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细小病毒。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其特征性病变为严重的渗出性肠炎,肠粘膜脱落坏死,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 一、病原 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6℃能耐受3小时,PH3时仍稳定。对一些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鹅,其它禽类除番鸭外,均不易感。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3—20日龄的雏鹅,20日龄以上鹅发病率较低,成年鹅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将病毒通过种蛋传给下一代。患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死亡率可达100%,15日龄以上发病较为缓和,部分可自行康复。但据近年报道,发病日龄已延至30—60日龄,甚至有73日龄的报道。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鹅和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本病流行有周期性,大流行后1—2年内不发病。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3—5天,一周龄内雏鹅多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呈最急性型变化,表现精神沉郁、厌食、鼻流粘液,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食道膨大部中多有液体和气体,严重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水样混有气泡的稀粪。死前常出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症状。病程通常为12—48小时。两周龄以上雏鹅多呈亚急性型,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呆立,拉稀、厌食。日渐消瘦,病程3—7天,少数病鹅可自然痊愈,但生长受阻。 最急性型病例病变不明显,除小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胆囊肿大外,其它脏器无变化;10日龄以上且病程在2天以上的病雏鹅,肠道尤其是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呈现典型的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变化,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香肠样,肠内为坏死的肠粘膜、渗出的纤维素等凝固形成的栓子,栓子切面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层包裹着由坏死的肠粘膜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的厚层的灰白色伪膜。凝固栓子不与肠壁粘连,均易从肠道中取出。这是小鹅瘟特征性病变,但有些病例缺少这种典型变化,而是肠腔中充满粘稠的内容物,粘膜充血发红,呈卡他性炎症变化。其余的病变还有: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等。 四、诊断 根据一般2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其它家禽不发病的流行特点,呈现严重下痢有鼻液增多或从口角甩出的症状,肠道出现特征性的凝固栓子的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需注意有的病例无凝固栓子形成,应多解剖几只病鹅。 本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雏鹅病毒性肠炎十分相似,不易鉴别,临床上可根据是否用过小鹅瘟疫苗或血清进行判断和区分;本病与鹅副粘病毒症状有相似之处(都腹泻、都是小鹅发生),但典型的病理变化不同,可以鉴别;必要时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进行血清学检验。 五、防制 1、不从疫区购买鹅苗和种蛋,尽量自繁自养。 2、严格消毒制度,尤其对育雏和孵化用具的消毒。 3、免疫接种: 可于种鹅开产前15—30天用小鹅瘟鸭胚弱毒疫苗免疫,雏鹅可获坚强保护。或者于雏鹅卵3日龄内每只注射0.5毫升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一周后再用雏鹅专用小鹅瘟疫苗免疫一次。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4-12-27 07:48 , Processed in 0.048290 second(s), 1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