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猪周期底部:“活下去” 比 “扩大规模” 更重要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亿元项目“腰斩”:唐人神的无奈止损

(一)从扩张到收缩:一场耗时三年的战略转向

2025年11月18日,唐人神发布公告,正式终止“东冲三期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并将剩余的7895.87万元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这一举措为其持续三年的扩张计划画上了句号。该项目于2022年获批,当时唐人神通过定增募集11.12亿元资金,其中1.52亿元计划投入东冲三期项目,然而截至公告日,实际投入仅1597万元,项目完成度不足10%。

回顾2022年,生猪行业尚处于上行周期尾声,市场前景较为乐观。唐人神抓住时机,推出定增方案,计划在养殖端进一步扩大规模。东冲三期项目作为重点布局,旨在打造现代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基地,以完善产业链上游布局,降低仔猪供应成本,为下游肉品加工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助力公司提升产能与市场份额。

但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自2020年生猪行业大规模扩张后,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2023年,猪价大幅下跌,行业陷入深度亏损,唐人神也未能幸免。2023-2024年,公司两次暂缓东冲三期项目,期望市场形势好转。但直至2025年,猪价依然在低位徘徊,公司持续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唐人神不得不做出终止项目的决策。从激进扩张到无奈收缩,这一转变深刻反映了唐人神在行业周期波动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艰难抉择。

(二)财务警报:65.51%资产负债率倒逼“断尾求生”

唐人神终止东冲三期项目,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严峻的财务状况。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唐人神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5.51%,远高于行业56.45%的平均水平;毛利率为5.97%,同比大幅下降34.4%,单季度亏损3.05亿元。根据北京东方艾格徐洪志的观点:“正常企业负债率不应高于40%,扩张期也不宜超过60%。”在高负债的压力下,终止项目成为缓解现金流压力的必然选择。这笔资金可覆盖公司近15%的短期借款(8.82亿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唐人神近年来长期借款从2022年的25.74亿元增长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33.78亿元,短期借款也一直维持在8亿元以上的高位。虽然公司货币资金有22.15亿元,但需满足日常运营、债务到期偿还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营收增长乏力(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降1.86%)、利润持续为负的情况下,每一笔资金都显得尤为重要。将东冲三期剩余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能够增强公司资金流动性,降低债务违约风险,是公司在当前困境下维持生存的关键举措,也是无奈的“断尾求生”之举。

二、行业集体“过冬”:从跑马圈地到精准止血

唐人神的困境并非个例。2025年,猪价持续低位震荡,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深陷亏损困境。上市猪企纷纷采取“补血”与产能调整措施,以应对行业寒冬。

(一)上市猪企“花式补流”潮:从临时周转到永久止损

2025年10月26日,益生股份发布公告,终止“双鸭山益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祖代种猪场建设项目”等三个募投项目,并将1.83亿元节余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这笔资金相当于公司2024年净利润(5.04亿元)的36%,有效缓解了因鸡苗、猪苗价格下滑带来的资金压力,为公司资金链注入了活力。

新五丰在2025年内两次利用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2025年10月拟使用不超过2.1亿元,2024年8月已使用不超过1.4亿元,两次累计超过3.5亿元,约为公司2024年全年净利润(1.54亿元)的2.3倍。在猪价持续低迷、2025年第三季度亏损5840万元的情况下,频繁补充流动资金是其维持运营、保障资金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天康生物于2025年3月终止甘肃30万头仔猪繁育及20万头生猪育肥项目,将5.01亿元剩余资金转为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占2024年非公开发行募资金额(11.92亿元)的42%。面对行业困境,这笔资金成为支撑公司核心主业、稳定经营的关键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至少有12家上市猪企累计变更募投项目超过20个,涉及资金超过30亿元,是行业同期净利润的1.8倍(2025年第三季度11家猪企合计亏损15.2亿元)。从项目延期、变更到彻底终止,猪企们通过各种方式收缩业务战线,将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实现“止血”,维持企业生存。

(二)产能去化“拉锯战”:4000万头能繁母猪的供需僵局

行业困境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2025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到4035万头,超出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绿色区间上限3.5%。尽管环比、同比均有下降,但由于前期存栏基数较高,且母猪繁育效率提升,生猪供应依然充足。

河南一位年出栏800头的养殖户表示:“当前生猪养殖成本为6.5元/斤,每销售一头猪亏损200元,继续补栏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浙江的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生猪出栏价为12.63元/公斤,头均亏损298元,较上月增加122元,亏损幅度扩大41%,养殖户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在高产能、低猪价的双重压力下,猪企与养殖户陷入两难境地。缩减产能意味着放弃市场份额,未来可能错失盈利机会;维持产能则需承受持续亏损,资金链愈发紧张。这种僵局导致产能去化进程缓慢,行业难以迅速恢复供需平衡,陷入漫长的“磨底”阶段,何时走出困境仍不确定。

三、三大深层矛盾:猪周期底部的生存绞杀

唐人神及众多猪企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当前猪周期底部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困境,深刻影响着猪企的生存与行业发展走向。

(一)扩张后遗症:从“跑马圈地”到“产能堰塞湖”

2020-2022年,在猪价高企、利润丰厚的吸引下,唐人神等猪企大规模扩张。以唐人神为例,2022年定增规划了5个养殖项目,计划投入超过5亿元,预计新增产能超过50万头,仅东冲三期项目就规划投资1.52亿元。当时,行业普遍持乐观态度,企业纷纷扩大规模,新建猪场数量迅速增加。牧原、温氏等行业巨头也不断扩大产能,牧原在2022年底产能达到7500万头。

