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二次育肥“退烧”:2025年生猪市场的理性回归与猪价新局(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未来展望:二育从“市场影响者”转变为“边缘参与者”

(一)短期:季节性波动中的有限介入

冬至前后,随着传统腌腊需求的升温,二次育肥市场或许会出现一波短期补栏的小高潮。以往这一时段,大猪需求旺盛,价格往往会有所上涨,吸引二次育肥户入场。但当前形势不同,在政策的严格限制下,二次育肥的规模很难超过市场总量的5%。这就好比在一场盛大的活动中,二次育肥原本是能掀起高潮的重要参与者,但如今只能在边缘扮演一个不太起眼的小角色。

卓创资讯的专业分析预测,2025年四季度,大猪存栏缺口与2024年相比,已经收窄30%。这意味着市场上大猪的供应相对充足,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二次育肥来填补缺口。在价格影响方面,过去二次育肥补栏时,能将猪价抬升1-2元/公斤,对市场价格走势有着重要影响。但现在,这种短期支撑作用大幅减弱,最多只能让猪价上涨0.5元/公斤以内。在当前猪价底部震荡的大格局下,这0.5元的涨幅,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子,只能激起短暂的涟漪,很快就会恢复平静,无法改变价格长期低迷的现状。

(二)中长期:产业升级促使二育模式转型

在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不可阻挡,正在重塑整个市场格局。如今,规模化养殖的占比已经突破65%,牧原等大型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大型企业推行“120公斤标准出栏”,为市场定下新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二次育肥曾经依赖的“大猪溢价”空间被大幅压缩。2024年,大猪还能有3元/公斤的溢价,但到了2025年,这一溢价就缩水到了0.8元/公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二次育肥模式不得不寻求转型。未来,二次育肥可能会转向“短平快”的模式,追求快速的收益。比如,将育肥周期缩短到30天,把标猪育肥至130公斤,在短期内完成养殖和销售。同时,目标利润也会控制在50元/头以内,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高额利润。这种转型后的二次育肥,就像是市场的一个弹性调节工具,在市场供需出现小的波动时,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再是影响市场的主流策略。它从曾经的市场影响者,逐渐变成了一个辅助角色,在市场的边缘发挥着有限的作用。

(三)2026年猪价新格局:告别“二育支撑”时代

在政策的持续引导和市场的自我调整下,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4000万头,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2026年生猪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源头,它的存栏量减少,意味着未来生猪的出栏量也会相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变化。

曾经,二次育肥就像是猪价的“稳定器”,在市场供过于求时,通过囤猪减少市场供应,稳定猪价;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又通过抛售生猪增加供应,平抑猪价。但如今,随着二次育肥热度的下降,这个“稳定器”的功能逐渐消失。猪价的波动将更加依赖产能去化的节奏和消费复苏的强度。产能去化快,生猪供应减少,猪价可能上涨;消费复苏强劲,市场需求增加,猪价也会受到支撑。

根据专业机构的预测,2026年猪价中枢可能会抬升至16-18元/公斤,相比2025年有一定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产能去化和消费复苏的双重作用。但同时,由于失去了二次育肥的调节作用,猪价暴涨暴跌的风险也同步降低。行业将进入一个“弱周期、强分化”的新阶段,大型企业凭借成本、技术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小型养殖户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去。

结语:从“投机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行业变革

二次育肥热度的降低,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现象,更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行业正在从过去依赖短期投机、盲目博弈行情的模式,逐渐转向注重内在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当政策层面限制“短期炒作”,市场则为行业开启了“效率竞争”的新方向。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头部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加速降本增效。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升种猪质量和创新管理模式,其生猪养殖成本已经降至13元/公斤以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中小散户则另辟蹊径,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黑猪、土猪等特色养殖的占比提升了15%,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特色猪肉的需求。

整个生猪行业正在逐步摆脱“二育影响”带来的市场不稳定,迈向一个“产能合理、价格平稳”的成熟发展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要想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告别对二次育肥的过度依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升养殖技术、优化成本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对行业周期的各种挑战。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25 20:19 , Processed in 0.150255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