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瑟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由过去散发的传染病变为大面积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我们将从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而多方面清晰地认识、了解该疾病发病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并以此为现实生产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治疗和综合防控提供借鉴意义,避免此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病原特征 (一)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    1910年,德国科学家 Glasser首次描述了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以及脑膜炎患猪的浆液性分泌物中,存在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但这种病原菌直到1922年才由Sehermer和Ehrlieh首次分离并鉴定。HPS 属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革兰氏阴性菌,非溶血性、不运动、生长需要特定的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sup] [/sup],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pH 7. 6~7.8。在显微镜下呈多形态,新分离的菌株呈球杆状、双球状或短链状,在陈旧培养物中呈长杆状和丝状。HPS通常有荚膜,但体外培养时易受影响,可变为无荚膜菌。脲酶和氧化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Morozumi和Hiramune等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HPS在生理盐水和PBS(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存活能力,当HPS存在于生理盐水或PBS中42℃1h、37℃2 h、25℃8h,均检测不到HPS活菌。由此看来,HPS生长条件要求苛刻并且分离困难,在外界环境中的死亡速度非常快,因此对该菌培养和保存的要求非常高,这给研究者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是常规饲养猪群上呼吸道的一种常在菌,可在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分离到,而不见任何临床症状。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存在时,会侵入机体并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猪、临床康复的猪和隐性感染猪;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即病菌通过飞沫随呼吸运动而进入健康的仔猪体内,或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而经消化道侵入体内,在机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繁殖、产毒和致病。HPS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只感染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舍阶段发病,感染高峰通常见于保育期的4~6周,发病率可达4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HPS常与猪的几种重要病原体如猪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猪圆环病毒引起混合感染。周小兵等(2006)研究结果表明,保育舍内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猪圆环病毒时,副猪嗜血杆菌导致的死亡率会增高,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猪圆环病毒的感染会破坏肺泡巨噬细胞,还会引起鼻腔黏膜炎症,从而破坏非特异性呼吸道防御机制,因而使猪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HPS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研究表明冬季HPS的感染率和致死率都远远大于夏季,这是由于冬季寒冷的气候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大,致使猪只对HPS的抵抗力降低。另有报道,本病的发生常与长途运输、疲劳和其他应激因素等诱因有关。 二、分子生物学 (一)分型 虽然研究HPS病原菌流行病学对于该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HPS病原菌通常有较多种系遗传变异,因此对病原菌的鉴定和分型就变得更为迫切,因此精确确定其流行病学的特征,可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目前,HPS分型方法包括血清型和基因型。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KRG),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