然而,2023年猪价暴跌37%,打破了行业的乐观预期,扩张的产能成为沉重负担。2024年唐人神投产的“雅安美神猪场”,由于猪价低迷,产能利用率不足60%,每头猪亏损超过200元,成为此次终止项目的直接原因。类似情况在行业中较为普遍,大量新建猪场建成后即面临亏损,产能严重过剩,形成“产能堰塞湖”,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使猪企在行业寒冬中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二)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养殖成本vs市场售价

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是猪企亏损的直接原因。当行业平均成本线为15元/公斤(约7.5元/斤)时,2025年10月生猪均价已降至11.22元/公斤(5.61元/斤),每销售一头猪亏损约300元。河南养殖户表示:“现在卖猪就是亏本销售,每头猪亏损200元,养殖数量越多,亏损越大。”这反映了行业的无奈现状。

更为严峻的是,散户与规模场成本差异逐渐加大。中小散户凭借低租金土地、家庭劳动力等优势,成本普遍在8-9元/斤;而唐人神等规模场由于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成本较高,成本线达到7.2元/斤,仅比散户低10%,规模优势在低价市场环境下难以体现。高成本、低售价使得猪企利润被压缩至极限,企业在亏损边缘挣扎。若猪价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链将面临断裂风险。

(三)政策与市场的“博弈困境”:去产能为何难落地?

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农业农村部在2024年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下调至3900万头,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然而,2025年6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在4000万头以上,去产能效果不明显。

徐洪志指出两个主要原因:在技术层面,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019年的18头提升至2025年的22头,虽然母猪数量有所减少,但繁育能力提升,导致生猪供给能力反而增加。例如,某大型猪企通过改良种猪基因、优化养殖环境,将PSY从20提升至24,同等数量的母猪下仔猪产量增加33%。

在企业决策层面,牧原、温氏等低成本巨头凭借现金流优势“被动去产能”。2025年上半年,牧原出栏量逆势增长15%,温氏、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出栏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在亏损情况下仍能维持运营,甚至趁机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中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行业集中度提升至70%。但这也延缓了整体去产能速度,导致行业竞争加剧,陷入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的恶性循环。

四、破局之道:从“规模至上”到“效率为王”

在行业寒冬中,猪企积极探索破局之策,从运营模式、资金管理到政策利用等多个维度寻求突破,实现从“规模至上”到“效率为王”的转变,在困境中寻找发展机遇。

(一)轻资产转型:从“重资产扩张”到“灵活调产能”

唐人神的战略转型具有典型意义。未来,其养殖业务将优先采用“租赁+合作+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2022-2025年,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65%急剧下降至32%,有效减轻了资金压力。这种模式下,产能调整周期从自建场的3年缩短至6个月,租金成本较自建降低40%。在市场行情波动时,可迅速调整养殖规模,实现“快进快出”。例如,2024年猪价下跌,唐人神通过减少租赁猪场数量,及时缩减产能15%,避免了过度亏损。

新五丰也大力推行租赁模式,近年来租赁猪场数量从20个增加至50个,产能占比超过60%。租赁猪场交付后2个月即可投产,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轻资产转型正成为猪企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对、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现金流保卫战:从“烧钱扩产”到“精准节流”

现金流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益生股份将1.83亿元种猪场建设节余资金转为流动资金,按照2025年第三季度饲料月均支出6000万元计算,可支撑3个月的饲料采购,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局面。新五丰通过“临时补流+永久补血”策略,在2024-2025年多次补充流动资金,将资金周转率从1.2次提升至1.8次,相当于额外释放2亿元可用资金,增强了资金流动性。

除资金回笼外,降本增效也是关键。牧原通过精细化管理,将完全成本从2023年的16元/公斤降至2025年的14元/公斤,降幅达到12.5%。在猪价低迷的情况下,每降低1元成本,出栏1000万头猪可增加利润10亿元。精准节流、优化资金配置,成为猪企度过行业寒冬的重要保障。

(三)政策红利捕捉:从“被动承压”到“主动借势”

朱增勇建议关注两个政策窗口:一是无害化处理补贴省级统筹,单头补贴有望从80元提高至120元,年处理20万头病死猪的企业可节省成本超过2亿元;二是农业农村部的“智慧养殖”专项,提供最高30%的设备购置补贴。如果唐人神将剩余资金的40%用于数字化改造,可覆盖50%的智能环控系统投入,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率。

部分地区对种猪引进、环保设施建设也提供补贴。例如,山东对引进优良种猪每头补贴500元,某企业引进1000头可获得补贴50万元;广东对建设沼气池、有机肥厂等环保设施给予30%-50%的补贴。猪企主动研究政策、争取政策红利,能够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结语:猪周期底部的“生存启示录”

唐人神等猪企的收缩策略并非败退,而是战略调整。当猪价跌破成本线,扩张成为负资产时,“活下去”比“扩大规模”更为重要。这场行业变革揭示了一个事实:在PSY突破22头、规模化率超过70%的新周期中,单纯依靠资本投入实现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只有像牧原那样将成本降至12元/公斤以下,像温氏那样构建“饲料+养殖+屠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企业才能在行业寒冬中生存下来,迎接下一个发展周期。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或许是行业发展的艰难时期,每头猪亏损200元的现实令人担忧。但这也是行业变革的机遇期,头部企业的“断尾求生”意味着产能去化进入关键阶段。每一次行业的调整与出清,都为下一轮周期的发展奠定基础。毕竟,猪价不会永远低于成本线,但企业现金流可能会面临断裂风险;扩张并非总能获得政策支持,但提升效率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此次行业困境让猪企深刻认识到:在行业周期面前,尊重市场规律比追求规模增长更为重要。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22 19:20 , Processed in 0.217081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