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6|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猪企集体环比“缩水”:7月出栏量普降背后的周期密码与政策博弈(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2025-8-10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政策因素:“反内卷” 会议与产能调控的时间差

(一)7 月下旬政策吹风会,释放强烈去产能信号

2025 年 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的 “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无疑成为养猪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场座谈会上,来自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集团等行业巨头的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中,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明确指出,当前生猪产业面临产能阶段性偏高、生产和价格波动风险大等问题,提出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具体包括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4043 万头调减至 3900 万头;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在 120 公斤以内;严控新增产能,避免行业无序扩张。

这一系列举措的提出,释放出强烈的去产能信号,标志着行业从过去的 “野蛮生长”、无序扩张阶段,逐步向 “理性减产”、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尽管牧原、温氏等参会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强调,7 月出栏量环比下降与此次政策会议无关,毕竟会议召开时间已近 7 月月末,对当月出栏量难以产生直接影响。但市场普遍认为,此次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部分企业可能已经提前开始为后续的产能调控预留空间,调整自身的养殖和出栏策略。

(二)产能去化 “明降暗升”,政策执行存现实阻力

然而,从实际的数据和市场反馈来看,政策的执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诸多现实阻力,导致产能去化呈现出 “明降暗升” 的复杂局面。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这一数字仍高于 3900 万头的合理上限,产能过剩的压力依然存在。虽然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已经积极响应政策,主动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二季度末,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2.1%,从 348.4 万头降至 343 万头,连续两个季度实现调减。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猪场却在趁种猪价格低位的时机逆势补栏。据了解,当前种猪价格较 2024 年高点下跌了 40% 左右,这使得一些中小猪场认为有机可乘,纷纷加大种猪采购力度,扩大养殖规模。以天域生物等区域性企业为例,其 7 月末生猪存栏量同比上升 10.26%,达到 16.38 万头。这种 “政策引导减产” 与 “市场投机增栏” 的博弈,使得产能去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行业整体产能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在部分地区和企业还出现了增长的情况。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政策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在面对分散的中小猪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市场的逐利性使得部分企业和养殖户更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了行业整体的产能调控需求。如何平衡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加强对中小猪场的监管和扶持,成为实现产能有效去化、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行业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转型的价值重估

(一)养殖成本分化加剧,中小散户承压明显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 7 月出栏量的下降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养殖成本的分化问题愈发凸显,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成本差距逐渐成为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从头部企业的成本数据来看,大北农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最新养猪成本已降至 12.9 元 / 公斤,这一成本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牧原股份则表现更为突出,年初至今养殖成本逐月下降,5 月份已降至 12.2 元 / 公斤左右,预计全年生猪养殖成本目标低至 12 元 / 公斤。如此低的成本,使得牧原股份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空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的养殖成本普遍较高,大多在 15 - 16 元 / 公斤之间。在 7 月猪价下探至 14.34 元 / 公斤的情况下,中小散户纷纷陷入亏损区间。以东北地区的一些散户为例,由于缺乏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在饲料采购、疫病防控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一头猪的亏损甚至达到 200 - 300 元。

在这种成本分化的背景下,一些中型企业如金新农,开始主动调整战略,将重心转向成本控制。金新农在 2024 年 8 月就已披露,其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计划通过 “满栏满线生产” 和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这一转变反映出行业正在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竞争模式,逐步向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的竞争模式转变。

成本分化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短期盈利状况,更在长期层面上重塑着行业格局。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散户则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部分资金实力较弱、成本控制能力差的散户可能会被迫退出市场,加速行业的整合与洗牌。

(二)期货与现货背离,市场对周期拐点分歧加剧

在 2025 年的生猪市场中,期货与现货价格走势的背离现象,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也引发市场对猪周期拐点判断的激烈争论。

从现货市场来看,7 月的生猪市场呈现低迷态势,出栏量下降并未带来价格的大幅上涨,市场需求的疲软使得价格上涨动力不足。然而,在期货市场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景象。生猪期货主力合约在 7 月下旬出现明显反弹,一度反弹至 14100 元 / 吨,较 5 月低点上涨 8.5%。这种期货与现货价格的背离,反映出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市场走势的不同预期。

期货市场的走强,主要是受到资本对 “去产能带动远期涨价” 的预期影响。投资者普遍认为,随着农业农村部一系列去产能政策的推进,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将在未来几个月导致生猪供应量下降,从而推动价格上涨。然而,卓创资讯的调研数据却给这种乐观预期泼了冷水。数据显示,当前中大猪存栏仅环比微降 0.8%,这表明短期内市场的供应压力依然存在,真正的产能去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市场对于猪周期拐点的判断,也因期货与现货的背离而产生严重分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期货市场的上涨预示着猪周期的拐点即将到来,现在正是布局的好时机;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产能尚未实质性下降、市场供应依然充足的情况下,谈周期拐点还为时尚早,市场可能存在“政策预期透支”的风险。

从历史经验来看,真正的猪周期拐点往往伴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实质性下降。只有当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市场的供需关系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猪价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上涨周期。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投资者和企业需要保持理性,密切关注产能数据和市场供需变化,避免因盲目跟风而造成损失。

结语:出栏 “缩水” 是去产能的预演还是烟雾弹?

7 月猪企出栏量的集体环比下降,既是仔猪周期与消费淡季的短期结果,也暗合政策引导下的产能调控节奏。当 “前期仔猪热销 - 当期出栏减少” 的技术性调整,叠加 “反内卷” 政策的心理暗示,行业正经历从 “量的比拼” 到 “质的重塑” 的关键期。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分辨企业 “被动减量”与“主动优化” 的本质区别;对于产业而言,唯有打破 “减产即缩量” 的传统思维,通过提升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降低料肉比实现 “减量增效”,才能在去产能的同时筑牢长期竞争力。这场出栏量的“暑期缩水”,究竟是周期底部的短暂喘息,还是深度调整的前奏?市场终将用数据给出答案。猪企7月出栏量环比下降,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行业转型的开始,值得深入探讨与持续关注。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0 03:10 , Processed in 0.184566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