发的传染性腺胃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目前无论经典文献还是临床实践都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统一的科学解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解释如霉菌毒素中毒不能涵盖现实中的大量临床表现,也不能解决许多临床疑难。腺胃炎是一种表征,查找原因和对症治疗是不能照本宣科的,各地的诊疗经验又各不相同,病因在变化,症状也在变化,有没有包治所有腺胃炎的灵丹妙药和治疗方案?笔者认为是没有的。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总结不断交流,这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还如鸡痘,常规认识中,多数鸡群在感染后3—4周左右即可自然康复,死亡率也低,但近年来,鸡痘的发病病程,死亡率都有增加趋势。不用药就不会痊愈,同时鸡痘本身又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发病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诱发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法氏囊、沙门氏菌等病,而此时人们往往忽略藏在鸡痘背后的隐患。传统认为鸡痘免疫采用刺种方式,刺后应有红肿结痂,如无则可以认定免疫失败,可现实中,多数鸡接种后并无此症、但也不发病。
许多养鸡场采用与新城疫冻干苗混合注射的方式来接种鸡痘,理论认为是不妥的,因为鸡痘病毒不能在深层肌肉中增值扩繁,还有一种说法,新城疫苗对鸡痘病毒有干扰作用,于是有的鸡场干脆对鸡痘发病鸡群直接打新城疫苗,取以毒攻毒的目标,这些都给诊断、施治带来复杂性。
还如饮水给药。鸡的味蕾有29个,几乎不辨滋味,按说什么水都喝,可实践中,有的药物溶于水后,鸡就是不喝,有的即使喝也很细慢,你换为清水它就抢着喝,移开清水换上药水又不喝,似乎嫌苦,但味苦只是人的味觉印象,鸡本不应如此,但鸡不喝某种药水,却是不争的事实,还有鸡对咸味是否敏感?食盐中毒说明不识味,可啄肛又说是喜咸腥味成癖,菜籽粕异味、使鸡采食细慢,那鸡的味觉还是很分明的,有的药物溶水后加多V糖则喝多喝,不加则不喝少喝,这是颜色刺激还是味觉刺激?究竟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是书本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在不断刷新修正理论?实践这个大课堂太丰富多彩了,技术服务人员要拓宽思路,善于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敢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把怀疑的范围扩大,单纯地分析某一种原因是很难准确把握诊治的,同时又把判断的选择浓缩 ,要考虑非典型化、变异株、耐药性因素,同时要对曾用药,饲养管理、环境变化、发病日龄、天数、用药天数、肝肾状况,发病轻重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技术服务人员应学会运用选项排除法诊病治病,并使自己的诊治技术在发展变化的实践中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